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期 信徒為甚麼不願承擔事奉責任?

梁康民

        踏入廿一世紀,加拿大華人教會面對的重大危機,就是教會領袖青黃不接的問題。在教牧同工層面上,許多堂主任或主任牧師已屆退休年齡,卻找不到繼任人。在領袖層面上,愈來愈多信徒不願意承擔教會事工策劃和發展的責任,只願意做一些短期性的工作,例如:不願擔任「佈道外展部」主席 (或部長),寧可參與一次性的福音晚會事工。還有,愈來愈難有人願意委身作執事、值理 (或事工部長)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 開會問題。承擔職份,要開展事工,免不了要開會。許多人害怕開會,因為會議時間冗長。主持人有時沒有想好議程,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好好準備怎樣去處理這些議題,為這些議題預先搜集資料。有了議程,又沒有掌握討論的時間,一次討論不完,還要另定日期再議,煩死且沉悶,因此,許多人只願做個「幫工」,待你開會有結果,然後分派下來給我一項指定的工作好了。原來「開會」並不「簡單」,會議的主席真的要上一課「怎樣主持一個有效率的會議」。

(二) 責任問題。執事或部長是由會眾選出的 (一般會眾制的教會是如此) ,責任上要面對會眾的「垂顧」、「問責」。在實際經驗上,做得好被視為應該 (理所當然!) ;做得不好,卻招來批評,更嚴重的,會受到指責。所以,沒有名份上的責任,就沒有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壓力。

(三) 能力問題。教會的事奉,除了受薪的同工之外,全都是「義工」。能夠游說到一些弟兄姊妹肯擔任一些工作或職位,已經十分高興,他們的恩賜能力如何,也管不了這麼多。許多時候,這些義工都沒有接受過指導或培訓。就拿主日崇拜的主席為例,本人在任主任牧師之時,要求被委派當主席的弟兄姊妹,必須參加本人主講的、兩個小時的培訓班。這培訓課程,包括怎樣帶領祈禱,就是祈禱的內容、長短、語調、用詞是否洽當,預先在聖靈感動之下,把禱文寫好。課程中也會訓練他們怎樣朗誦讀經,預先在家中自己誦讀多遍,遇有不懂的字詞,查字典,聽讀音 (網上可以找到聆聽版聖經) 。當日的崇拜流程,主席要讀過和緊記,又要在聚會之前,跟當天帶領崇拜有關的同工互相交待,令到整個崇拜的過程流暢。這些事好像有點小題大做,卻正好反映出培訓領袖,不應以為是「小事」而被忽略。

        加拿大是個福地,大城市中教會資源豐富,許多神學院和福音機構紛紛舉辦神學課程,又有許多查經班,提供學習聖經真理的機會。可是對教會領袖的培訓,不僅是研究聖經去深入知道一些聖經的內容和意義,更加需要知道怎樣「治理」教會。保羅在《以弗所書》四章十一、十二節說:「他 (上帝) 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這裡「成全」一詞,原文的意思是「〔把聖徒〕調校到完全吻合;完全合符條件去做某一特別目的之工作」(a perfectly adjusted adaptation; complete qualification for a specific purpose)  《The analytical Greek Lexicon》。

        不同宗派的教會有不同治理教會的理念和方式,甚至在同宗派之下的個別堂會,治會方式亦略有不同,因此個別堂會的牧者對於培訓自己教會的領袖,特別在治理教會方面,就顯得責無旁貸。

(梁康民牧師為國際基督教教育神學院特約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