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錄:張婉玲
怎樣的處境最適合散聚宣教模式?怎樣的處境又不適宜呢?在三天策進會議中,十多位作者發表硏究論文,以下撮要其中三篇,探究一些曾經實踐在福音禾場的故事。
《散聚宣教:移民教會的挑戰》
作者:王欽慈(華傳國際總主任)
關於「散聚宣教」, 作者回憶起多年前在紐約法拉盛第一浸信會牧會時的一次任務,須要組織短宣旅程,與厄爪多安地斯山脈的土著居民克丘亞人接觸。另外,又有一次,王牧師和師母參觀一個在新澤西舉行的基督教音樂活動,參與者均來自華盛頓至波士頓合共二十多間教會中的克丘亞會眾。全場只有王牧師、師母和一位拉丁宣教士屬非克丘亞人!該活動以獨特的音樂風格和明顯的崇拜熱情為標誌,試圖反映族群的屬靈氛圍。經過這兩次親身與克丘亞人接觸的體驗之後,王牧師思想到這樣充滿活力的克丘亞族群,與及他們獨特的教會運動,究竟對整體美國基督教的影響何在?
王牧師嘗試引用波士頓以馬內利福音中心的一本作品 New England’s Book of Acts 中提及的「安靜復興」現象,指出新英格蘭白人福音派會眾衰落的情況下,民族教會擴展迅速。然而,這種「安靜復興」現象能否帶動當代移民教會去超越文化和語言障礙,與非基督徒人口接觸,推行更廣泛的福音事工呢?
根據韓裔社會學家Pyong Gap Min對美國韓裔移民教會的硏究,移民教會除履行屬靈上的角色外,還解決四項重要社會功能:培養移民之間的團契,保護文化傳統,提供社會服務,賦予成年移民的社會地位。然而,這些功能卻因為過於內向,導致移民教會與主流社會隔離。普遍在移民教會中常見的張力是在「文化保育」與「同化」之間的選擇。尤其是年輕一代,即移民第二代,他們較傾向於「同化」,尋求融入主流社會。可是,大部分移民教會的關注仍然是「文化保育」,藉著透過崇拜保留母語,慶祝文化傳統節日作為族群獨有的宗教習俗。例如華人教會常常贊助中文學校,和每年紀念農曆新年的活動等;又例如拉丁教會將「為凡滿十五歲拉丁少女慶祝生日」的傳統納入宗教活動。一方面可以保護族群的語言、文化和價值觀,亦同時為傳統添上屬靈意義!
至於王牧師較熟悉的紐約,不論是中國、拉丁或非洲的移民教會對宣教、外展策略有所不同。華人教會專注海外宣教,而對象以世界各地的華人社群為主,對跨文化宣教事工參與有限!相比之下,拉丁裔教會優先考慮本土的外展事工,重點關注拉丁裔人口,是「透過散居者向其他散居者宣教」的典型策略。反而非洲移民教會則強調要廣泛地向美國非基督徒人口進行外展事工,會眾努力的成果特別在非裔美國人中尤為顯著。以上種種因素推測,大多數移民教會的宣教模式到今天尚末超越「內向型」的框架,未邁向跨文化散聚宣教的實踐!
總括來說,關於移民教會的最大挑戰,無疑是要保持移民會眾的傳統文化,同時也要培養更具包容性的多元文化,以加強與當地非移民社群的接觸。王牧師服事多年的法拉盛第一浸信會成立於1856年,一直是以白人為主的教會,到達二十世紀中期才經歷重大轉變:1965年,教會發起了針對當時不斷增長的拉丁裔和華裔人口的外展活動,包括提供華人福音事工和建立西班牙語主日學課程。1980年,新主任牧師的帶領下,教會採納多民族、多語言的會眾模式,漸漸地教會的英語堂變成一個多民族社群。沒想到新結構模式剛好出現「文化保育」和「同化」之間的微妙平衡,在合一的教會使命框架內包容了文化傳統。那麼,多元文化的會眾能否幫助實現「散聚宣教」的終極目標「超越散居者向散居者的宣教」呢?甚麼是參與上帝的救贖使命最有效的框架呢?實際上,不限於移民教會的領袖,還有神學院、甚至每個基督徒,怎能逃避應對今天全球移民時代所帶來的挑戰或機遇?
《華人散聚宣教新工場:中東難民危機之下的短宣浪潮》
作者:思溫格
作者是一位散居美國的華人基督徒,也是一位常駐中東的宣教者。十多年前當她還在美國居住時,她和丈夫花了五年時間,參與本地的中東難民事工。期後就前往中東服事,正式揭開夫婦二人支持「散聚宣教」的序幕!
近十年來,中東地區經歴內戰、宗教衝突,不斷增加大量移民和難民。就在2011至2016的僅僅五年間,報導指有一千二百六十萬敍利亞難民湧出。2014年,數十萬伊拉克少數民族(當中有基督徒和雅茲迪人)被ISIS迫離家園,成為難民。收容中東難民的包括土耳其、黎巴嫩、約旦、伊拉克的庫爾徳斯坦自治地區。難民收容國自始變成了華人教會短宣的熱門選項!自2016年以來,思溫格與正在約旦、黎巴嫩、土耳其和庫爾徳斯坦服事的同工們共同見證了短宣隊的激增情況。
以下是中東「短宣浪潮」的其中一些實況:約旦一間位於敘利亞難民營附近的教會,在2017年每週都接待不同的短宣隊!在另一間當地教會,思溫格和丈夫參與開展難民事工,同樣也要接待源源不斷的短宣隊,還要為隊員們提供住宿、交通和行程的安排。另外,黎巴嫩一個宣教機構須要定期接待來自北美、拉丁美洲、非洲、亞洲和歐洲的短宣隊。更為團隊提供大量翻譯人員,幫助隊員能夠介紹事工、家訪及分享見證。至於土耳其,有由宣教士營運的難民事工中心,每年接待大約十一至十三個短宣隊,其逗留時間由一星期到六個月不等。還有庫爾德斯坦自治區,由海外華人成立的非政府組織,從2017年以來每年接待五至十多個短宣隊,當中成功地招募許多海外華人基督徒來中東作短期服事,並通過此組織向短宣隊進行「行前訓練」,包括基礎跨文化教導、基本神學和宣教學等。
隨著2018年2月中國政府修改宗教事務條例之後,中國大陸宣教之門關閉,影響不少海外華人教會轉向中東新禾場,其中一個來自香港的基督教醫療短宣組織,近年逐漸把短宣隊由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國家搬移到中東地區。
雖然從2015年難民危機開始,世界各地的基督教教會、宣教士和非政府組織三方合作來回應難民的需求,但在傳福音方面,在中東境內向穆斯林分享基督福音,仍要承擔風險。加上語言障礙,面對操阿拉伯語或庫德語的穆斯林難民進行門徒建造或聖經教導,確實存在一定難度。其次,有關「散聚宣教」常見的挑戰是「行前跨文化訓練」的必要性!沒有接受過訓練的短宣隊員會因爲個性與靈性不成熟,破壞了見證主愛和真理的機遇。特別身在穆斯林文化處境下,基督徒必須放下對穆斯林的誤解和偏見。思溫格作為常駐中東的宣教者,親身目擊接蹱而來的短宣隊帶給本地同工極大的工作量,有時候地方教會感到無法集中推動原定的宣教工作,畢竟宣教士的角色不是接待一批批的短宣團!
無可否認,針對難民事工而言,最有果效的短宣隊一定是醫療短宣隊。當中有超過六十歲、甚至七十歲的退休華人醫生,以無比的愛心、鼓勵和祝福流離失所者、難民、以及前線長期宣教者;體驗出華人短宣隊員可以慢慢地學會關愛更多擁有不同語言、文化和信仰的「外族人」;這也許是華人在「散聚宣教」課題上的一個突破!今後,若有志參加中東短宣隊的散居華人,除可聯繫當地一些成熟的事工平台協助策劃外;不妨試試從自己國內的難民事工開始,主動跟不同背景的難民接觸和嘗試理解他們的文化,仿效思溫格夫婦的「行前跨文化訓練」,也是一種加強落實「散聚宣教」的裝備。不管怎樣,中東短宣浪潮還可以持續多久呢?在瞬息萬變的中東時局的氛圍下,不論是政府的倒台或是權力的轉移,均足以影響民眾的命運!最後,思溫格引用創世記50章20節,藉著約瑟對兄長們的安慰,帶給在苦難中的中東人民一點盼望!
《歐洲華人教會狀況簡介》
作者:鄭路加(歐華神學院教務主任)
作者在位於西班牙的神學院教導教會歷史,尤其是講解教會歷史的時代背景和教會內部重要事件。他在歐洲接觸的華人群體,以來自中國內地居多。
早期的歐洲華人大多是二十世紀二次大戰後的東南亞沿海族群,如香港、馬來西亞、台灣和福建。散居者隨著貨船進入英國和北歐各國。在1950年,第一個華人基督教組織「基督教華僑佈道會」在英國誕生。此組織在六、七十年代也曾積極支持歐洲各國的華人基督徒,例如派出宣教士往法國巴黎為散居華人植堂,又到意大利協助建立團契和查經班等。當年移民歐洲最主要的華人群體是浙江省的溫洲人,這群體的特色是家族團體和非法移民!從七十年代的「浙江移民潮」開始,直到二十一世紀初,數十年間,移民落腳地點漸漸由法國、意大利轉移到西班牙和葡萄牙。1984年,意大利幾個大城市教會負責人決定成立「意大利華人總會」,總會的重要同工負責安排講員,供應各地教會的主日信息,將意大利分成南、中和北三個牧區。每年由大區域的教會聯合舉辦營會,如夏令會和培靈會等。還有2001年成立「意大利華人復興會」,當中得到不少意大利華人基督徒協助,「西班牙華人總會」終於成立。可是,近年大城市大教會鬧獨立,紛紛脫離總會,使「總會制度」的角色和職能被質疑。
說回中國移民的辛酸史,若是非法移民的話,由於偷渡過程艱辛,能夠到達歐洲的只會是中青年群體。特別在九十年代期間定居歐洲的中青年移民,大多數家庭都把他們的第一個孩子送返中國大陸,然後要求國內的家人或親戚代為照顧,直至孩子到十至十五歲左右再申請團聚。這批孩子在期待與父母團聚之同時,更需要面對語言的障礙和家中不認識的兄弟姊妹!結果,他們經歷過校園欺凌、學業失敗之後,幸運的還可以繼承家族產業;不然,這群界乎二十五至四十歲的長子們,內心抱著一種被父母犧牲的感覺成長。即使父母是基督徒,他們還是拒絕信主!直接或間接影響多年來歐洲華人教會中,這個年齡層的會眾,絕無僅有!如此,教會怎樣尋找和培訓年輕人牧者呢?難怪,當孩童們長大須要離開兒童主日學或青少年團契之後,只有一半數目的參與者願意繼續返教會!看來,牧者的缺乏也許昰歐洲華人教會的大挑戰!
以留學生會眾為主的荷蘭和德國華人教會,除位於柏林、慕尼黑和法蘭克福等較大城市的教會以外,其餘各中小型城市的華人教會均沒有足夠資源去支持全職牧者。縱使有牧者願意去德國牧會,單為選擇聚會場地已成一項挑戰!隨著天氣的好與壞、抑或交通配套的完善與否,很容易影響華人留學生的出席意向。原來德國和北歐的主流信仰是路德宗,屬國家教會級別,大部分信徒一生人只進教堂三次:嬰兒洗禮、婚禮和葬禮。因此,華人基督徒不難租借那些教會作聚會場地。
對於歐洲中產家庭而言,每逢週末,經常要為子女參加各種活動或比賽,選擇放棄教會聚會。最令當地牧者愁煩的剛好是每年的復活節和聖誕節,每每看見有過半數的同工舉家旅行去了!那麼,還有需要舉辦節日聚會嗎?
全北歐只有六間福音堂聘有全職牧者,其他城市勉強有查經班和團契;大部分華人團契生活側重於室內活動,話題大致是有關就業問題或抗抑鬱攻略!應該是因為北歐氣候嚴寒,陽光較少的關係吧!教會曾嘗試聘請香港的畢業神學生,前來北歐的華人教會參與牧養工作。最終卻敵不過寒冷的歲月,傳道人紛紛選擇離開。
總括而言,在歐洲普遍的中國移民,一般教育水平不算高,平常牧者的講道內容必須淺白易明,更談不上甚麼成人主日學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