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期 對《聆聽心聲》報告中行動建議的不同回應

採訪:趙敏能、馬駿、黃樹楷

王健安博士在深入研究加國的華人教會第二代的流失問題後,在即將發表的報告《聆聽心聲──對華人教會土生信徒信仰歷程的探 討》 ( Listening to the Voices: An Exploration of Faith Journey of Canadian-born Chinese Christians )中,就研究結果針對第二代的流失 問題提出了多項行動建議。我們邀請了不同人士,從不同角度對這些建議及報告中對這些建議的討論,作出回應。

卑斯省門諾弟兄會頌愛堂主任牧師陳耀棠牧師,從堂會主任 的角度回應:

報告中其中一項建議是加強以福音為中心的講道和能夠面對 信仰、職業、身份、社區、文化和價值觀的教導。這是針對教會 領袖在帶領教會或各樣事工上(例如:教導、講道)都帶着自己 既有的文化背景,但土生的下一代經常有不同的價值觀,因此造 成衝突。

陳牧師認為,做事工的方法,不盡是文化背景的問題。很多時 候,也關乎各人對神學的詮釋,和歷史的背景。例如當年宣教士來 華傳福音也備受爭議,因為他們多作救濟的工作,而少作單純傳講 福音的活動。所以很多時候,分別並不盡是文化的差異。因此,陳 牧師認為,無論是第一代或是第二代都應抱持開放的態度,要互相 了解、學習不要批判,套入別人的鞋子去明白別人的看法。

報告中討論以聖經為中心和適應文化的方式重新塑造和使用 禮儀和影像時,提到中英文堂在星期日崇拜的差異,尤其是在聯 合崇拜,這差異很容易就會做成衝突。

陳牧師認為聯合崇拜一直都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原因不單是 語言的障礙,更甚者是英語人不喜歡中文人的崇拜模式。但為了 教會的合一和福音的原故,聯合崇拜還是要繼續的。

解決的方法是要雙方共同擁有這個事工。並不是一方面決定 了,之後加入另一方。由建立核心價值(core-values)開始,到異 象(vision)、到執行的策略(strategy),到行動的計劃(action plan)都必須由雙方共同創造、共同擁有。切勿硬把第二代砌入 現有的架構,這是不行的,也只會把相互的關係弄糟。就像是在 中餐館加入西餐,兩面也不討好。

報告討論反思和重新設定領導的實踐方式時指出,在亞裔文 化之中,領袖和平信徒之間的權力距離很大,所有決定往往都集 中在一班少數的教會領袖手中,而第二代卻在民主和平等的文化 下成長,他們往往希望他們的聲音能夠被聽見並被接納,因此常 有衝突。

陳牧師指出,在教會,分權是不行的,因為總有人在上、有 人在下。當做的是分工,那就人人在整個事工中有份。有共同目 標,共同擁有,共同建立教會。

安省宣道會錫安堂義務傳道人譚劍華,二女之父,從家長 角度回應:

報告裡面提到父母為兒女禱告的時候,需要求天父在改變 我們兒女之前,先改變我們自己,但是沒有說明父母需要改變 些甚麼。我會想起羅馬書裡所說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這是 作為父母每天生活裡都要活出來的改變,不能停留於現狀。每 天都要不斷學習和成長。

之後也提到作為心態上的轉變,我們的範式要由從前的 「為孩子準備前面的路」,變成「裝備好孩子走前面的路。」 要預備兒女走他們日後的路。這裡我建議使用一些工具去製造 一個平台與兒女溝通。家庭崇拜和查經固然是好,但若然再加 上他們生活日常所接觸到的話題的話,就事半功倍了。例如流 行曲MTV,電影,體育,時裝,新聞。這些都是我們在日常生 活中會遇到的話題,從而在溝通中把我們的價值滲在其中。對 我來說,跟女兒談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她們幫我打開一個 很大的窗口,去透過她們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一般華人家庭 會用較保守的態度面對主流文化。我認為父母可以嘗試抱有一 個更開放的態度,例如不要聽到比較嘈吵的音樂或rap就關起 耳朵,可以嘗試了解當中的歌詞,明白歌曲的訊息到底在說甚 麼。這樣才能建造與兒女溝通的平台,進而把信仰的價值傳遞 給他們。

報告也提到與兒女一同參加短宣雖然不見得有明顯的幫 助,但仍然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將兒女的生命向世界敞開,讓他 們成為貢獻者,而不是消費者。我認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添 加一些宣教元素,例如去一些基督教不是太普及的國家旅行 時,可以帶一些聖經和基督教的書籍去探訪當地的教會,多參 與不同的教會或機構提供的服事機會。這樣就不用等一年一次 的短宣才能把宣教的信息傳遞給兒女。

報告還提到讓過來人向兒女分享他們的經驗,與兒女同 行。這一點我十分認同。若然大學裡面有基督徒的師兄師姐可 以主動關心和支持剛入學的基督徒學生,這樣會讓他們記得教 會裡面有愛他們的弟兄姊妹。

滿地可城西華人浸信會英語部王淑儀傳道,從牧養下 一代的牧者的角度作回應:

報告中的建議無論是制定和實踐基於聖經的門徒原則 和做法,創造一種靈活的、可逆向的師徒關係,或是營造 一個安全、被尊重、不會被批判、容許表達懷疑、發問、 失敗的環境,她認為都十分有見地。第二代信徒離開,其 中原因包括領導層沒有改變及華人文化的不同。

領導層要從指導者的心態轉為同行者。上一代的人 要成為同行者,應該願意誠實地表達出實況,就是在遵行 聖經教導時怎樣跨越挑戰、神怎樣改變人、甚至是自己失 敗的經歷。但在華人文化中,上一代期望被尊重,害怕丟 臉,所以不願流露自己的短處;對年輕人教導及分享時, 如果被反問及挑戰,又會否覺得不被尊重。教會又怎能成 為一個令人感覺安全的發問場所?

對於表達信仰,很多時只停留在讀聖經、靈修及崇 拜。但有些年輕人想從社會公義、音樂、甚至是藝術中表 達信仰,這些罕有在華人教會出現,若想了解怎樣去帶領 年輕人走向正確方向,便要明白及接受他們的文化。

「有二百族長都通達時務,知道以色列人所當行 的。」(歷代志上12:32)如果領導層明白到文化不斷在 變,就會懂得學習及適應年輕一代的需求。其實這些問題 不單出現在華人教會,若一間教會只重視傳統及不願變 革,便沒法吸引非信徒。

華人文化十分保守,需要克服恐懼,包括不願去改變 的恐懼,又要克服對會犯錯的恐懼。

另外,中英文堂分開聚會,所以資源也被隔開,這 樣令導師的人選缺乏。因言語不同,大部份父母留在中文 堂,只有少部份成年人願意超越言語的障礙,像宣教士般 出現在英文堂。

最影響第二代信徒離開教會,是父母的生活見證,年 輕人會視父母為他們的學習對象。我們其實需要牧養整個 家庭。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