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期 第九屆華福大會 參加者感受

「參加會議前,沒有太大期望,但看到大會英文 主題便被它深深吸引。大會將『差傳』對上連於神的榮 耀,向下連於作Radical門徒。Radical乃不甘平庸、不重 量只重質,即培育積極委身的基督徒『菁英』的意思。 大會安排年青領袖帶領討論,參加者可以將個人的經驗 及意見自由地發表。現在一般教會推出活動五花百門, 但缺乏清晰焦點,我希望可以將Intentional Discipleship 這個概念在我的教會慶祝四十週年之際開始實行。台灣 教會的本色化,創立自己的特色,有渙然一新的感覺, 我們不用盲目跟隨『成功』教會的模式。」
李耀全(卑斯省列治文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在會議中,因時間短、議題多、較多人沒有閱 讀完資料報告,討論得不深入。大會給我最大的震撼是 傳媒專題,針對年輕一代,從社會現時對媒體的過分濫 用到教會如何分辨並加以利用成為傳福音和門訓的工 具,如何配合文字和電子媒體將成為我們教會討論的事 工。大會中提到一個釋經的電話應用程序,具時代感, 對年輕一代較容易接受。對我而言,這次大會也給予了 安慰,在我教會帶動的一些社區關懷事工曾經引起不少 爭議和問題,而這次大會給了兩個機會分享我教會的事 工,十分感恩!」
吳克定(多倫多華人基督教會主任牧師)

「這一屆注重對未來五至十年的眺望。中文教會都 比較重視傳福音,卻疏忽了門徒訓練, 這屆大會把門 徒訓練放在焦點上,華人教會必須在觀念上有所改變。 參加大會前,已經開始在教會設計為期四至五年的門訓 計劃,參加會議後,會對原來所定的mentoring形式改 良,要系統化和具體化,打算用七至十年打好根基,全 面將教會變成合符神心意的教會。這次大會也讓我更留 意華人教會接班的問題,一般在北美的華人教會都是三 語教會,主任牧師應該提早七至八年計劃教會接班問 題,進行人才培養。」
蔣顯輝(卡加利華人宣道會城西堂主任牧師)

「感到可惜的是這次參加大會的年青一代比例,跟 以往會議比起來並沒有大幅度的增長。這次大會使用了 ARMD是一大美好亮點,來自不同背景的牧師們有機會 和別些區域的牧師分享不同地方的事工。美中不足的是 時間上的限制,討論時間不充足,有些問題未能深入討 論就要進入下一論點,不夠到位。這次聽道深有感動, 回溫尼辟後,便開始精心設計門徒訓練的計劃。」
陳伍六(温尼辟華人門諾弟兄會華恩堂主任牧師)

「參加這次會議是受到大會其中一個主題『門徒 訓練』吸引。很欣賞大會所提供的研究文章和報告,從 中可以知道世界各地教會和機構的情況和對它們實行過 的方案分析。通過其他國家教友的分享,提醒了華人教 會不應只顧在華人社群裏傳福音,也應向其他民族傳福 音。會議中也讓我重新回想到何謂基督徒,基督徒不應 只是『承諾』而是要被『釘死』,要全情投入,毫無保 留地侍奉主。」
岑甘葳玲(城北華人基督教會牧師)

「這是第一次參加華福會議,會議前,特別抽空閱 讀研究報告,對門徒訓練這個版塊倍感興趣,報告中提 到不同地區的華人教會如何做好他們的事工。這次會議 後,更多反思華人教會應該嘗試更好地融入當地社區。 渥太華人口不多、地方大、人口密度低,要把教會延伸 到社區不容易。希望基督的教會不僅 能夠在華人社區裡蓬勃發展,更希望 神的事工能在本地社區欣欣向榮!」
陳明道(渥太華國語宣道會主任牧師)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華福大會, 期望擴大視野,帶一個學習的心去觀 摩。美中不足的是不夠時間討論。資 訊豐富,難以立刻進入應用層面。講 員從我們本該很熟悉的經文中提醒我 們深入學習,讓我放膽去看一些對 立性問題,即使不能立刻用得上,依 然覺得十分有啟發性,也對現在的事 奉反省:公開聚會中門徒訓練要有 針對性,推行閱讀從門訓開始,刻意鼓勵並幫助教會 推行。大會對教會歷史方面的提醒也是弟兄姐妹留意 的,從歷史看未來,從福音進台灣150年、宗教改革 等,對歷史有根基上的認識能幫助我們向前走。」
陳燕薇(加拿大福音證主協會總幹事)

「牧會十五年,近年覺得北美的華人教會漸漸衰 落,參加華福大會,希望了解在眾多攔阻下亞洲的華 人教會如何在困境中興旺起來。五年前參加過在印尼 舉辦的華福大會,今屆深刻地感到台灣教會和社區的 聯繫不只緊密,而且息息相關,職場是教會的延伸, 弟兄姊妹在教會的學習更好地塑造職場的見證。華福 大會是一個很好的資源分享和交流平台,非常鼓勵更 多牧者參加。」
魏德義(温尼辟華人宣道會主領牧師)

「每個研究的案例都以第三者報告,缺少震撼力, 如果可以是第一身分享便更具影響力。今天,下一代的 福音工作在一個跨文化的時代中,很難再以宣教士的身 份進入一些地區或國家,所以,鼓勵教會的夫婦讓自己 的孩子去讀專業課程,成為『專業的』宣教士,即帶著 宣教心志的專業人士,進入不同地區傳揚福音,這也是 這次華福會議後我會帶回教會進行研究討論的議題。因 著每天早上簡而精的靈修分享,對作為傳道人的自己, 也有『要作主門徒,不作節目統籌者』的反省。」
杜枝生(證道浸信會美麗徑堂主任牧師)

「以往每屆總是欠缺某些因素,以致會議結束後 未能把討論中的得到實 現。今屆重點由『傳福 音』」改為『門徒訓 練』,在主題上有很大 進步,又讓新一代的講 員分享,多了新觀點和 更貼切時代需要。七個 題目的研究論文導致討 論過程過於緊湊,未能 深入討論,若能請負責 論文的人分享選擇參考 文章的想法 便更好。若要發揮ARMD的作用,可能要在分組上作改善,例如 讓相關事奉背景的人在一組來討論問題。很欣賞小組討 論後五分鐘的神學反省,此環節帶出很多值得討論的問 題。」
鄒永恒(加拿大華人神學院教務長)

「會議中最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曾金發牧師提及到信 仰不是建基於program,而是surrender。要明白主想我 們做甚麼並且將我們生命的主權毫無保留地交托並順從 祂。在小組分享中了解到其他國家身處在小教會的代表 所面對的資源(人力、物力、財力)問題和他們對北美 大教會資源充足的羨慕,但大教會也有難以團結等問題 存在。每間教會有神特別的旨意和使命,不應用教會規 模和崇拜人數來決定它的成就。」
黃何兆瑩(黃少明牧師師母)

「很支持會議採用ARMD小組討論的形式,因這 樣能給參與者互相溝通的機會。但若分組按不同國家和 教會規模或組員牧養經驗便更好,這不但能豐富討論內 容,而討論的結果亦較切合組員的需要。大會講員在經 驗分享和應用方面的內容較缺乏,在內容上可分享多些 針對小、中、大型不同規模教會的發展方案和例子。文 化差異和背景對教會發展的影響是很深的,某些國家礙 於其主要宗教、學術水平等因素,讓宣教工作更加困 難,北美教會資源豐富,除了做好本地傳福音的工作 外,應關注普世傳福音的重要性。」
李維信(美堅華人基督教會牧師)

「來參與的牧師,都是有心人,追求突破。對於 大會採用新的行動研究及討論模式,設計是可行的,關 鍵是可能大家都比較忙,沒有足夠時間深究大會提供的 資料,課題討論過多,時間不足,討論只能流於表面。 最好的得著是大會的總結,卻對本地實踐有不著地的感 覺,希望2018年多倫多舉辦的同類會議更適切本地的需 要。台灣這次能辦得那麼好,實在不容易。如果可以直 接聯繫海外和內地的教會便更好,也希望事工能落實, 而不是紙上談兵。華福只是中介,落實與否需要教會的 合作和實際行動。」
鄧廣華(加拿大華人宣道會聯會執行總幹事)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