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期 會議參加者感受

鄭牧師(來自歐洲,神學院教務主任):「在幾天會議中,我被深深觸動,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牧者、傳道人、信徒們同聚一處,他們將種族、文化、語言和地域等等差異通通拋下,以神子民的身分一同來到這裡。我們彼此分享、見證、鼓勵和學習,這難得的機會使我備受鼓舞。原來有這麼多人同為福音的緣故,在默默肩負神的事工。以我自己為例,有時在神學院裡面對繁瑣的行政事務,讓我感到筋疲力盡,甚至逐漸失去動力與方向。然而,當我來到這裡,親眼見證神國度事工的美好圖畫正逐步在我們眼前拼湊,我心裡的火再次被點燃,也重新堅定了我委身於神學教育的使命與初衷。出席會議者皆是來自全球的精英華人教會領袖,讓我再一次體會到每間教會與事工機構,彼此並非競爭者,而是同為基督肢體的合作夥伴。」

Jeanne 姊妹(宣教工作者):「這次會議的出席者令我感到驚喜與感動。現場除了本地與華人社群的參與者,竟有大約二十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非華人朋友,包括來自印度、東南亞、甚至歐洲等地的參加者。他們大多完全不懂中文,卻依然選擇跨越語言與文化的障礙,親身來到現場參與,這份誠意與投入令人動容。更令人欣喜的是,儘管語言不通,他們並未因此感到隔閡,反而積極投入小組討論,有些人甚至透過翻譯軟件、肢體語言或簡單的英語努力表達自己,展現出強烈的學習精神與團結意識。這一幕幕讓我深深感受到『一體』這個理念的真實與珍貴。」

李牧師(來自渥太華,教會牧者):「身為散居在異國的神之子民,當接觸到『散聚』這個對我而言的新詞彙時,我想進一步了解,抱著學習的心態去探索這方面的契機,看看能否取到經,有甚麼策略可以應用到自己的教會裡。經過幾天的會議,似乎發現華人教會在『散聚宣教』的概念裡稍有落後,我也在思考是甚麼原因讓大多數華人才開始發掘『散聚宣教』當中的寶藏?但嘗試一種新策略絕非一件易事,因每個城市、國家的人都有不同需要,所以,制定有效的落實方法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學習。較可惜的是在會議中還未能給參與者一些在應用層面的明確指引或建議,但提供了寶貴的機會讓我們彼此聯繫,日後有需要時知道應該去哪裡、如何尋求幫助。在會議分組安排上,期望日後的會議能多考慮分組的細節處理,例如將屬於同一城市的參與者分在同一組,因為有較相似的處境,能促進更多的討論和交流。」

Edward牧師(來自愛民頓,華人浸信會牧者):「會議內容豐富,講題多元化,讓參與者認識到不同地方華人群體的需要,並有效啟發思考。專題內容能緊扣主題,體現互相配搭、合作的重要性。在愛城大多數教會的培養重心都在第二代信徒,但此次會議如當頭一棒,提醒我們第三代的信仰根基塑造同樣不可忽視,收穫滿滿。」

Karen牧師(來自安省,浸信會牧者):「來參與這次會議,對我而言是一趟開拓視野的旅程。我帶著一顆渴望學習的心,願意放下原有的框架,以開放的態度去接納新的觀念與做法,目的是希望將所學帶回自己的教會,進而在本地的事工中帶來具影響力的轉變。會議其中一位講員的分享對我有很大的提醒,他提醒我們在推動多元事工發展的同時,確實會面對著很多目標、計劃和挑戰,但不可忘記初心,那份我們起初的動機與呼召。而宣教的目的不是為了完成某個專案,而是將迷羊領回神的家,這是我們一切努力的核心和初衷。除外,此次會議形式很特別,以小規模、分組的形式進行,在這樣的互動中,我們聽見了彼此的故事,也從不同文化背景中汲取靈感與力量。」

John弟兄(宣教機構同工,福音對象是穆斯林難民):「散聚宣教這一主題頗有趣,吸引了身為跨文化宣教者我的注意。此次會議內容多元,還提供分組討論環節,有助於建立更緊密的人際關係,讓參加者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會後持續交流與合作。專題內容也強調了帶動第二代、第三代年輕人做宣教的重要性,提醒我們要了解年輕人的需要,與他們接軌。這一代的年輕人,不應只是教會的『希望』,他們本就是今天教會不可或缺的肢體。當他們被興起,整個信仰群體也會被更新與活化。」

Leo弟兄(來自美國,華人教會長老):「講員帶出的內容很豐富,有理論知識,有實戰經驗分享。更有講員結合聖經的指引講述暫居和散聚的意義,更貼近和深化主題。小組討論環節很好,可惜時間緊湊,開展的話題由於時間關係只能中斷,期待下次能預留多一些討論時間。」

彭宣教士(出身台北的宣教動員者,曾於國際差會服務多年):「華人教會似是都有一個現象,明明大家無論從語言、文化、宗族或價值觀方面都很相像,但總是抓著不同之處相互傷害相同之處。而那些在海外散居的人,拼命尋找相同之處去跨越彼此的不同。這些人雖然有多重身分、背景,似乎沒有歸屬,但其實他們是橋樑,是連結這頭和那頭的橋樑,是傳達福音的橋樑。這次的會議鼓勵了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原來在神國度裡是如此重要。透過論文論述、數據統計、經驗分享、個案分析等多元形式的學習,裝備那些心懷福音負擔的同工、牧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