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期 專訪華人散聚網絡策進會議籌委會主席

嘉賓:譚文鈞牧師
採訪:黎浩斌

Q1. 請問舉辦今次策進會議之目的是甚麼?想達到甚麼效果?

譚:這個策進會,是2010年洛桑大會的延續。讓有心的教會領袖一起討論,一同鞭策,一同進步。這個會議最初的異象來自2023年8月在濟州島舉辦的全球散聚網絡會議,我在其中講了一個題目,關於加拿大如何接待香港人,當時百多名會議參加者中有十幾個是華人,我就有了一個感動,意識到韓國人有一個散聚網絡,印度人也有一個散聚網絡,既然華人是最大的一個散開的民族,為何沒有一個散聚網絡來討論宣教,便萌生了組織這樣一個策進會議的念頭,希望了解全球華人宣教的現況。所以,今次策進會邀請了世界各地的同工,包括中南美洲、歐洲、北美、亞洲的同工,來分享當地華人宣教事工的發展狀況。當中也包括了初代移民和第二、三代之後的華人。

邀請的十多位講員,來自不同地方,各人寫出幾千字的報告去分享,將散聚宣教這個合時代感的模式推廣出去,但不代表要用散聚宣教代替傳統宣教,而是在傳統宣教有限制的情況下提供一個新的模式讓福音傳開。傳統宣教,需要一些有心志、年輕、各方面都有恩賜的人去到一個福音荒地,委身在那個地方,需要學語言和文化,這是兩百多年前的傳統宣教模式。而今天,很多的情況都在改變,也需要適應這些改變,在宣教上做出一些新的策略。美國現在仍然是最大的宣教群體,大概有三十萬宣教士,其次是巴西的四萬和韓國兩萬,華人人口基數雖然大,但宣教士的人數大概只有兩千到四千。可以看到傳統的宣教模式對於華人的文化傳統是比較困難的,有很多親情、文化背景的束縛。在這種情況下,散聚宣教的模式可以將華人宣教帶到一個不一樣的層面,因為不需要把人帶到很遠的地方。每個民族都在一個散聚的情況中,例如加拿大的穆斯林有180萬人,華人教會要跨文化傳福音,不一定要差派人去中東地區,在加拿大就可以向這些穆斯林傳福音,也不需要擔心生命安全的問題。在工作的環境,或下一代在學校裡也可以傳福音。華人宣教的狀況一直比較落後,也許傳統宣教對華人不太適切,散聚宣教的模式或許更適合,這樣,華人教會就可以差派更多的宣教士。不一定要到遠方的才是宣教士,在家門口一樣可以有宣教士。甚至可以幫助穆斯林群體在加拿大建立自己的神學院,讓他們訓練自己的人去傳福音。這可能比差派一個到當地宣教的宣教士經濟效益更大。所以,散聚宣教的層面可能更寬大。

希望在未來的第二屆、第三屆會議深入研究華人福音遍傳,更希望跨民族傳福音。很多華人在西方社會的第二代,語言已經不是一個問題,可以省卻了學語言的過程,更快將福音傳到不同民族。計劃在2027年二月,開辦華人散聚網絡的第二屆策進會。

Q2. 為甚麼採用「邀請出席者」的安排?而不是公開任何人都可以報名出席?這種「邀請出席者」的安排,你預期真正能提升會議中討論的質素嗎?

譚:邀請的都是牧者,並有一定的宣教背景,都受過神學訓練,並且對宣教有負擔。因為報告裡的內容較深,沒有經過神學訓練或有一定宣教背景的人難以明白。希望通過這些參加者在8人一組的圓桌會議中作學術交流討論。這次共有一百多人參與,希望每個參加者都可以將會議的成果帶回自己的教會中。

Q3. 接納出席者時,有否定下出席者不同地域、性別、年齡層的分佈比例?

譚:負責邀請人的是出席2023年全球散聚網絡會議的那十幾人,他們都在自己的圈子裡邀請對宣教有負擔的牧者,也鼓勵今次會議的講員們邀請一些適合的人來參加。希望將出席人數控制在一定的範圍,營造一個較小而緊密的討論交流空間。希望討論深入,而不是一群人單純地聽,僅僅停留在表面認知上。

Q4. 為甚麼採用「硏究簡報」的形式?出席者參加會議前真有時間先閱讀這十份硏究報告嗎?

譚:在一般宣教年會中也會有很多很好的分享,但這些分享大多停留在實用方面,較少有理論層面的思想支持,很多地方其實都可以更深入專研,加深宣教學、人類學上的了解才能將宣教的層面提升。會議前兩週發給出席者所有報告,相信他們有足夠時間閱讀完這些報告。

Q5. 在一小時的硏究簡報環節中,預留了多少台上台下討論對話的時間?

譚:文章事先已經發給參加者,講員演講時間大概有20分鐘,以回顧文章內容和提供問題為主, 有10分鐘是回應時間,剩下30分鐘是大家討論。整個過程,希望能在聖經神學方面更深入研究這十多篇不同文章,至於文章題目與散聚宣教的關聯,就需要作者去詮釋。

Q6. 你期望今次會議之後,眾教會可以有甚麼跟進行動呢?

譚:第一,希望會議當中的報告經過修改和校對,加上一些回應的記錄,出版第一期的書,而每次會議都能夠出一期。這樣,每屆會議都有一個完整記錄,去幫助教會宣教的發展。

第二,希望牧者都能認識散聚宣教,再讓牧者帶這個宣教模式回到當地教會,華福的同工也會跟進相關情況,為下一次2027年的會議收集資料。也希望加拿大華人教會了解散聚宣教這個概念,向近年新一批的香港移民傳福音。

最後,希望華人教會能夠看到上帝讓各民族散居和匯聚的意義,從而可以更有果效地宣教。

Q7. 今次會議的時間表安排緊密,出席者會否太疲倦?出席者之間自由交流的時間會否不足?

譚:會議的午餐和晚餐時間較長,可以在會議地點附近遊覽和品嚐當地食物,休息和交流的時間應該是足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