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期 加拿大華人教會有「屬靈領導危機」嗎﹖

採訪﹕姚增智

現代教會的領導模式,是很多教牧長執費煞思量的題目,因為「領導」(Leadership)本身已經是一大課題,再加上基督教會所強調的「屬靈領導」(Spiritual Leadership),便更有神學的深義在其中。本刊就這課題,訪問了已經出任加拿大華人神學院副院長一年多的王建熙博士,請他分析教會領導的問題。

華人教會素來重視「屬靈領導」的傳統,不跟從屬「世」領導的模式。但據王博士分析,屬「靈」與屬「世」領導的總原則分別不大。他引用Paul Chou (L2 Foundation 創辦人)對領袖所下的定義──「領袖是獻身改善別人生活的人」,去解釋成功領袖的特點。不論是教會的牧師,或是企業的經理,若只為教會的規模、奉獻的多寡,或產品的銷售、利潤的增長而帶領會眾或員工的話,那麼他便不能成為好的領袖。最近有一系列名叫「Undercover Boss」(隱蔽的主管)的電視節目,描述某些大公司的主管級人員如何裝扮成新入職的普通職員,去關心前線職工的工作環境,從而在管理方面手改善,令員工對工作更有歸屬感。王博士認為這些公司主管的例子,反映了好領袖所具備的特質,就是願意放下身段,去聆聽基層員工的心聲,流露出僕人領袖的特質,這亦是教會一向所強調「僕人領導」的一個應用例子。

王博士觀察到,近代一些大企業的管理層,越發明白員工是公司成功的關鍵,舊日盈利掛帥的管理哲學,逐漸加入了人文關懷的元素,諸如關注、了解員工的個人需要,甚至體察、支援他們,營造公司上下一家的氣氛。相反,近代有些教會的管理模式,卻在發掘及吸收企業管理的一些權責分工、管理技巧,務求強化教會行政的效率。綜合以上角度,王博士認為屬「靈」與屬「世」領導之間,並不如一般人所見存有尖銳的矛盾,兩者的大原則本是一致的。

既然領袖獻身是成為成功領袖的入門,那麼如何「獻身」?《聖經》有那些事例可資參考?王博士指出「屬靈領導」所必須具備的是溝通,而溝通是與聆聽相等。他舉了《舊約聖經》中記載的巴別塔事件(創11:4),說明聆聽是溝通的基本。上帝在巴別塔事件中變亂天下人的口音,以至他們說話「彼此不通」。「不通」一詞在原文的意思是「不聽」,亦即是言語的差異是表因,實質上人心的「不服」、「不聽」、「沒興趣溝通」才是更深層的溝通障礙。另外,王博士強調領袖除了聆聽人的聲音外,更重要的是聆聽神的微聲,定睛於主耶穌的模範,從而帶領會眾去跟隨祂。

有人認為華人文化中一些根深蒂固的處世文化,造成華人教會缺乏真誠有效的屬靈領導。但王博士認為,文化並不是重點,因為以他所見,各族各文化的教會群體,皆遇到相似的問題。他認為人性的軟弱、陰暗才是問題的核心,而領導的陰暗面往往是圍繞個人的野心和成就感而產生。他表示有五類的領袖人格較易導至領導問題。一、強迫型(Compulsive Leadership)──行事習慣獨斷獨行,並要求下屬跟從;二、虛榮型(Narcissistic Leadership)──過份自滿,並自豪於下屬的歌功頌德;三、依附型(Co-dependent Leadership)──缺乏帶領下屬的主見和氣魄;四、消極易怒型(Passive-aggressive Leadership)──傾向於抱怨,批評,不能積極面對問題,卻因問題的產生而遷怒下屬;五、多疑型(Paranoid Leadership)──缺乏安全感,猜疑心偏重,事事處心積慮,難於信賴同工。王博士相信,領袖必須常常自我省察,勇於面對及更新自已的品格。

究竟現今加拿大華人教會是否陷入「屬靈領導危機」?為何培養下一代教會領袖顯得舉步維艱?王博士覺得裁培下一代屬靈領袖,並非單純是教會的責任,更重要的是家長的參與。在家長方面,他們需要建立在教會、在家中言行一致的模範,因為子女不單聽父母之言,還觀其所行,若家長在教會和家中判若兩人,則妨礙子女的心靈成長,影響他們對教會的觀感。在教會方面,牧者必須有「青出於藍」的胸懷,努力騰出時間栽培後輩之餘,亦不須懼怕及妒忌其才,相反,給予適合的輔助、鼓勵,將大大有助培育未來的屬靈領袖。

另外,王博士相信,將來教會在接受信徒獻身時,必須加倍慎重。不幸的是,為數不少的神學畢業生在踏入「工場」後,才發現事奉的困難,甚至事與願違,便顯得心灰意冷,對自己和別人皆造成傷害。王博士認為這種情況是可以通過「學徒制度」來避免的,部份外地教育機構亦採用了所謂MAP(Ministry Apprentice Program)來選拔合適的獻身信徒入神學院接受訓練。這個學徒制的精髓,在於以充足的時間──大概一至兩年,去安排獻身者成為教會牧師的「學徒」。牧師會在這段時間內將《聖經》的領受、人格的塑造、牧會的知識,鉅細靡遺地介紹給「學徒」,並與之一起分擔。牧師會在這段時間細察「學徒」的能力,若然發現他(她)的性格、能力不適合牧養教會,便會及早通知學徒,並鼓勵他(她)參與其它形式的教會事奉。據統計,從學徒制訓練出來的屬靈領袖,「夭折率」大概為5%,遠低於直接入讀神學院的獻身信徒。

最後,依據加拿大華人教會的情況,應該重「僕人領袖」的領導概念,還是「牧人領袖」?王博士認為兩者需要平衡。他解釋《聖經》中提及互相「服侍」、彼此「洗腳」的行為,正是「僕人領袖」的概念。與此同時,《聖經》亦多處看重「牧人」(Shepherd)的角色,而《馬可福音》十章45節最能總括「僕人」和「牧人」並存的教導。通過作為「僕人」的服侍,領袖可以更有效地聆聽會眾的聲音,而通過「牧人」的角色,領袖便可以「純正的心,巧妙的手」(詩78:72),去引導會眾跟從主耶穌。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