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期 兩文三語教會策進會議

採訪:周頌詩、李秉浩

由華福中心加拿大聯區主辦,於二○一四年一月二十七日到二十九日在安省證道浸信會美麗徑堂舉行的兩文三語教會策進會議,約有一百人參加。

大會安排了三語講者同台對話兩文三語教會的挑戰及展望:基石宣道會的陳楚文牧師、證道浸信會美麗徑堂的馬天佐傳道、美麗徑福音堂的李靖波牧師、華人基督傳道聯會的黃少明牧師、城北華人基督教會的陳琛儀牧師。

英語牧者的分享:

‧英語兒童及青少年事工在教會很重要,因為他們是未來教會的領導者。

‧英語堂認為在教會內沒有得到足夠的自由及權柄去發展,粵語堂沿用過往牧養模式,跟英語堂脫節及存在代溝。英語事工沒有得到足夠的信任去發展,但本地加拿大人又不認同華人教會的英語堂是英語教會。

‧下一代經歷神的方法與上一代不同,下一代用「體驗」去了解世界,要先體驗神,才接納神(experience before decision making)。傳統的佈道會對年青一代並不有效,反而牧者、家長及朋輩的見証及身教更為重要。青年人認為教會是父母的教會,缺乏歸屬感,導致青少年在十幾歲開始流失。他們較接受小組形式及教會活動結合家庭活動。另外,年青人可能有多次的接納神、離開、回轉,因為他們不斷地尋求。

‧新生代在科技及互聯網影嚮下成長,年青人比較關心社會公義、弱勢社群、平等、貧苦、孤獨、性、毒品、同性戀、私隱等事情,渴望參與平台去討論問題。他們有很多疑問及求真的需要,教會亦需要與時並進去栽培他們成長。

國語牧者的分享:

‧國語同胞很感恩,因粵語堂在資源及經驗上對他們作了無私的付出及奉獻。講者本人在無神論和無法無天的中國環境成長,在香港的神學院慕道,經歷了兩文三語的教學模式。從美國、台灣及香港的導師無私地將福音傳給他,栽培他成為牧師,至現今在加拿大事奉。

‧國語會眾確會佔用教會資源較多,他們習慣長時間留在教會,在主日崇拜後仍留下跟弟兄姐妹相處,因教會有大家庭的感覺。可能其他會眾覺得地方被霸佔,但只要互相了解和靈活運用資源,各會眾是可以和諧相處的。

‧中國越發展,來加拿大的中國移民就越多,牧養他們是個新機遇。

粵語牧者的分享:

‧兩文三語的發展,並非粵語會眾的創造,而是中國移民潮引致,實是「被推下水」的,但神奇妙地撮合了不同群體,彼此相愛,共享資源。

‧粵語會眾的特色是很熱心,較成熟,又很實際,所以雖然當初粵語牧者國語水準十分一般,仍覺得在同一屋簷下牧養,很有成本效益。隨着三語會眾日漸成長,不論是講道或長遠事工發展,都必須提高語言水平和管理效率。

‧要做好兩文三語事工,先要對教會有自知之明和了解身處的社區。

‧要靈活運用資源,例如主日分流,安排粵語聚會在早上九時、青少年在十一時、國語在下午二時。這樣,除了可以迎合不同會眾的生活習慣,避免交通擠塞,還可避免浪費及不必要的誤會。

‧一間兩文三語教會的目標和方向必須一致,但三個事工可有自己的自由因應各群體的特性去達至。

會議在下午舉行專題研討,包括以下幾個題目:

(一)兩文三語教會的英語事工發展(多倫多北區華人浸信會譚紹南牧師主講)

英語事工的挑戰不僅來自語言,更甚是關乎代溝。

加國出生的華人,不可單純地把他們歸納為「外黃內白」,實質上他們有自己的「次文化」。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對身份認同可能經歷了很多跌跌碰碰,以至對信仰的追求,跟上一代華人或純白人都不一樣。

年青英語傳道的「存活率」頗低,很多一至兩年便離開,大多是自動辭任而不是革職的。主講者本人也分享了他年青時與新來的上級牧師有很不同理念,以至有灰心和想離開的念頭,幸好有另一位牧者鼓勵他:「牧羊人工作是為了羊,不是為了其他牧羊人」,後來他留下,並主動與上級牧師定期討論自己的想法和管理上的挫折感,終於有助解決問題。他從多年的經驗中分享,年青傳道人可學習順從,在小事上不要太執着,保持對神的專注,與上級真誠溝通;而年長傳道人亦不要吝嗇對年青傳道人在工作上的讚賞,態度要真誠。(有趣的是,在座一位較年長的牧師建議,反過來上司也應在小事上順從年青同工。)

(二)兩文三語教會的國語事工發展 (麥咸華人宣道會萬永翔傳道主講)

教會需要抓住發展國語事工的時機,國語信眾人數己直迫粵語信眾人數。調查發現國語事工開始得越早的兩文三語教會,教會整體及其中的國語會眾增長率越高:某教會在一九八七年開始國語事工,整體及國語會眾增長率分別是67.9%及84.6%;而另一教會在二零一二年開始國語事工,整體及國語會眾增長率分別是7.1%及50%。

國語會眾與粵語會眾的差異

@ 國語堂講關係、講情;粤語堂講規章制度、講理。

@ 國語群體信主時間較短,有活力,事工組織粗獷;粵語群體信仰成熟,對事工委身,容易組織,準備充分。

@ 國語會眾人均奉獻較少,委身程度較低;粵語會眾信主年日較長,對事工委身、較投入。

@ 在文化、信仰背景、英文程度、屬靈生命、生活穩定等方面有差異,國語群體需要更多關心。

@ 國語事工用小組或團契比較有果效。

國語事工的主要挑戰或困難

@ 會眾信主晚,聖經知識少,講道挑戰大,會眾個性較強,知識水平高。

@ 不願意真正的生命改變和委身事奉。

@ 最大挑戰不是人數,而是生命質素,個人靈修困難。

@ 缺乏異象,講台信息與實際生活脱節。

@ 國語會眾屬靈的成長緩慢,新朋友留下的比例較低。

國語事工發展的建議

@ 建立同工的屬靈品格,培養内在的生命素質。

@ 注重以生命影響生命的門徒訓練。

@ 看重人而不是事工,事工中建立同工的生命。

@ 培養同工們彼此順服、彼此建立、彼此合一。

@ 建立完善的組長培養和栽培體制。

@ 培養全體國語會眾傳福音的熱情。

@ 鼓勵會眾接受傳福音的訓練,進行個人佈道。

@ 熱心傳福音的牧者、長老、執事做榜樣。

(三)牧養兩文三語教會的挑戰 (多倫多華人基督教會吳克定牧師主講)

主講者分享了在建設一個社區服務中心的過程中,如何使三語會眾合一的九個階段(本刊有另一篇相關的專題報導):

危機:粵語事工老化,而每個會眾變得自我中心,不時為資源競爭,事奉流於公式化。

挑戰:教會人力資源長期不足,青黃不接,又要煩惱如何把集中在粵語堂的教會決策權減低集中程度。

掙扎:當這個社區服務中心計劃的機會來到的時候,有會眾質疑當中的動機,是否要建立一個「個人王國」。

衝突:較為保守的會眾對社區服務中心計劃很抗拒,繼而有謠言和指控認為牧者已經不再專心傳道。

機會:在牧者尋求神的心意和帶領中,繼續在這計劃中前行,漸漸能利用三個會眾的優勢,慢慢地培養出彼此的互相依靠。

成長:一般而言,以往國語會眾比較自我中心和較少對別人付出,但在這計劃中,慢慢變得成熟。另外,當有衝突時,每個會眾都成為其他兩個會眾的中間人。

合作:在社區服務中心,每個會眾都樂意把自己的技能或經驗奉獻出來。

同心:在眾多甜酸的經歷中,更加了解神如何用祂的大能在背後帶領。主講者分享了一個故事:有一晚,主講者收到國語堂牧師的求救電話,急請他一同幫忙為一個家庭驅鬼。主講者聽後也有點擔心,因為這方面他沒有太多經驗。當到達這個家庭的時候,發現他們是一個土生華人家庭,為何請一個國語堂牧師驅鬼呢?原來是這家的小孩在日托中心的褓姆是國語基督徒,他們後來也是透過國語事工認識神。國語堂牧師對超自然事件頗有經驗,但也想請一位更有經驗的牧師同來,在哪裡找呢?後來請來一位印度牧師,他在東南亞很有驅鬼經驗,那麼又是如何認識這位印度牧師的呢?原來他因為一些原因來到社區服務中心而被認識的。(註:後來確定了這個家庭沒有鬼要驅,只是一些家庭問題導致的情緒異常和幻覺。)

大使命:英語堂有弟兄立志宣教,神差他到新疆去。回加拿大後,竟可用國語跟國語堂會眾分享宣教經歷。當有人質疑漢人才是中國人時,他更溫柔地提醒會眾,當地的少數民族也是神愛的羊。

會議晚上舉行公開的主題信息分享,主講者為亞省愛城福音堂的王乃基牧師。他的分享引用了《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三十一節至第十三章十三節:

愛是沿用恩賜的總動力:恩賜越大,愛要越大。教會定意用愛去吸引羊,不分族群和身份。領導同工需要有遠見及恩賜,以往只需做粵菜,現在除要懂京菜、滬菜等,還要懂做西餐。

愛是建立群體的凝聚力:愛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個決定。很多問題的根源來自「自我」。甚麼力量使年長的牧者願意與年青的傳道人一同分享權力?是愛。甚麼力量使粵語群體願意與其他群體一同分享資源?也是愛。

愛是事奉道路的持久力:有愛才可令人忍耐痛苦,等候開花結果。有一個迷思,以為分開發展是條出路。曾經有一個教會的英語群體離開了母會,經歷了十多年,事工沒有增長,後來又回歸母會一同發展。其實建立教會從來不易,不論是三語還是單語。每個健康的群體都應「三代同堂」,包括老、中、青的同工。

會議最後一天的議題,關於兩文三語教會的超越,由王健安長老分享一些數據,世界華福中心榮譽董事麥希真牧師回應,及華福中心加拿大聯區總幹事馬英傑牧師總結。

王長老認為「移民教會」將會繼續存在,隨着第二代(父母不在加國出生)和第三代(雙親中最少一人在加國出生)的出現,「跨國界」的特性將會增強,教會的角色由第一代的「安慰者」,將演變為第二代和第三代的「競爭者」。他問台下有多少人聽過Katy Perry,舉手的只有年青的少數,他指出Katy Perry是當前一個非常成功(拿了格林美獎)的年青歌手,對年青一代有很大影響力,她來自一個傳統的基督教家庭,父母都是牧者,但當她成長後,離開了教會,並發表了「不相信天堂與地獄,或一個老頭子坐在寶座上」的言論。試想這對年輕人有甚麼樣的震撼?教會要提高自身水平,警覺年青人面對甚麼世代和衝擊,才能挽留下一代。

麥牧師提醒,建立兩文三語教會,一方面要100%依靠聖靈,另一方面要100%作好充足準備。要「有計劃」但同時又要「沒有計劃」,不能死板地跟計劃做,要靠神去帶領。麥牧師在一九五三年被呼召到新加坡建立粵語事工,帶領了很多廣東人信主,近年再去探望,粵語堂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英語堂和國語堂,加拿大的華人教會將來亦可能如是。但同時,在當地又有另一個三語教會,人數由一百增加到五百,他們的粵語人數最多,事工大有發展。這個情況看來矛盾,但合起來看整張圖畫,便看到神的意思。

馬牧師總結,年長牧者及執事要學習放權給新一代同工,要信任及給予他們自由去發揮。加強三會眾溝通,多思想別人的付出,常存對其他群體感恩的心,携手共同在基督裡去建立兩文三語大家庭。現在加拿大有四百多家華人教會,以平均每三千華人需要一間教會計算,如果二零三零年有三百萬華人在加,便需要一千多家教會。另外,中國留學生、超級簽證父母和祖父母湧入,都需要求神給我們新動力,讓聖靈感動更多人願意去作工人。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