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期 二十年來文字事奉的靈魂和性格

總編評筆
陳孟賢教授

今年三月,剛好是本刋出版二十周年的日子。兩個年代的成長,從嬰兒、少年到如今是年輕的成年刋物,見証了天父養育的恩惠。

無論是一個人、一個群體、一份事奉,流露「生命影響生命」的活力,源於這個人、這個群體、這份事奉內在本質的靈魂和性格,耶穌說「好樹結好果子」(太七:17),沒有比這更深刻真實的道理了。

回顧二十年來本刋的核心價值、事奉原則、編輯方針,大概可以這樣描述它的靈魂和性格:

(一)講真話,不迴避敏感話題。不是為了爭論而爭論,但如果有一個話題對華人教會是重要的,雖然有爭議性,也不迴避。當然,處理的時候,很小心、謹慎。大文豪海明威說:「寫字的人只需做好一件事,就是寫下真摯的句子、最真誠的話。根本沒有甚麼其他要做,就只坐在䭈盤前,放血。」這是文字出版工作者應有的歷史責任感和風骨。

(二)對質素有要求,不講老生常談的話。正如在首頁橫幅表示的使命宣言:「為了加拿大華人教會領袖而編寫的刋物和網絡平台」,本刋的讀者對象是教會領袖,他們每天跟會眾講的話,本刋又何必跟他們再講一次呢?所以,我們要求本刋的內容,必須對讀者有啟發性、有參考價值。沒有質素的刋物,不單對不起讀者,也對不起造紙的樹木。

(三)尊重事實、重視調查研究。正如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位時代風雲人物所言:「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四)作橋樑,讓這份刋物和網絡平台,成為眾教會交流經驗和洞見的平台。我常對我的編輯團隊說:「我們的責任不是回答問題,是專業地問好的問題,作橋樑,找一些能夠回答好問題的人,在這個平台上回答重要的問題。」

(五)享受思考。我們希望讀者閱覽本刋時是一個享受思考的過程,我們希望編輯同工製作本刋時也是一個享受思考的過程。就好像做菜的廚師享受烹煮的過程,食的人也享受做出來的菜。

這個年代,「思考」不一定被享受的。在學校裡學生被老師要求思考,學生不一定覺得是享受。在繁忙和膚淺的時代,許多人也不覺得思考是享受。在教會群體裡又如何呢?跟世界的水平其實差不多,蔡元雲醫生曾經觀察和提醒:「我們的屬靈操練與經歷,容易兩極化:靈性或悟性、理性或感性。」說白了,華人教會的文化,縱使不算是反對思考,也不算有享受思考的氛圍。保羅卻說:「既然不明白……怎能……說阿們呢?」(林前十四:16b)


「享受思考」這四個字,有两個重點: 一是思考,二是享受(經歷思考的快樂),两者都重要。盼望本刊對教會群體享受思考這件事情是一個助力,間接地讓教會群體在靈性和悟性上都更豐滿。

正如一位文字事奉的老前輩曾經說過(多年後我仍然記得):「甚麼題目都可以做,問題是怎樣做?甚麽新角度去做?」 故此,我們編輯團隊去做每一個主題時,都思考有甚麼此時此地的角度,跟在其他國家做同樣主題可以有何不同?這是在處境中尋找思考的角度。

以上這些核心價值,是本刋存在意義的關鍵,是它努力發揮基督徒媒體應有「先知的聲音、祭司的服事、君王的影響」等等作用背後的靈魂和性格。

時代變遷,但有靈魂、有性格、有生命感染力的媒體事工是不會被淘汰的,它們的屬靈光彩仍然耀目,影響力不會消退的。

但願《加國華人教會》這份事奉就是如此「有性格的存在」。請大家代禱、支持、提醒、參與,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