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期 國語教會的英文事工挑戰

專欄『牧養國語教會的困難』

龔明鵬

就著加拿大華人教會而言,粵語教會的歷史更久、更成熟,各方面均比國語教會要強不少。即使是這樣,粵語教會的英文事工亦存在嚴重挑戰。馬英傑牧師在《加國華人教會》中(2013年4月新第35期)指出:「加國華人教會過去太注重移民事工,第二代(華裔)流失嚴重,超過75%。教會若不醒覺,會出現脫代問題,後繼無人。第二代華裔在華人教會沒有歸屬感,英文堂與中文堂(父兄輩)存在不同程度的張力,他們在語言、文化、年齡、領導風格上迥然不同。許多華裔雖然可以用中文溝通,但不能寫讀中文,外面是中國人,內裡是西人(笑稱為『香蕉』)。華人教會普遍缺乏英語教牧同工,有的只能借用其他族裔的教牧,結果中文堂與英語堂的文化隔閡更深。這問題雖已經存在卅多年,一直沒有突破。」

若粵語教會的情形是如此,國語教會的情形就更艱難了。相對於粵語教會,國語教會從事英文事工有以下幾個客觀的不利因素:一、首先是英文水平不足:粵語牧者及會眾的英文水平普遍比國語的要高,因為在香港時就有說英文的大環境,而這是國語教會牧者及會眾很大的薄弱點。當與第二代的語言溝通出現難處時,其他難處也就跟着而來了;二、基督教的歷史傳承較短:國語均是第一代信主的較多,包括牧者在內。屬靈根基的深度與粵語教會相比是比較弱的。有時候用國語來表達自己的信仰還嫌不足,更何況用英文對第二代來進行屬靈的教導;三、各樣資源缺乏:普遍而言,粵語堂的各樣實力要比國語堂強。若是用人力、物力能把事情辦好的話,粵語堂應該更有資本。當粵語教會面對英文事工都有很大挑戰時,國語教會更是如此了。

但是無論挑戰多大,第二代的英文事工是每個國語教會必須面對的事。我們不是知難而退,乃是知難而進。從長遠來說,國語教會的文事工若是要真正做起來,而且做到位,必須是第二代講英文的信徒中能出得來自己的傳道人。因此國語的牧者,當在講英文的第二代信徒中間培養出主的工人來。只有這一棒能接下去,英文事工才有真正的起色。若是這個工作未能踏踏實實地做,到時只能是徒然。

另一個方面,一旦英文事工開始,就不該繼續再局限於華人圈子之內,而應當承擔起與西人及各個族群傳福音的使命,在本地深深地扎根,全然融入到加拿大的「土壤」中,這樣英文的事工才算是做到家了。若是華人的英文事工未能有這樣的眼界,依然停留在華人之中,這樣的英文事工不能落到實處,不能有根有基。粵語或國語事工可以「帶土移植」──帶着華人的文化、傳統及做事方式,雖然在加拿大,但依然過華人的日子,這符合這一代人的需要,因此這些教會可以有相應的發展。英文事工則不同,必需連於本地的土壤,才能真正找着生存的區域及發展的空間。惟願第二代的英文事工能更上一層樓。

(作者為多倫多華夏聖經教會牧師)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