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期 開明包容多元的風格

總編評筆
陳孟賢教授

《加國華人教會》期刋事工很少主辦聚會,歷年來只辦過幾次(例如2021年的「新設網絡平台: 探索基督信仰在文化和社會中作鹽作光感恩交流會」和2023年的「加拿大華人教會的生態、文化、處境: 新移民教牧交流對話會」),每次辦聚會,皆為了明確的主題和目標,而且,在聚會流程中,必會分配最少一半時間,供大眾出席者自由發言互動交流對話。

這種聚會程序的刻意安排,出於幾個重要理念。首先,互動交流是團契的基本意思。「聖徒相通」是使徒信經中一句重要的信條。二十一世紀已經不是一個排資論輩、倚老賣老、盲從權威的文化,一言堂由講員單向宣講、出席者齋聽的聚會方式已經越来越失去吸引力。

第二,「會眾中有先知」是聖經描述的真相。我們不應假設預邀講員的發言質素必定比大眾出席者的發言高(雖然大多數情況講員的發言質素可能真的較好)。只要我們實事求是、誠心專心聆聽,很多時候聚會中大眾出席者的發言,都叫我們驚喜發現真知灼見。(很多聚會在講員宣講後,都設有問答時段。但問答形式,仍然以講員為主,大眾出席者只能問,卻没有機會分享意見。這背後的概念,依然不夠平等交流。我卻認為,人人都可以問,人人都可以答,然後彼此可再追問和展開層層深入的探索,才是真實的互動對話交流。)

第三,集思廣益是群體進步的動力。從二十年前本刋第一期開始,「集思廣益」這四個字便放在本刋内頁的上方,表達了出版的理念和意義。其實,不單是一份刋物、一個聚會,甚至是一個事務會議,「集思廣益」都是會議有没有價值的指標。最無價值的會議,就是大家都唯唯諾諾、不願提出異見的會議。其實,討論、辯論、甚至爭論,才是事務會議的靈魂,傳統智慧的説法是「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出自《史記之商君列傳第八》,意思是「眾多唯唯諾諾之人,不如一名諍諫之士可貴」。

教會領袖需要明白「武王諤諤以昌,殷紂墨墨以亡」的道理,事工興旺、生氣勃勃,背後多是神使用一群「有話直説、仗義執言、處事公道、怎麼想怎麼看就怎麼説」的領袖議士。

華人文化、教會文化讚賞和鼓勵「和諧、謙卑、温柔敦厚」不能說是錯的,但也衍生了「卸責、議事辦事都不認真」的事奉文化。試想在「玩真」的處境,例如在前線的軍事會議,將軍和參謀們沙盤推演,能不認真嗎? 若非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若非在作出決策前吵到面紅耳赤,在戰場上便都是事、甚至是禍國殃民的罪人。

本刋在辦聚會時,開放話語權給大眾出席者,是要提倡和示範「開明包容多元的風格」(有點似研究院上課時不著重老師講而重視師生互動討論的形式)。這種風格當然有風險,例如可能有發言者亂説話而場面失控,或發言者離題萬丈。這種風格也有難度(做一個稱職的討論主持人,遠比做一個單向宣講的講員難),例如,主持人要有見識基礎以至靈活帶動對話,要有尊重各式人等的胸懷,要能捕捉和放大精彩發言而產生畫龍點睛之效,又要適時地補充發言者之不足。雖然有風險有難度,但這種風格指向文化更新,帶來天國聖工新的效益和可能性,這對連結那些討厭華人教會家長式文化的下一代尤其重要。

這時候我想起蔡元培。北京大學歷任很多校長,但多數人只記得蔡元培校長,因為,就是他奠定了北京大學「開明、包容、多元、求真」的歷史本色和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