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期 從相遇看靈修

蔡貴恒

專欄『領袖的靈修生活』

       『祈禱是一種熱情的思維(Passionate Thinking)。』John MacQuarrie

      熱情(Passion)不是情緒,而是經過反省,有理性及感性的生命接觸,並憑藉信心與神接觸的深度經驗。禱告也不是單單叫人重返內室,而是必須遇上在暗中察看的父。

      最初牧會時因為忙碌過度而感到燒盡,在那種感到被壓過重、力不能勝的情況下,我開始反省我的靈修生活的膚淺及缺乏內涵。之前,我的靈修不是沒有反省,而是非常片面的。後來,我明白到靈修不單是全人(Holistic)的,而且是由心靈禱告中的發現到靈性的自覺(Spiritual Awakening)的過程。因此,在安靜獨處中,我終於向基督敞開我的生命了。

      教會可以有不斷進行的事工,並且有成果,而沒有真正的與基督相遇。我們的祈禱常常環繞在為不同的事工代求,或者為信徒祈求,但我們卻未遇上耶穌;也沒有對個人生命的實相真正的關注。事實上我們就算關注靈命成長,目的也是希望事奉得力;其實,靈命成長與事奉得力或果效的關係,未必是成正比的。

      靈修既是在心靈深處與主的相遇,我們必須首先學習與自己相處。牧者不單會因為事工忙碌而疏於與自己相處,更會被事工果效牽引而疏於面對生命真像。因此我們的禱告焦點集中於為人或事代求,而犧牲了獨處中與主相遇的時刻。結果是很多牧者都沒有好好的與自己的內心世界相遇,更遑論面對一己的軟弱與過失。候士庭(James Houston)認為祈禱是藉著我們性格中的軟弱及傷痕而被吸引到神面前。我們必須體認情感的受傷並需要醫治及救贖。

      或者是因為我們的救恩觀偏重因信稱義的永生,於是我們少談全人的靈修或心情的救贖(Emotional Redemption)等課題。牧師參予的行政事務及要關心的肢體眾多,於是牧者就成為『聖人』或十項全能的選手,埋身於事工而缺乏活潑的神性與人性。摩爾(Sebastian Moore)提醒我們『在基督裡』的意思是神在我們思想、信念、感受、敬拜、默想等之前就已經住在我們裡面,只是我們太缺乏這種神同在的意識(Awareness)。他又將宗教性(Religiousness)或靈性與宗教(Religion)界分,並提醒我們要更深的經歷神而不要被宗教制度及形式侵蝕我們的靈性。真正的信仰不鼓勵事務式的禱告,而是藉著我們與神相遇,深化我們與祂的關係。

      或者,有人會歸咎於神學院少談人性(Humanity)又或者是偏重學術,將靈性(Spirituality)與人性分割。當然,這並不是效法基督的應有表現。神學院也不一定這樣教導,問題之一是我們在受訓的時候並沒有操練過讓我們的人性自然的流露,與人分享,與神傾訴;我們太早壓抑了我們的情感;也沒有途徑讓生命的情感及理想發展成為真正的熱情(Passion)。

      真正的熱情源於耶穌基督,根於相遇,它本身已是可羡慕追求的目標。使我們欣慰的是祂從來都是主動的與我們相遇,並向我們說話。或者你的確太疲於奔命,但祂卻依然在等,等你與祂邂逅、重燃生命的熱情。

(作者為溫哥華靈根自植國際網絡會長)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