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期 初期教會如何克服信徒中的文化差異

採訪:劉浩謙

教會中的文化差異,自古已有;我們訪問了北約恩典福音堂顧問葉大銘牧師,希望從初期教會如何克服文化差異借鏡,學習處理教會內中西文化間的張力。

劉:主耶穌在地上時怎樣處理文化差異的問題?

葉:首先,根據最新的學者研究指出我們的焦點該放在文化的共通,而不是在差異之上,理由是有證據顯示文化的共通性是遠超過其差異,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主耶穌基督和文化之間的關係,主要可以分為四個立場:一)主耶穌基督和文化之間的關係是對立:主耶穌排斥文化,因為文化是屬世和世俗的。這立論明顯是不對。二)主耶穌基督在文化之內:透過文化可以認識基督和得到真理啟示。對於某些普世啟示這立場是對的,但我們無法透過文化去了解某些特殊啟示。三)主耶穌基督是在文化之上:這立場和聖經說主在萬有之上融合,但卻容易令人以為信仰是可以與生活和文化脫節,甚至扯不上關係。四)基督是在文化之上並且可以借用文化去彰顯和表達自己。人與文化是無法分割,正如愛這個概念是用言語和行動才經歷和感受到。

當時主耶穌集中宣教的對象是猶太人(雖然福音書也記載祂向百夫長及外邦婦人傳講),祂向人宣告自己是從神而來,是道成肉身的基督,這是絕對的真理;但祂所用的比喻,例如生命之糧,原文是「生命麵包」,卻包含了相對的文化色彩;若換轉向華人宣教,可能改成「生命之米飯」更合適。最重要是弄清楚一點:真理是絕對,所以要堅持,而文化是相對,可以妥協。主耶穌在世如何處理文化差異,許多時是基於兩者之分別。

劉:初期教會信徒間的文化差異主要是甚麼?

葉:第一世紀主要是希臘文化、羅馬政權統治和猶太人傳統三者分別所產生的衝突。初期教會,主要信徒是猶太人,悔改相信耶穌是基督,但後來外邦信主人數反而比猶太人多。當時猶太人守傳統和律法,主要有三項:一)割禮,若不受割禮就不屬神子民;二)飲食,有許多潔淨的禮儀和條文;三)安息日,任何工都不可做。相反,外邦人卻沒有這一切。甚麼是真理要持守,甚麼是文化須包容是初期教會面對的挑戰。猶太信徒因此輕看外邦信徒,而外邦信徒則嘲笑猶太信徒。

劉:文化差異對教會的信徒生活有甚麼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葉:正面的影響令我們體會到神創造世界和祂啟示的美好和多姿多彩。故此多元文化的經歷可增進和深化人對神、對信仰的認識。例如,從廣義角度,西方人是以法治和原則為本,著重規矩和條文,對罪的理解就會將焦點放在對與錯,賞與罰之上。東方人著重人際關係,所以在處理罪方面,多在浪子回頭,關係復和方面去認識。透過東西文化交流,豐富人對罪和救恩的體會,能更通透和全面地明白真理的內涵。
至於負面的影響,不同立場會產生信仰並道德立場上的混淆。在同一教會中,究竟有沒有對錯還是一切都可以歸咎在文化差別?如何去釐定甚麼是絕對,甚麼是相對?另一個負面影響就是產生衝突,衝突亦會因文化差異而難以達成共識,令關係破裂,歧視對方,甚至教會分裂。
劉:在文化差異方面,初期教會與今日加拿大華人教會有何相似之處?

葉:我們和初期教會,猶太人和外邦人情況類似。華人其實因著地域不同,可以分作許多不同文化社群:中國內地、香港、台灣、東南亞、及海外等。華人教會普遍分為兩文三語,當中亦可受加拿大主流文化影響,分為較易融入主流的下一代,和較深受中國文化薰陶的上一代。初期教會猶太信徒會基於傳統在飲食禮儀和膳食分配上排斥外邦信徒;同樣,華人教會上下兩代亦會為崇拜音樂以致衣著產生爭執分歧。

劉:基督信仰作為一種超越的力量,在協調初期教會中文化差異方面產生怎樣的作用?今天怎樣發揮同樣的作用?

葉:這可以有以下三方面:一)合一的觀念:《以弗所書》提到神以基督捨身十架廢掉猶太人和外邦人的怨仇,使之合而為一。意思就是以前會分「你們」和「我們」,現在因為接受同一位主,同一信仰,同樣被祂十架犧牲的救愛所拯救,成為新人(不分你我)。信徒是從「在主裡」這共通點去認定「自己人」的信念和原則,從這同一「平台」上學習愛鄰舍如自己,接納他人和不同文化的信徒。二)捨己為人:實踐方面,《羅馬書》14至15章提供了一些可依據的經驗。按當時猶太人律法要守節期和各種飲食禮儀。雖然信了主,又明白靠主得救,因信稱義,而不是因著守那些條文,但仍然有不少猶太信徒過著嚴守律法的生活。使徒保羅不但勸外邦信徒不要取笑,不論斷,不將難擔的擔子加在那些守律法的信徒,他還願意放下自身權益,甚至只食菜不吃肉也情願。我們是為主而活的人,基督給我們愛的力量,能考慮到信徒成長,去作出捨己和包容的行動,突破文化差異,達致合一。三)持守真理:另外我們之前亦多次強調,真理是絕對,所以要堅持,而文化是相對,可以妥協。要做到這點,當然要熟悉真理和聖經,在真理和聖經立場上一起商討就像初期教會般,商討過程中,基督給我們有「快快的聽,慢慢的動怒」的心腸,去尋求妥協,又更全面明白基督的教導,如何謹守遵行。

劉:初期教會領袖如何化解信徒中的文化差異,讓教會健康成長?

葉:主要透過討論去辯明證實真理和區別文化,再定下可行的指引令猶太和外邦信徒能夠彼此包容和尊重。例如確認福音是憑信耶穌是基督而不是靠行為甚或割禮,這或許令猶太信徒不滿,卻是他們該高舉和視為絕對的真理。當然,猶太信徒仍可以看重割禮,叫其子孫受割禮。在《使徒行傳》,明顯例子是保羅一直堅持外邦人不用受割禮,然而為著向猶太人宣教的緣故,他要提摩太(母親是猶太人,父親是外邦人)受割禮(徒十六:1)。

關於一切猶太人飲食禮儀,可以在真理大前題底下視為相對的文化差異。彼得在聖靈引領下見異象,學習接納不潔的食物和沒有律法的外邦人(徒十:12-15)。但為了包容之故,初期教會亦禁止外邦人吃血,吃勒死的牲畜。有學者相信這些與當時異教崇拜和文化風俗息息相關,為了猶太信徒的原故,外邦信徒應該遵守以致彼此合一相處(徒十五)。

總而言之,信徒需要明白真理是絕對,所以要堅持,而文化是相對,可以妥協。另外,文化共通遠比差異多,要將焦點放在共通點上,然而,差異往往能豐富我們的信仰和對真理的了解。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