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期 職場神學的各自表述

總編評筆
陳孟賢教授

    近年「職場神學」備受華人基督徒群體關注,已見成為「一時顯學」的苗頭。世界各地都有大大小小以「職場」為題材的聚會,一些教會刻意設立職場事工,定期凝聚職場信徒,分享討論關於職場見証的話題。我自己也曾在神學院教授過一個職場神學課程。

    然而,回顧這些年職場神學的演變,依然給人模糊不清的感覺。十多年前,香港一所甚有規模的神學院定意籌辦一個職場神學課程,倚重一位西方管理學大師的見解為課程取向,該神學院的院長邀約我對這個課程的設計給點意見。我還記得,當我應約走進這位院長的辦公室,接過課程設計初稿看了一陣子,便對院長這樣説:「我對這課程設計有一個猜測,你可告訴我猜得對不對。我的猜測是: 你是先有了一些老師,按照他們可以教甚麽科目,便放在一起成為這個課程計劃;而不是先有了課程理念,後决定需要甚麽科目去體現理念,再選擇適合的老師去教這些需要的科目。」那位院長回答:「你的猜測準確。」

    這種缺乏深層和完整理論基礎的職場神學課程或職場事工其實很普遍。當後來愈來愈多華人神學院開辦職場神學課程時,我曾經將這些課程搜集回來,仔細比較,結論是: 各種各樣的課程,從目的、要求、科目都差别很大;反映了大家對職場神學的理解其實莫衷一是、各自表述,有人摸到大象的尾巴説牠像蛇,有人摸到大象的身便説牠像牆,大家仍未有統一對職場神學的成熟共識(不似一些成熟的課程,例如多數神學院的道學碩士課程便都大同小異)。西方教會對職場神學的探索比華人教會走得前,一些西方職場神學的名家也常常是華人教會借鑑的人,但畢竟華人教會的場景跟西方教會的處境差别甚大,西方教會的探索成果亦不一定適合華人基督徒群體。

    其實,職場神學的深層結構,應該是「職場」的本質。「場」是當代科學的根本,科學前沿的量子力學已經發展到量子場論,愛恩斯坦談相對論時先談「場」的概念,楊振寧最影響深遠的科學貢獻,不是他憑之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宇稱不守恒」,而是他的「楊––米爾斯規範場論」。世界級數學大師丘成桐的貢獻「卡拉比––丘流形」是歷史性的,也因為它是研究宇宙奧秘弦論十維度的鑰匙工具。

    如今很多職場事工的弱點正是這樣: 缺乏對「職場」本身特質的分析和對應。很多所謂職場神學或職場事工的内容,其實是一些無需職場處境的一般道德教訓或屬靈教導,例如: 要愛人關心人、善待同事、誠實忠勤、組織祈禱小組、尋找機會傳福音等等。但這些放諸四海皆準的美德,用在家庭、社區、學校、甚至教會等任何場境皆無不可,其實未有整合「職場」處境的神學性和獨特性。同樣道理,家庭事工若有神學性和獨特性,便需要針對「家庭」的本質,例如血緣關係所牽扯的濃烈恩怨、人性死穴,在社區、學校等其他場境不可同日而語。

    職場神學或職場事工的散漫,有時候已經到了一種莫名其妙、相關性很少的地步。我曾在一個職場事工大型國際會議中,聽到一個講員全程只是分享他教會的關懷社會外展工作,顯然便跟「職場」風馬牛不相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