Ooops... Error 404

Sorry, but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doesn't exist.

第66期 基督教機構發展策略 下載

全部下載 66-all-pagesDownload 分頁下載 66-p1Download 66-p2Download 66-p3Download 66-p4Download 66-p5Download 66-p6Download 66-p7Download

第66期 管理科學或領導藝術?

總編評筆陳孟賢教授 「基督教機構管理」是我在1992年為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開辦一個課程的名稱,這是我三十多年來於不同神學院教書歷程中第一個開辦的課程。之後在其他神學院和不同宗派的領袖進修活動中教授類似課程時,較多採用「管理科學與領導藝術」這課程名稱,最近在加拿大華人神學院卡加里主辦的普及神學講座中分享,我也用了一個類似的題目「管理科學或領導藝術?」在這次講座中,我嘗試給教會領袖們一些不同的反思角度,也講一些小故事,達至一點點啟發作用,盼望這些教會領袖們將來在事奉中面對難題時,能夠思考出適合他們自己教會處境的答案。 管理工作也有文化處境因素的。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到上海短期訪問,給一所大學的學生介紹西方管理方法,尤其是關於規劃的技巧。講座之後,中國内地的老師告訴我:「學生很喜歡這些專業的概念和方法,但他們覺得,西方管理學在中國文化中用不出來,因為中國式的管理没有科學,在中國大陸文化裡當領導的人,喜歡管,但没有科學,尤其是没有貫徹始終的規劃,皆因中國的大環境常常在變,甚至企業或事業單位內亦常常朝令夕改,規劃了也沒有用,也令辦事的人灰心喪志。」 管理和領導工作是科學還是藝術?哥林多前書14章40節説:「凡事都要規規矩矩的按著次序行。」管理專業,就是要讓一個團體「規規矩矩的按著次序行」,一個團體可以是一個企業、一個政府、甚至是一個教會。 管理科學適合在教會應用嗎? 在華人教會歷史中,是一個長期的迷思。有些教會領袖認為: 管理方法是人的方法,是屬世界的、不屬靈的。但也有一些教會領袖不同意,例如: 蔡元雲醫生曾經説過:「多年來,華人教會放棄了很多有用的科學」(例如管理學、輔導學)。幾十年前在華人教會推廣管理學的先行者如李金漢博士、幾十年前在華人教會使用輔導學的先行者如蔡醫生,都曾經歷不少開荒者的艱難辛苦、受過不少批評。 管理科學包括各種專業學問,例如在大學主修管理專業的四年課程,包括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策略制訂等等學科。 我想到一個關於市場營銷學的教會領袖小故事:1993年第二屆全球華人文字事工研討會在台北舉行,我在出席研討會期間認識了台灣宇宙光機構創辦人林治平教授,會議後他邀請我參觀宇宙光總部,一入大門,我立刻看見宇宙光出版的各種書籍展覽,並在它們上方懸掛了很多白紙,全寫上「回頭書」三個字。林教授解釋,這三個字是要提醒所有員工努力推銷書籍,否則,變成「回頭書」,不單叫所有同工的苦心白費,亦讓上帝原要使用這些書籍建立人的本意落空。關於推銷書籍,林教授有時會隨身攜帶一些書,隨時向人介紹推廣,也不介意可能會被批評「市儈」。書生能放下身段去做買賣,無懼褒貶,其實只為了天國事工、祝福眾生,我看這是超越一般凡夫俗子的胸襟,是不計較自己個人毀譽的真愛心、真忠心。(林治平教授在2024年4月安息主懷。) 在台灣,久不久便會碰到一些教會領袖不約而同對林教授的一個描述:「他很厲害,能夠將全台灣的文字事奉人才都招攬到宇宙光的事工裡。」人力資源管理的重中之重,就是禮賢下士,凝聚天下英才,是真正「搶人才」的學問。 我又想到一個關於財務管理、籌款募捐的教會領袖小故事: 很多牧者、機構總幹事都不願做籌款工作,總有「屬靈領袖怎好意思開口問人拿錢」的心結,不少教會領袖便請教一位大型機構的負責人: 「你的機構有幾百位全職同工,每月發工資都不少錢,你是怎樣籌款的?」這位總幹事回答:「我只將神給我們甚麽使命心意和神施恩之手怎樣帶領我們講出去,錢便自然進來了。」我想這豈不正是尼希米的祕訣(尼2:17-18) ? 關於領導藝術,我想起岳飛的名言: 「兵家之要在於出奇,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跟成語「一鼓作氣」的故事不謀而合:「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是曹劌戰勝齊國的鮑叔牙、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故事,曹劌回答焦急的上司魯莊公: 「身臨戰場,臨機判斷。再看吧。」 領導學中有一個這樣的經典個案:飛機失事後,倖存的幾個人在求生過程中發現,一般人認為該是領袖的人(例如議員、專業人士)在求生旅途上没有用處,反而一般人不認為是領袖的人(例如廚子、家庭主婦),反而在求生路程裡成為重要領袖。 領導是甚麼?就是影響力,而這個經典個案顯示: 在不同處境中人人都可以發揮領導力。例如,在教會中一位敬虔老太太的屬靈影響力可以是巨大的,她可以沒有職位、没有文憑証書,但有生命影響力,是真正的領導者。 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2至13節讓我們反思:領袖得尊敬是因為甚麼?是因為職位? 或是勤勞? 或是工作成效? 回答這個問題,便先要問帖前經文中「因他們所作的工」是甚麼意思?這是領導藝術和管理科學中常見的績效評估問題。

第66期 總幹事心語

譚文鈞         在當今的社會文化中,跨性別議題越來越被大眾接受,甚至被視為一種人權。但教會應清楚指出,聖經的教導高於世俗文化的潮流。聖經在創世記 1:27 中清楚說明:「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這表明,神的創造秩序不僅包括人類的性別身份,還關乎神賦予人類的尊嚴與角色。         聖經的立場不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雖然社會文化可能會因政治、媒體和輿論的影響而發生變化,但教會的信仰根基不動搖。教會應堅守聖經的真理,無論環境如何變遷,都要站立得穩。同時,教會也必須以愛心和謙卑的態度與社會互動,見證福音的能力與盼望。正如以弗所書 4:15 所言,「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 這表明,堅守聖經立場不僅要有真理的基礎,還要有愛心的表達。         為了在這個文化挑戰中提供清晰的指引,教會可考慮發表公開的信仰聲明,明確闡述對於性別問題的神學立場。這不僅有助於信徒澄清信仰觀點,也能幫助外界理解教會的立場,減少誤解和誤傳。信仰聲明應該基於聖經教導,並以清晰、溫和但堅定的語氣呈現。         此外,教會應積極參與社會對話,成為「愛與真理的聲音」。當面對公共議題的辯論或社會運動時,教會領袖和信徒可以透過論壇、公開講座、網絡平台等方式,向社會發聲。這種參與不僅是對真理的見證,也是對人的靈魂負責的表現。重要的是,當教會堅持聖經立場時,也要表現出對持不同立場者的愛與憐憫,效法耶穌與稅吏和罪人一同坐席的榜樣(太 9:10-13)。         面對跨性別議題,華人教會必須回到聖經的根基,明確堅守神的創造秩序,並同時表達對每位信徒的愛與關懷。教會的責任不僅是捍衛聖經的真理,也是透過愛心和智慧,陪伴每一位面對性別挑戰的弟兄姊妹,幫助他們在基督裡找到真正的身份和價值。這種陪伴需要耐心、同理心和牧養的智慧。當信徒經歷身份上的困惑時,教會的牧者和領袖應該提供適切的輔導,幫助他們理解神在他們生命中的計劃和旨意。         耶穌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 8:32)這節經文提醒我們,教會要幫助人明白真理,因為唯有真理能釋放人心靈的枷鎖。面對文化挑戰,教會必須謹守聖經的教導,並用愛心將真理傳遞出去,讓更多的人在基督裡得著自由和盼望。

第66期 同類機構(家庭事工)發展交流會

嘉賓:廖肇蓉傳道(加拿大真愛家庭協會執行長)甄健威牧師(家庭更新協會加拿大分會總幹事)湯邱佩華博士(培恩4CM家庭及兒童事工發展中心創辦人、多倫多基督徒華人親子會董事) 主持:黃達仁(《加國華人教會》助理编輯) 1. 各位嘉賓的機構在成立時期,創辦人領受的異象是甚麼?當時有甚麼契機而得此異象? 甄:家庭更新協會由邱清泰博士和余竹君師母在美國創辦,他們在九零年四月一日愚人節看到的異象,就是這世代很多婚姻、家庭都有問題。他們相信夫妻關係就是最終極的問題,所以他們開始了恩愛夫婦營,希望幫助、建造有問題的婚姻,這也成為了以夫妻為單位的傳福音和門徒訓練事工。 湯:關於培恩4CM,我一直都非常喜歡小孩子,在兒童事工事奉了四十七年。受呼召全時間事奉時,回到母會做兒童事工的校長,期間想起讀神學時的天國異象,剛好在我接受一個手術後,在休息期間看到2012年開始,十八個月內有十八個兒童牧者離職或退休。我想,這是不是撒但對家庭事工的攻擊呢?神問我願意站在這破口嗎?我便開始幫助沒有兒童傳道人的教會,我的異象是希望所有多倫多的教會都有好的兒童事工。 廖:加拿大真愛家庭協會是葉高芳牧師創辦的,另外我負責的機構是在疫情期間創辦的雅歌愛網。真愛家庭協會於2001年在美國加州成立,當時希望帶動家庭事工,葉牧師認為人生中,沒有任何成功可以彌補家庭的失敗。家庭事工包括全人性: 身、心、靈、群的成長;然後全程性: 婚前、婚姻、親子、中年、終老;還有全面性: 關懷、輔導、教育、醫治。這些都是加拿大真愛協會從國際真愛協會延續和秉持的理念。 湯:培恩4CM成立的時候,有一個外國人的報告《信仰失血的一代》出版,指出很多年輕人流失。當時很多華人教會把兒童事工當作托兒服務,所以,當老師的異象,就是希望可以用兒童事工做培訓下一代的工作。多倫多基督徒華人親子會的工作,請教了黃可順牧師的太太黃林定瀾師母。親子會的焦點在家庭中的親子關係,為華人家庭提供支持和支援,建立基督信仰的根基,一同成長。這些定居多倫多的家庭,很多都遇到跨文化和移民後的挑戰,包括溝通、信仰建立、代溝、教養等問題。 2. 機構成立初期想服侍的對象、理念、目標,到今天還是相同嗎? 廖:加拿大真愛協會奠定在國際真愛協會的基礎上,方向跟開始時所定的相差不遠。雖然有很多需要加強的地方,但到今天還是同一個方向。 甄:家庭更新協會主要的體制、訓練、恩愛夫婦營、夫婦進深營都是標準化的。這個基因一代接一代,所以三十多年後,基本上價值觀、服侍對象、理念、目標還是一樣。 廖:真愛協會在12個國家的目標一樣,不過在做法上有彈性去調整,沒有太多需要跟從的定規。 湯:我的機構成立時間較短,亦沒有傳承自海外的總部,所以變化比較多,比較自由。最初是主要幫助沒有兒童事工的教會,十二年來神為我打開了不同的門,方向沒有變,不過方法卻改變了不少。期間也讀過神學院的青年和家庭課程,令我看到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如果我能夠理解為甚麼年青人離開教會,我可能可以在兒童階段作適當準備,由兒童事工擴展到幫助青少年或家庭的講座,到神學院教學,也開始到宣教工場提供培訓,甚至開始了用Zoom去教導。親子會也隨著社會改變,服務的對象和方法都擴張了;注意到家庭裏心理健康、情緒問題越來越常見,服務對象慢慢由主要是移民家庭擴展到第二代、第三代的家庭。 3. 機構成立時,為何訂立當初的目標或事奉對象?與當時的其他類似機構有甚麼不同的地方呢? 廖:我接任加拿大真愛協會的時候,也問要怎樣拓展。我是第二代基督徒,我看到信仰傳承的重要。當你跟神的關係越好,家庭就越穩固。所以要建立基督化家庭,讓家庭關係和諧。加拿大真愛協會的特質是親子,我們會為不同教會量身訂造家庭事工,例如家庭主日、課程、講座、研習會、家庭營等。我們常辦的家庭良辰研習會針對實踐,例如怎樣辦家庭禮拜,我們很願意把實踐方法在研習會傳遞出來。我們的特色就是以家庭為單位事奉,然後影響其他家庭。 甄:夫妻關係就是家庭關係的核心,很多家庭、親子的問題,都可以透過夫妻關係的改善來解決,所以,我們集中在夫妻關係上。幫助夫妻關係也有很多方式,譬如主日學、講座、專業輔導等,最後我們發覺營會特別有效。透過三天两夜,由三到五對夫婦帶領十二課,來反轉夫婦關係,我自己也是被這恩愛夫婦營幫助的。由參加夫婦營反轉了夫妻關係、到讀神學、接受帶領夫婦營的訓練,這是對我一個非常重要的營會,這可能就是家新不一樣的地方,透過一邊服侍、一邊生命成長的方式來栽培。 湯:培恩4CM除了做親子事工,還有做宣教和培靈會的兒童活動。最獨特的是為不同教會做家庭事工相關的評核、訂立目標、培訓、顧問。剛開始的時候,我沒有找到其他這樣顧問形式的兒童牧者,其他兒童牧者通常都已經跟教會緊密連繫,不像我遊牧民族般的做法。我需要跟教會的主任牧師、領袖會面,去觀察他們的兒童事工數週,和他們一起發夢、找目標。我做過一個報告是八十多頁的,包括五年的意向、未來一年的實踐、現在有甚麼做得好和不好。我以前是在政府部門做電腦工作、寫專案的,我現在可以用到這個技能。剛開始來到親子會,我為他們做異象尋索,由他們只有十個人聚會的時候到現在。親子會特別的地方,在於他們英語事工的比例比其他華人機構多,有針對青少年或準備上大學的工作坊和事工,所以要用英語主導。 4. 基於機構成立的目標,你們認為一直以來機構的營運算達標嗎? 甄:加拿大現在大約有一百一十對帶領夫婦,然後在全球大概有一千對。 廖:過去七、八年我們都跟多倫多不同的教會有聯繫,也跟國際基督教教育學院合作。國際真愛也有辦家庭事工策略研討會,我就是那個時候跟甄牧師比較熟悉。所以我認為在跟教會連接方面有達成果效。第二方面,就是疫情期間跟雅歌愛網合作,這是我負責的另外一個機構,這是以婚姻為導向的家庭事工。在後現代,晚婚、不婚、不生育的狀況很常見。因為普遍家庭在萎縮,我們的基督化家庭也受影響在萎縮。這種機構之間的連接、合作對真愛協會有很大幫助,也算達標,還在努力中。第三方面我們推動家庭主日、三代同行的信仰傳承。 甄:如果從人的角度來衡量,我認為運營算是非常達標。但是如果從神的角度來看,我們還可以做的實在太多。三十多年來,從一對牧者夫婦、沒有辦公室到現在有甚麼呢?現在全球有六個分會、十多個社工協調小組、十位行政同工、一年預算五十到六十萬左右、一年二十到三十個營會。加拿大的一百一十對義工夫婦中,有二十五對是教牧和宣教士。從異象來講,建立生命品格、活出基督的門徒,由一對夫婦到全球一千多對,再透過這一千對夫婦祝福了數以萬計的家庭。我們也開始了宣教活動,到巴拿馬開了七屆恩愛夫婦營,訓練了三對宣教士夫婦和一對神學生夫婦。盼望將來能夠有英語和西班牙語的恩愛夫婦營,因為這是非常有效的傳福音和門徒訓練工具,希望可以祝福華人以外的族裔。營會信主的比例在百分之四十到五十之間。 湯:一開始我只是一個人,目標沒有定得很高。剛開始時只是希望能夠幫助教會去補破口就可以了。後來看到更多需要,從2013年計,五年內我已經參與了八十多間教會的訓練或講道。並且亦開始了在天道神學院英語授課,他們有很多比較年輕的兒童事工牧者已經完成了道學碩士學位,出來事奉後發現需要兒童事工方面的裝備,再回來讀這個文憑課程。在多倫多的兒童事工傳道人裡,有三十到四十個是我的學生。現在我還可以透過Zoom授課,在加拿大其他省份都有我的學生。至於評估方面,我已經幫助了十多間比較大型的教會,每一份報告都六十到八十多頁。 親子會現在發展也非常好,開始時,每星期三早上一次的工作坊。透過做了評估和異象尋索,發現工作中的家長沒辦法出席。當時只有粵語事工,如果想針對移民家庭,需要作出調整。因為出席的人不足,親子會希望接觸其他上班族的弟兄,接觸國語的新移民,所以在疫情期間加開了星期二的網上工作坊,並且透過錄影,在星期三的聚會重播給星期二沒空的人。然後再用一個星期粵語、一個星期國語的輪流形式去辦活動,之後參加的家長便慢慢增加了。 5. 一直以來帶領機構達成目標的最重要幾項發展策略包括甚麼? 甄:我們能夠穩定地舉辦營會,其中一個元素是人才。我們非常看重這方面,每一對帶領夫婦,從邀請他們、為他們禱告,到訓練、實習、培訓,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對帶領夫婦大概需要四到五年的時間準備,期間我們會安排一些同工去陪伴、幫助他們,這個過程就是門徒訓練。另一個元素是異象,我們不滿足於本地,遠方也有很大的需要,所以,巴拿馬的短宣隊是重要的方向。第三方面,我們認為需要幫助教牧同工的夫婦關係,我們開了十多次教牧的夫婦營,他們來是免費的,因為如果教牧的夫婦關係好,就能夠影響整間教會。這些就是我們其中的幾項發展策略。 廖:加拿大真愛家庭協會對內的策略主要是家庭總動員,用家庭影響家庭。尤其對於「Z世代」的家庭,他們需要看到甚麼是實際可行的,一步一步去帶動家庭,我們機構針對怎樣落實幫助父母去帶動家庭。對外就是策略聯盟,例如救世軍非常重視社區發展,我們會跟他們的學習中心連結,定期去幫助他們的家庭。 湯:我主要是用一個以天國為中心的思維。我看的是家庭在教會的影響、教會在社區的影響,把這個影響力擴展到地極。當有了神國異象,事工專注的地方就有所不同。今天很高興可以跟廖傳道和甄牧師一起討論,可以跟其他人一起走天路是非常開心的事情。除了思維之外,還有就是關係網。好像今天我們三個家庭事工的焦點不完全相同,不過拼起來就像一幅拼圖,慢慢可以成為天國的圖畫。不需互相競爭,而是互相合作。最後就是要好好利用科技,去輔助我們的事工。 6. 從機構的特色看,可以說明各自機構的優點、弱點、獨特機會和危機嗎? 廖:我覺得我們的優點就是家庭和諧,我們重視家庭良辰這個研習會。不過,弱點來說,這樣培育同工,跟進的服侍非常長,有時候在同工培育上沒辦法做到面面俱到。獨特的機會是我先前提到的雅歌愛網,有專業的IT人員,也有UX/UI的專才。以前我那個時代,學電腦還沒有UX/UI,後來才知道非常重要。神為我們預備了團隊和幾萬美元的資金去發展這個程式軟件,能夠突破瓶頸,進行優化,能夠跟上時代,跨越國家、城市,連結了婚前和家庭事工,還服務了再婚的群體,有再婚者及單親家庭的輔導,幫助加拿大真愛邁向更整全的家庭事工。我們遇到的危機,就是怕後繼無人,我們需要加快培養。 湯:我看到培恩4CM的優點是領袖建立,主要透過神學院教學和對教會的訓練。然後就是幫助很多沒有兒童事工牧者的教會。我也常常被問到,有沒有找到接班人,為這弱點我去禱告,理解到要找一個人去做跟我差不多的事工比較困難,畢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做這類型的事工。其實,如果我之後培恩4CM不再存在,沒關係,因為我已經訓練了一群很好的兒童事工牧者,他們會透過其他方法培養其他人才。 親子會現在的弱點是沒有面對面的約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因為轉型到網上而減弱了。我們每年都舉辦活動,希望邀請到家長來見面,不過反應不太熱烈。聽到廖傳道和甄牧師做面對面的事工非常出色,可能親子會毋須執著於這一項工作了。 廖:我們的討論,令我想起葉高芳會長的説話:辦機構是從點、線、面慢慢地發展。我們不同的機構,在不同的焦點上努力,最後交織出不同的面。我們彼此配搭去建立神的國。 甄:我非常認同兩位的說法,機構之間、教會之間都不應存在競爭關係。例如我們是集中在夫婦關係,然後廖傳道是比較全面的家庭事工,湯博士集中於親子、培訓、教育。我們可能有小部份重複,或面對的對象有重疊,不過,不同人在不同時期,都有不同需要,所以,他們可以同時受到我們不同機構的協助。我們所有的機構、教會都應該是合作夥伴,到最後我們都是做神的工作,只需要擺上我們自己去祝福別人,同時透過事奉來鍛煉自己。 回到家新的優點,就是人才比較多,有標準化的基因。弱點就是因為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歷史,可能會有既定的想法,需要更新想法,或者拓展視野,看一看現代的其他可供參考和使用的元素。獨特的機會,跟現在這時段有關,現今生活越來越不容易,最容易破裂的關係就是婚姻。在這個時代,婚姻關係的需要會更大。危機可能潛伏在我們裏面,我們需要保持課程適合現代的年輕夫婦。 7. 機構中最重要的事工/活動是甚麼?這個事工/活動對於達成機構的目標和策略,佔了甚麼位置? 甄:恩愛夫婦營和夫婦進深營這兩個層次的營會,是我們最重要的事工,所有東西都是圍繞這兩個營來推動的。這兩個營既是傳福音、亦是門徒訓練的載體,這兩個工具幫我們推動異象,建立生命品格像基督門徒,是可以完成使命的工具。 廖:我們現在的一個重點,是婚前教育事工。雅歌愛網過去是走網路,今年開始慢慢走向實體。很多教會都希望我們能夠辦實體活動。我們透過數據、實體配對、面談等方法,去成就美事。我們開始辦單身營、婚前教育,和永恆婚姻探索活動。現代人對婚姻的價值很模糊,可能是受到教育制度的影響。另外,推動家庭良辰研習會,幫助父母跟孩子之間的關係。第三,就是面對第二代的流失,做三代同行的信仰傳承。 湯:我的教學,希望能夠提供學員飛的翅膀(就是理論)和落地的腿(就是實踐的方法)。我的教學課程裡,有一個實踐項目,要學生分組去制訂兒童事工方案,用一個模擬的教會狀況,讓他們互相學習、互相點評。學員在學習期間,甚至可以解開自己跟父母之間的心結。 8. 資源管理是機構必須面對的問題,你們在經費、人才、資源分配幾個領域分別採用了甚麼策略呢?有什麼細節/要點,是因為機構的獨特性而去調整的? 甄:我們看重人生命的成長,所以,如果要選擇投放資源,都會投到這方面。比如說,我們舉辦教牧夫婦營,從2018年到現在,就用了差不多十萬元的經費。三十多年我們都沒有買地方,我們把錢都投資到栽培方面,對買房子沒有追求。 廖:我們的經費主要來自奉獻,不過我們沒有申請開發報税收條的資格,未來還是要申請的。我們的經費剛好夠用。加拿大真愛跟雅歌愛網合作,因為有專才,透過整合資源,節省了開支。我們也找到很多退休牧者來幫忙作輔導員。 湯:因為我是一個人的事奉,靠工作坊收回基本費用,加上丈夫的收入,就可以營運了。我不收奉獻。 9. 機構外的持份者(例如捐贈者、服務受眾、教會領袖、社會大眾等等)怎樣看你們的機構?他們的看法怎樣影響或改變你們機構的策略? 甄:家新因為年日比較久,而恩愛夫婦營的果效也不錯,所以在教會頗受接納。有少數人誤會我們是講心理學的,我們做好自己,多跟教會領袖聯絡就可以了。其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沒有帶來太大影響。反而,受眾的需要,可能帶來影響,我一直收到的問題,就是營會有沒有英語,這可能是未來的呼聲。 湯:我跟教會的主任牧師們比較熟,主要是因為在兒童事工方面的事奉,和我做事非常認真的態度。親子會的形象也不錯,不過因為主要是做網上活動,所以教會對他們認識不深,希望可以改變被動的方式,多跟教會合作。 廖:我們是因需要而調整我們的事奉,比較有彈性。雅歌愛網以小商戶的形式來運作,會員制。所以,我們可以用雅歌愛網去找資源來幫助真愛協會。眾教會在疫情後,對程式軟件和網絡的接受度也提高了,所以大家也接納我們,有教會主動聯絡我們,跟我們連結。

第66期 機構發展案例

專訪加拿大恩福協會總幹事謝章響傳道採訪: 黎浩斌 隨著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遷,很多基督教機構的發展,經歷過百花齊放,也經歷過式微轉型。加拿大恩福協會就在這裡走過了三十五年,當中經歷過高山幽谷。加拿大恩福協會的發展和改變,除了保留了原來的福音營和門訓營外,現在也可能是加拿大最大的基督教中文書室, 也開辦了神學院等多項事工。以下是新上任的總幹事謝章響傳道的分享: 1. 在加拿大恩福協會最初成立的時候,創辦者們領受的異象是甚麼?當時有甚麼成立機構的契機? 據謝傳道了解,在1989年,有很多從中國内地來訪問的學者,一些弟兄姊妹從証主協會出來,成立了恩福協會,時至今天,向國語群體傳福音的異象依舊是那麼單純。最重要的契機是那年正是89年民運的時期,很多人來到多倫多,他們的心都比較開放,願意來教會舉辦的活動,也願意了解基督教。 2. 加拿大恩福協會成立時有甚麼事工目標和主要服侍對象?為甚麼選擇這些事工目標和服侍對象?跟當時的其他類似機構有甚麼不同之處? 謝傳道說到,1989年的時候,國語教會相當少,記憶中就兩、三家。恩福協會創辦初期,以舉辦福音營為主,主要經費靠講粵語的弟兄姊妹支持,以免費或很低的價格接待這些講國語的朋友。當時,類似的機構在印象中是沒有的,甚至,能講國語的弟兄姊妹和牧師都不多,服侍的主要是來自香港的弟兄姊妹,甚至連創辦人都只講粵語。 3. 加拿大恩福協會成立初期想服侍的對象、理念、目標到今天還是相同嗎?從機構成立至今三十多年來,有那些事工方向的改變或事工發展的里程碑?改變的原因是甚麼? 恩福成立了三十五年,一直都以國語群體為主要福音對象。然而,隨著一些人信主後,就有了栽培的需要,恩福就開展了門訓營。有些人在門訓營蒙召,願意獻身事奉主,就想去裝備神學訓練。當時,多倫多完全沒有國語的神學院,就出現了開辦國語神學院的看見。看到這異象和需要的不僅是恩福神學院,同期,也有不少粵語牧者看到這個需要,所以,加拿大華人神學院和恩福神學院也差不多在那時候收到第一批國語神學生。 這麼多年,恩福的理念都沒有變,只是根據不同時期的不同需要,加進去更多適應需求的事工。除了神學院,還有出版事工,特別是簡體字的出版,還有特別開了一些免費的資源事工,幫助一些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和有文字事工恩賜的弟兄姊妹出版。這樣,因為本身寫書的人和福音對象的文化背景相同,比較容易有認同感,能更好的傳福音。恩福協會還有一些配套的出版,例如恩福挂歷、書籤等。這些事工雖然多了,但服侍群體和目標一直沒變。 謝傳道說到里程碑時,表示過去35年變化還是不少,單單過去十年就有很大的調整。以前的福音對象,都是單純面對國語群體,現在也會面對一些粵語群體,一些活動也加了粵語分享的部分,最近恩福也開辦一些粵語講座。除了語言方面,恩福還在媒體上有改變,從疫情開始,恩福增加了媒體製作,包括「每月恩福」、不同類別的講座、電子書等,希望接觸到的人群可以廣一點。 4. 以機構自訂的目標為評估標準,你認為三十多年來機構的營運算達標嗎? 謝傳道表示做總幹事這個位置不長,而不在這位置的時候,少去考慮全方面的營運事宜。當總幹事之前十幾年,雖然在恩福,也只專注自己負責的一部分。在成為包括代任和正式總幹事的一年半裡,回看過去三十五年,其中多次發生人員變動,因此短期性的目標也有不少更改,謝傳道覺得很難去評判有沒有達標。 然而,鑑於今天在多倫多也很少看到有機構可以覆蓋這麼多方面的事工,包括講座、營會、神學院、書店、出版等等,謝傳道為此感恩。三十幾年的營運看來,整體是健康的。從開始的異象,到實際的運作,謝傳道覺得可以算是達標的。 5. 三十多年來加拿大恩福協會有那些主要的發展策略? 恩福協會一個很主要的策略是跟教會配搭,各種活動和事工,包括門訓營、福音營、神學院等,都是與教會配搭的。恩福活動的報名,有一個必要條件,就是有教會牧者推薦才接收。當活動結束,恩福也會向教會匯報情況,謝傳道認為這很重要,也很正確,因為機構的存在,就是為了發展教會,最後還是要讓羊回到教會,教會去跟進。機構事工都比較靈活,很快就可以構建出一系列活動,做教會難以做的事。但教會要擔任最主要和重要的角色,就是跟進。 6. 三十多年來加拿大恩福協會最重要的事工/活動是甚麼?這些事工/活動對達成機構目標和發展策略佔了甚麼位置? 謝傳道說,很多人,特別是國語教會對恩福協會的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門徒訓練營。每一年,恩福都會辦門訓營,至今已過去三十一屆,就像是恩福的一個招牌。而且,在門訓營裡,當有人蒙召,他們都會進入神學院深造;當這些人畢業,也會進入教會,成為牧者。所以,恩福看到,門訓營把很多事工招聚在一起,作一個樞紐作用,連接起各項事工。 另外就是書店,即使不知道恩福協會的人,很多還是知道恩福書店。在過去的十幾二十年裡,不少基督教書店都相繼結束營業,中文基督教書店越來越少,可能恩福書店已變成了北美最大的基督教書店。因為有書店,很多牧者和弟兄姊妹都來到當中,書店也成為一個信息中心,聯繫著機構和教會,也帶動了恩福的其他事工。今年恩福門訓營有超過來自三十五間教會超過八百五十人參加,以往曾經也有超過一千人參加的。 7. 資源管理是任何機構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加拿大恩福協會在財務管理、人才管理、資源分配等幾個領域,分別採用了甚麼策略?有甚麼細節/要點是因為自己機構的獨特性而去調整的? 謝傳道認為,無論機構或教會,在財務方面都很具挑戰。不過,教會每週有一些固定的奉獻支持,大部分機構,資金和人力都相對更缺乏。在恩福協會,每位同工都不看在這裡是一份工作而已,而是帶著一個事奉的心,去一起與神同工。在機構,工作和報酬很多時候都難以對應,同工都有一個奉獻的心,他們大部分不是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都有另一半支持家庭。 機構裡工作的分配,每個同工都一身兼多職,做很多崗位,基本上每個崗位的事情都會做,都可以互相補足。另外,每項工作都不是單打獨鬥,而是一個真正的團隊。即使身為總幹事,書店需要搬運書籍的時候,還是會一起去搬的,這樣,能節省一些人力資源。在支出方面,也是精打細算,能省則省。原則是盡量能不買就不買,必要買的,也會有一些弟兄姊妹來奉獻支持。都是憑信心去做事工,也因為弟兄姊妹的支持,便沒有缺乏。 在獨特性方面,同工中也從開始只講廣東話的,到有一兩個講國語的,再到彼此學對方的語言,到現在同工大部分都是國語的。最近幾年,機構一下子有五六個人退休離開,換上了一批講國語的同工。 8. 資訊科技對加拿大恩福協會現時或未來的發展策略有甚麼價值和影響?例如怎樣幫助發展策略的制訂、檢討、執行、改良等各方面? 謝傳道說,恩福協會在過去三十多年,都已經把整個框架搭好了,表面上好像沒有甚麼可以加上去。但因為對象不同、年代不同,資訊科技已經改變很多人的生活,恩福不改變是不行的。現在,很少人還會像以前那樣查電郵了,這些人會使用微信、whatsapp、mailchimp等網絡通信軟件。所以,除了固定在做的事工,恩福也會相應做出調整,去適應時代。 例如,恩福協會過去三十多年都有很多回中國培訓的事工,但因為中國的政策改變,現在去培訓很困難,便會以網絡形式去實時培訓。不僅這樣,現在還會把很多本來實體的事工,搬到facebook、 youtube等不同的網絡社交媒體去,為了接觸更多人。當然,側重點還是跟教會配合,和實體活動。謝傳道明白,時代在變,恩福不變就會被淘汰。 9. 到了今天,由於機構自身的特色,你認為加拿大恩福協會作為一個機構,有甚麼優點、弱點、契機、挑戰或危機嗎? 謝傳道覺得,恩福協會的同工都比較和諧,有默契。這不是一下子建立起來的,而是透過一系列的不同活動、長時間大家一起同工,默契就漸漸建立起來,做事情也容易事半功倍。同工之間雖有不同性格,不同看法,但在多次的活動下來,就磨合了。在團隊中,關係很重要。有甚麼問題都需要坦誠相待,一同分擔。好的同工團隊可算是恩福的一個優點。 挑戰就是同工的老齡化問題。謝傳道可能算是同工裡最年輕的,但其實也不年輕了。這可能不僅是恩福協會的挑戰,也是眾教會的挑戰。希望神能興起新一代,幫助建立接班人。 另一方面,現在支持恩福協會的人,平均年齡都比較大。當這群人退休離開,人力、財政等都會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沒有新一代的人認識恩福、支持恩福,事工開展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能接觸到下一代支持恩福的人,也是一個挑戰。 10. 有沒有因著機構自身的弱點或需要,曾經跟其他機構合作呢?合作的具體原因是甚麼?合作的體驗如何? 謝傳道分享了一個經歷,在恩福神學院剛開始的時候,國語神學院很難被認可,也難頒發政府認可的學位,因此,那時就和西人的多倫多浸信會神學院合作。合作不容易,畢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機構,加上文化、理念都有一些不同。 也曾經跟校園團契等不同機構合作過,但因為每個機構都有自己的歷史背景,和一些固有的價值觀與特點,合作的時候,方向、理念會有差異,合作是有困難的。 很多機構都做類似的工作,如果可以合作,資源整合是很好的,但合作需要不同機構都能心胸寬廣地容納彼此,不能只看自己的機構最重要。 謝傳道還分享了一個困難的例子: 有一些機構不著重與教會合作,而恩福的理念是一定要與教會合作、配合教會。當合作舉辦青年營的時候,恩福希望參加者都由教會推薦(開青年營幫助教會,然後又送回到教會裡)。但一些機構不這樣想,一些沒有去教會的人也接收為參加者,這樣合作難免產生分歧。還有就是合作中的費用支出怎樣分擔? 奉獻收入怎様分配? 所以,機構合作,在實際很多操作上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的。 11. 為了優化資源運用和更有效率達成目標,有沒有考慮過或被邀請過跟相似之機構合併呢?你怎樣考慮機構合併這個選項? 謝傳道對於合併是有考慮過的,因為恩福協會有比較多事工,希望相同理念的機構可以成為恩福的一個部門,資源分配也會比較好。這樣,恩福便有專門的家庭事工、心理輔導等,由專業人士負責。又或者是機構合作,資源整合就可以更好,弟兄姊妹也比較容易找到所需要的服務。

第66期 基督教機構在社會關懷方面可以有甚麼策略?

被訪嘉賓:陳華恩牧師(現任多倫多華人基督教會主任牧師、曾任105 Gibson 社區中心首任主任)採訪/整理: 盧士傑、張婉玲         理解社會關懷及文化使命背後的神學概念, 是幫助基督教機構制定這方面策略的先決條件。 然而, 今天華人信徒、教會、機構, 對於社會關懷及文化使命的概念, 拿捏得準確及理解得全面嗎? 另外, 薛華博士(Francis Shaeffer)曾說:「基督徒應當抵抗這個世界的靈。但世界的靈並非總以相同的形式出現。因此,基督徒必須在這個世代中以它所呈現的形式來抵抗世界的靈。」我們這一代加拿大華人基督徒, 在社會關懷方面又有甚麼特別的時代挑戰? 以下, 陳華恩牧師為我們反思相關的概念, 宏觀分析基督教機構在社會關懷方面的策略, 以及回應時代挑戰的課題。 社會關懷和文化使命的概念         陳牧師認為:「社會關懷」一詞出自七十年代, 承繼瑞士洛桑會議的提醒。社會關懷是福音表述的一個面向, 「社會關懷」不與「傳福音」對立, 不是二擇其一。         基督徒文化使命根源於創世記裏。李思敬博士著名的講論不是用「治理」大地, 而是用「征服」大地的字眼,...

第66期 基督教機構有效建立「機構形象」嗎?

採訪: 李師堯 何謂「機構形象」? 又何謂「有效建立機構形象」? 本文會用如下一個簡單例子作參考: 如果某某咖啡連鎖店主要是售賣咖啡,它的決策團隊希望大眾想起咖啡時便想到自己那家店,此乃「機構形象」。而當大眾想喝咖啡便經常想起去那店買,此乃「有效建立機構形象」。 大家也許會問:「福音機構不都應以傳福音為其形象? 」但在傳福音核心外的第一層形象,也許是透過一些社區服務、活動、出版刊物等,讓服務受眾參加或閱讀。所以,今次採訪所探討的「機構形象」,是指第一層機構給予公眾的形象。 筆者採訪了身處不同地區的六位人士,兩位是資深牧師,一位是資深時事評論員,一位信主多年的弟兄,一位在財政上支持基督教機構的捐獻者,一位是剛移民到多倫多的弟兄。他們有已經退休的,也有仍在工作的。年齡都在五十歲以上。訪問他們有以下的題目: (一) 你曾聽過任何基督教機構嗎?從何得知?(二) 這些基督教機構給你甚麼印象?(三) 你曾交往過這些機構嗎?例如用過他們的服務或購買過他們的產品?(四) 你跟這些機構交往了多久?(五) 你有多大可能介紹這些機構給朋友?(六) 你有否聽過同性質的其他基督教機構?(七) 你自己有否用過或購買過這些其他機構的服務或產品?(八) 在同性質的機構中,你怎樣作選擇? 兩位牧師當然認識多間機構,一問便能說出,如中信、華福、遠東廣播、短宣中心、恩福、使者協會、恩雨之聲、影音使團、證主、加拿大華人神學院。另外幾位所說出雖然沒有那麼多,但大致相同,加添了種籽及號角。 上述每間機構都沒有給予被訪者「錯」的印象,不會以為短宣中心是派發神學學位的研究中心,也不會把加拿大華人神學院跟使者協會的工作混淆 。就算是幾間傳媒機構,被訪者都能指出不同之處!至於從何認識這些機構,受訪者指出是由別人介紹、教會介紹、曾參與這些機構、又或是從傳媒得知。 因為不同年齡、背景、在加拿大年日長短有别,所以受訪者跟這些機構交往多久亦各有長短。一位受訪者在香港時已聽聞一所機構,但來加拿大探望在多倫多的女兒後,令他更淸楚那機構所做的,而在香港時,亦已經認識影音使團及觀看過其製作。 一位受訪牧師常常參與不同機構的事工,也有作為董事及顧問的,但也有使用其他機構的服務及閱讀它們出版的刊物。另一位受訪牧師已退休及專心短宣,所以也會帶遠東廣播製作的福音光碟去聽不到廣播的地區工場。 因為多個機構處於華人常到的商場内,受訪者們到廣場活動後,也方便到這些機構使用其服務或購買書籍禮品。 雖然在加拿大的時間有長短,但受訪者們已認識、參與、或享用過不同機構的服務達十多年至幾十年之久。眾受訪者都覺得眾多機構百花齊放,選擇那所機構參予,往往基於是否適合自己的需要和方便等。

Stay Connected

22,044FansLike
3,913FollowersFollow
0SubscribersSubscribe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Latest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