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期 本刋增加印刷篇幅,增設線上工具

總編評筆
陳孟賢教授

讀者們收到今期本刋時,首先發現的大概便是篇幅增加了百分之五十。是的,這是自創刋十九年來第一次增加紙媒容量了。主要原因是想增多一些空間感,多一些留白的地方,多一些美術設計的餘地,多放一些圖畫和相片,讓讀者閱讀時舒適一點,改善以往因為篇幅不夠而字多圖少的局限,希望從此消除過往文字密密麻麻的擠逼感覺。當然,篇幅增加了,文字數量也可以稍有增多,但今次「加紙」,首要原因,依然是為了美術構圖的考慮。盼望大家喜歡本刋今次外貌的改動。

    其實,今次外觀的改變,只是將內容拉鬆,方便增加美工和圖像,卻沒有放棄以往大家已經見慣的印記,仍然保留一樣的頭版橫幅、專欄圖標、招牌字體和顏色等,既珍惜舊貌回憶,也歡迎新顏風姿。這種思維,就是多年前一個經典廣告中一句名言所表達的意思:「無傳統,又如何創新呢?」今次篇幅的改變,十分得力於剛剛加入本刋團隊的美術同工鄭一珠姊妹;感謝神,當我們需要人才物力等幫助時,上主便會適時供應,並且賜下超過我們所想所求的。

    過去一年,本刋算是有頗多新嘗試了。最明顯的,自然是本刋網絡平台的誕生(newspaper.cccowe.ca)。經過一年多的成長,它仍是一個嬰兒,卻總算是五官四肢似模似樣的嬰兒。一方面,它擺放了本刋十九年來昔日出版的所有內容(專題、專欄、資訊等),展現為一個有搜尋功能、分類排列的資料庫,見証了加拿大華人教會近兩個年代實際面對過的問題、曾經走過的路。另一方面,它利用網絡媒體的影音優勢,增設了「基督信仰的時代適切性」聲音專欄(區應毓牧師、陳耀鵬牧師等主講)、「基督徒從政者的心聲」聲音專欄、「社會關懷見証實錄」聲音專欄、「基督徒參與公共空間」網上座談會等以「基督信仰在文化和社會中作鹽作光」為探索焦點的新項目。第三方面,它願意成為一個服務的橋樑,透過「讀者投稿」園地、「服務短訊」區域,成為了眾教會、機構、同工同道們集思廣益和發佈宣傳的公共平台。

    最近,本刋積極嘗試的是增設線上工具,尤其是使用社交媒體。邊學邊做到如今,本刋已經設立了Youtube頻道、Facebook專頁、Podcast、Instagram等工具。其中剛剛最新設立的是Instagram。這些線上工具,各有自身的運作邏輯、目的、接觸對象,以Instagram為例,它傳遞圖像相片為主,是年青人喜愛的工具。本刋的讀者對象,由始至終都是教會領袖,本刋的使命宣言,就是在頭版橫幅的那句話:「為了加拿大華人教會領袖而編寫的刋物和網絡平台」,領袖自然是資歷較深的一群,故此,本刋主要的讀者群傾向較年長,但教會的未來,更在乎較年輕的領袖和接班人,所以,本刋一直以來都盼望接觸更多年青讀者,而增設年青人喜愛的線上工具諸如Instagram,便是不能不走的一步。

    然而,有效地使用Instagram,必須掌握它的特性是傳遞圖像,便要調整本刋的資產形態,將過去的文字資產圖像化。具體的工作步驟,是要將數以百計的文章配圖,在圖像上加一兩句信息重點,希望年青人通過Instagram看見這些圖像後,有興趣閱讀文章本身。

    本刋的各種新嘗試,都需要大家代禱支持,亦幫助推廣。請各位到本刋的網絡平台首頁,進入本刋的Youtube頻道、Facebook專頁、Podcast、Instagram,成為這些工具的朋友(subscriber, follower),甚至聯絡我們而加入本刋的事奉團隊,叫上帝賜給本刋的恩典,藉著您們的支持,可以分享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