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期 不要浪費好的危機:瘟疫與靈性改革

黃彩蓮牧師/博士(HisStory Ministry 創辦人)

截至2022年初,全球已感染新冠肺炎之確診數字,累計超過四億人,死亡人數至少六百萬。英國首相邱吉爾曾言:「千萬不要浪費掉一個好的危機」,發表於二戰將近結束之時。而二戰之死亡人數,估計高達七千至八千五十萬,如此大的人為災難,怎可視之為好的危機?相信邱吉爾之意,是勉勵大家要為災難反省,不要浪費危機帶給我們的教訓。我們能否從正面看仍繼續發生之疫情,究竟帶給我們甚麼教訓、成長或益處?作為教會歷史老師及研究者,筆者嘗試與大家一同以古鑑今。

回顧瘟疫的歷史,必然想到十四世紀黑死病(即鼠疫)。單在歐洲,當時便死了約三份之一人口。及至十五至十七世紀,疫情仍未絶跡。筆者選取了十六世紀三位宗教改革家,看看他們如何面對歷時多個世紀之瘟疫。

(一)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

1527年8月,瘟疫在威登堡爆發,許多人因害怕而逃亡。那時馬丁路德四十四歲,太太凱瑟琳正懷孕,小兒子也病了,怎辦?儘管有人要求他與家人一起離開,但他選擇留下來幫忙照顧病者。此外,他的學生也有少數留下來,於是馬丁路德繼續教授神學。此時,中歐西里西亞一位改革宗領袖約黑斯(Johann Hess)寫信給馬丁路德,問他基督徒可否在疫症期間逃亡?當疫症離開威登堡之後,路德撰寫文章〈是否可以逃離致命的瘟疫〉作回覆,可視為路德對瘟疫之信仰反思。

從這封回信,路德提醒大家,需要保護自己的生命,也同時要兼顧盡忠職守。路德以火災作比喻,如果鄰居的房子著火了,愛迫使我跑去幫助他滅火。如果周圍有其他足夠的人來滅火,我可選擇回家或留下來幫忙。此外,路德又比喻如果有人掉進水裡或坑裡,若我不敢轉身救他,也必須想辦法盡力幫助他。同樣,當面對致命的瘟疫,路德也以責任思考去或留。不過,如果有人軟弱害怕,只要他不疏忽對鄰居的責任,並為他人提供足夠的護理,就讓他以上帝的名義逃難。另一方面,路德也提醒勿魯莽決定「留」,勿譴責選擇「去」者,最重要是「愛」鄰舍。

今天面對全球疫情大爆發,沒有一處可安全避難,我們未必因此發問去或留,但我們或會發問,信徒可為這疫情做甚麼?從路德的經歷與回信,教導我們以責任作思考,如先要盡上自己本身的責任,好好照顧家中的老弱,甚至患病者。此外,就算眼見其他信徒因懼怕沒甚麼回應,我們也勿互相論斷,最重要是彼此相愛。

1529年,路德在威登堡的瘟疫過後,寫下著名聖詩「堅固保障」。在疫情下,若先認定上主永遠是我們的「堅固保障」,我們會否更正面面對疫情,以及回應疫情之需要呢?

(二)慈運理(Ulrich Zwingli, 1484-1531)

慈運理,帶領瑞士蘇黎世宗教改革之重要領袖。1519年8月,當蘇黎世爆發瘟疫時,慈運理正在度假。他雖然因勞累而需要休息,還是匆匆趕回自己城市,為患病者服務。怎料不久,慈運理在9月染疫,後來病情趨嚴重,感恩最終康復。作為患病者,他撰寫了著名的「瘟疫讚美詩」,講述他染病三個階段(初期、病重、康復)之禱告,內容選輯如下。

首先,在患病初期,慈運理已預備可能會死亡,並甘願面對:「主啊,幫助我,我的力量和磐石;聽,就在門外,有死亡叩門的聲音。……不過,如果你的聲音,在這生命的中天,要呼召我的靈魂,我也順從甘願。……」

第二部分,當病情愈來愈嚴重,慈運理的禱文並沒有哀求主的醫治,而是強調撒但不能傷害他,因為他躺臥在主十字架下便不懼怕:「……死亡已在身邊,我的感覺失靈;……看哪,撒但在用力來奪取它的擄物;……它不能傷害我,我不為損失懼怕,因為我躺臥在你的十字架下。」

第三部分,當康復了,他在詩歌首次談及「醫治」,且表達因康復而死亡的時間遲延了,將來也許還要經歷更大的苦難,但他表示不怕,且會以「歡樂」之心面對:「我的神!我的主!你的手施行醫治,在這地面上我再次得以站起。……我的時間將到雖然現在遲延,也許,還要經過更深長的幽暗。但是,讓它來吧;我要歡樂上升,並且負我的軛。一直到達天庭。」

是年11月,慈運理的弟弟安德魯因疫病逝世。相比弟弟的不幸,慈運理對於自己能康復,解讀為上帝特別的保守,遂更積極委身於宗教改革的推動。

慈運理,作為曾染上瘟疫之宗教改革家,他的詩歌並沒有對上主埋怨或控訴,而是把自己安然交托神,且順服神的帶領。在康復過後,他更委身承擔宗教改革。結果,他存活多十二年,直至1531年,在瑞士一埸宗教改革戰爭中為主殉道。

(三)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

加爾文,帶領瑞士日內瓦宗教改革之重要領袖,是本文三位宗教改革家中最年輕的一位。他的一生,可謂與瘟疫共存。1523年(十四歲),疫情在他的家鄉努瓦永(Noyon)蔓延,父親把他送往巴黎大學攻讀避過一難。1538年(二十九歲),好友法勒爾之外甥不幸染疫病逝。1540年(三十一歲),加爾文結婚,他的太太是寡婦,先夫也因為瘟疫病逝。

1542年秋天(三十三歲),瘟疫在日內瓦肆虐。當時接收病人的醫院,設於城外,為的是減少疫情的擴散。然而,當地教會卻苦惱著一個問題,牧者如何探訪這些病人?當時之防疫措施,沒有禁止牧者探訪病人,並視之為重要的牧養,皆因不少病危者,也希望得著牧者之牀邊禱告,甚至作臨終前赦罪的禱告。不過,許多牧者因為害怕而不願前往牧養,結果加爾文建議抽籤,而自願參與抽籤的只有三位,抽中的一位,後來又不願前往。有見及此,加爾文本想前往,卻被禁止,皆因他是重要的教會領袖,不能冒此生命危險。於是,他委任了另一位自願者龐吉(Pierre Blanchet)前往。龐吉持續往醫院探望疫症病人,最後自己也死於瘟疫。1564年,五十五歲的加爾文離世,那時瘟疫仍然在歐洲肆虐。

綜觀加爾文的一生,活在與病毒共存的世界。雖然教會禁止他前往醫院作探訪,但他卻不止一次私下探望病者,而神一直保守他的生命。作為重要的教會領袖,他並沒有受瘟疫影響身心靈,一生堅守使命,為宗教改革奠下重要的神學基礎。

(四)結語

從以上三位宗教改革家之瘟疫經歷,如何帶給你疫下靈性的改革:(一)我們能否參考馬丁路德之勉勵,在疫情下以責任分辨可作什麼事奉,且活出以愛相待的生命?(二)若你是感染者,又能否靠主安然面對身體之不適?若康復後,又如何帶著感恩之心,更委身事主?(三)面對全球沒完沒了之疫情,我們能否不過於被影響,繼續為主活出使命呢?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