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期 應用幸福小組的教會案例

採訪:陳瑞欣

傳福音是基督徒的大使命,但一些牧者坦言, 教會已經遇到領人歸主的「瓶頸」,反思福音事工需要作出突破性改革時,他們採用源自台灣的幸福小組系統,竟經歷了意想不到的豐富收穫。

其中一個案例,卑詩省本拿比宣道會兩年前開始推動幸福小組,負責的黃兆強牧師說,源於2019年,教牧同工一行十二人參加了加拿大首次在愛民頓舉行的幸福小組大會,發現這種人性化的團隊傳福音平台極具啟發性和感染力。回到教會,便舉行了異象分享會,2020年3月舉辦「幸福小組速成班」,有四十人願意接受裝備,迅即分成八隊,在教會試辦了首屆的「幸福小組」。

之後,幸福小組一年舉辦兩期,每期十二週,信徒與慕道友一同參與幸福福音小組,另外信徒又在幸福門訓小組接受裝備。每個福音小組由一名福長帶領,最少三名小組同工支持,關顧六名以上的慕道友。最高峰的一期,多達八十四位慕道友參加,分佈在十四組內。福長負責分享信息,同工輪流帶領遊戲、領詩、做見證、與慕道友傾談和禱告。新朋友在這些安排和輕鬆相處下容易打開心扉。黃牧師說:「從沒有如此大批慕道者參加,一方面是弟兄姊妹很著緊去邀請新朋友,另外在疫情期間透過Zoom舉辦幸福小組,參加者遠及英國、澳洲。」

對於幸福小組邀請慕道者有甚麼「竅門」,除了與聖靈同工的學習過程外,幸福小組有清楚實用的邀請步驟。首先,為邀請的名單祈禱,在當中想起的七個人中選出兩人。每步準備功夫都非常細緻及人性化,有助弟兄姊妹與獲邀的朋友建立關係,為之後的小組互動熱身。

決志甚至受洗從來都不是傳福音的終點,短短兩年間,已有五十名慕道友決志信主,當中一半已受洗,踴躍程度是教會前所未見的。在跟進下,這些初信者加入了教會的小組,留在教會紮根成長,減少了決志後流失的情況。黃牧師說:「當一個人由未信主到信主,不經意地接受了一個傳福音的使命,因為在幸福小組裡,提及如何做同工及成為福長。」

 以往熱心出席傳福音講座的大多是同一批弟兄姊妹,傳福音亦局限於與未信朋友在生活上的交流。黃牧師反思後,發覺教會缺乏一個實踐傳福音的平台,及讓信徒動員成傳福音的團隊,而幸福小組正好結合了兩者。他說:「以往福音工作由教會的同工帶動,而幸福小組則由福長帶動,他們在當中被建立,教牧同工便擔任教練的角色,支持和統籌。」

 以往本拿比宣道會有舉辦「三福」、「啟發課程」,傳統上也有「四律」、「五色珠」,這些傳福音的方式各有特色,但教會資源未必能配合。例如,啟發課程需要大量人手,三福則對背誦經文要求嚴格,幸福小組相對較易入門,分工細緻,每個細節和步驟由如何邀請新朋友、見證分享等都有清楚的指引和工具配合,例如為慕道者提供如「點心卡」的祈禱卡。幸福小組分為福長或小組同工,只需三堂以上的基本訓練,包括做見證、邀請和物語三個環節,這些教材大大擴闊了同工的思維。

在幸福小組的推動下,本拿比宣道會有超過一百人加入了門徒訓練,二十多人願意成為福長,至今組成了的小組超過四十個。最年長的福長八十五歲,最年輕的為大專生,也有來自家庭和成人組別。弟兄姊妹因為門訓、採排、實踐,彼此關係也更加緊密。

由於幸福小組源自台灣,要切合北美華人社會和群體的文化,不論在詞彙和信息上都要作出一些調整和取捨。例如,台灣本土的福長手冊專注於處理偶像的問題,在北美的偶像問題,則是崇尚個人和物質主義。針對香港的朋友,便採用像真相大白、釋放、自由等題材。至於面對來自無神論的中國大陸人士,偶像的題目亦不切合。在新加坡,雖然有英語版的福長手冊,但由於當地人都有濃厚的華裔文化背景,若應用在北美的英語會眾,在文化上不太切合。

 回想起初辦幸福小組時,黃牧師說,他們是抱著憑信心一試的心態,想不到經歷了如此豐盛的恩典。例如,有個性內向的信徒因為幸福小組而積極領人歸主,終於二十年後的今天加入教會成為會友。有信主半世紀、從未主動傳福音的弟兄姊妹,透過幸福小組接受裝備,帶領朋友信主並加入門訓,信仰生命有一百八十度轉變。黃牧師說:「肯定是聖靈的工作,過去幾年我們都在探討傳福音和門徒訓練中我們與神之間的關係。所以,在幸福小組常常提到祈禱的重要,以及如何付諸實踐。」

 幸福小組是否適合所有北美華人教會?黃牧師大力推薦。他鼓勵其他考慮試辦的教會,最好先「原汁原味地」運用全套課程,才決定是否因應其教會的資源等情況篩選內容,因為幸福小組和其門訓之間的密切聯繫,正是該系統成效顯著的關鍵。

在本拿比宣道會,今後推動幸福小組最大的挑戰是培育更多福長,隨著越來越多會眾接受裝備成為小組同工,希望他們能再踏前一步成為福長。自從採納這系統後,教會發展方向更清晰,弟兄姊妹都願意放下自己的包袱,專心學習如何做好傳福音這個耶穌交託給每個信徒的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