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期 教會經驗的反思

總編評筆
陳孟賢教授

近幾年常有機會回香港澳門的一些神學院教書,今年夏天便在香港建道神學院、香港信義宗神學院、澳門聖經學院等開授課程。在港澳期間,每星期日會到不同教會証道(從極小型教會到極大型教會皆會去),平日亦嘗試參加不同教會的活動,在參與中揣摩和反思各種教會經驗。

前星期日到香港新界一所偏遠小教會証道,事後叫我滿心敬佩和感恩。這所小教會,只有約二十人出席主日崇拜,但禮儀莊重,不因人少而馬虎;程序極有心思,豐富地彰顯了敬拜的各樣深層意義;崇拜後還有祈禱分享會,落實在教會生活中與神與人的生命關係。

首先,講員、主席、領詩等事奉人員都會穿禮袍,在序樂中緩步進入禮堂。崇拜前還有練詩時間,讓會眾熟悉稍後崇拜中使用的詩歌。最特別是練詩後崇拜前有一段「靈修與安靜」的時間,由一位導師帶引會眾做放鬆手腳頭頸的柔軟體操,緩慢安靜地預備身心靈進入敬拜。

這堂會雖小,但佈置光明優雅,除禮堂外,有一個小祈禱室、一間小客廳,都用傳統中國紅木傢俱,精緻清高。這令人想起《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所教會,不因人少而馬虎,不因房小而粗略,珍重自己是屬神子民的尊貴身份,這本來就是一項偉大的信仰宣告:屬神的人在地上雖然是微弱的少數,卻是貴精不貴多的君尊祭司。今日,許多大教會世俗化、混濁化、有形無實,只見行政規章而不見屬靈真義,而這所只有幾百平方英呎的小教會的敬虔實質,卻讓我徹底感動。

這所教會的義務堂主任是一位平信徒執事(是去年我在香港建道神學院一個課程中的學生),傳道同工只有一位部分時間女傳道、一位義務牧師。崇拜前,我跟他們聊談幾句,覺得女傳道在貧乏的條件下事奉卻流露喜樂,又得知義務牧師的正職,是在一所服待囚友的基督教機構中(後來知道這小教會的會友裏也有釋囚)。事奉者人生經歷豐富,難怪這所教會的屬靈氣氛充滿了生命活力。

最特出的,是這所教會的聖樂素質不同凡響。崇拜中很多首詩歌,乃由這所教會的弟兄姊妹原創,其中一位姊妹(看上去似是一位中學生)獻唱一首聖詩,曲原是墨西哥民謠,詞卻是這所教會的創會牧師所填,曲、詞、唱都上佳,便把會眾的心靈帶到神面前。聽說這所教會的創會牧師帶領著一群信徒,久不久便會出版聖詩集、舉辦音樂會等。

如此一所有獨特性格的堂會,卻並非離群索居、孤芳自賞。在崇拜後的報告事項中,我留意到它邀請了一所主流神學院的教授到堂會來開辦研經講座,讓會眾可以在外援資源中得造就。

除了星期日在不同教會証道,平日我也會到一些堂會參加團契、查經小組等。趁著在香港無人認識,正好用平信徒身份自由地體會一般教會生活經驗,直接了解平常信徒的思維和面貌。

最前線的教會生活經驗,其實是匆忙、程序化。為了遷就程序,或許講道要被逼快快結束,小組分享則只能蜻蜓點水,無法傾心交流;在教會裏辦事,彈性頗小;甚至主日崇拜後亦是急急關門的。雖然知識上我們常說教會是家,但實踐上教會往往更似是行政機構。

前幾天在香港一所堂會裏,以普通組員身份參加了一個團契中的查經小組聚會,坦白說,真的很悶,縱使竭力提起精神表達對帶領查經者支持和尊重,卻真的無法自控不打瞌睡。查經中,雖然鋪陳了不少資料,但對人生和生命毫無關聯性,其實完全沒有建立生命的意義。

反思經驗,是為了自省檢討、糾正偏差、調正方向,對個人的生命經驗是如此,對教會生活的經驗也一樣。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