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期 教會.com

周振傑

隨著資訊科技發達,互聯網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常聽到的Skype、MSN、YouTube、Facebook、Blogger、Twitter等網上工具,都不單是年青人的玩意,也是許多成年人和專業人士用來掌握資訊和溝通的工具。互聯網之所以能普及,主要是因為夠快、夠平,夠簡單。只需一台電腦(當然還要一點點上網常識啦),管你是小童還是阿嫵,都可以即時掌握各方訊息。由預訂壽司到股票交易,都可以在彈指間完成,簡直是「足不出戶能做天下事」。

教會當然也注意到互聯網這現象,希望乘勢在互聯網上建立分享信仰的平台。只是在經營網站上,往往會有一個誤解,就是以為有了網站,就等如接觸了世界。但事實上是全世界有超過108,810,358個網站。人家如何在108,810,358個網站中找到你?即使偶然遇到你,為何要繼續看你的,反正有108,810,358個選擇?

其實經營網站跟經營一個商舖的分別不大,除了成本較少之外,一樣要考慮形象、貨源、運作、人流、競爭等問題。試想像你行經一個門面「老土」的商舖,會走進去嗎?進去後發覺貨架雜亂,貨品跟門面的形象一致,你會花時間流連嗎?就當你心地奇好,一而再的給予機會,但發覺貨品十年如一日,你會再次光顧嗎?

道理就是這麼簡單。互聯網上其實有不少日久失修的垃圾網站,都是經營不周的結果。小弟所屬的教會在過去一年也嘗試在網頁事工上努力反思,並製作「歌鄰報 Kpost.ca」網上雜誌 (www.kpost.ca) 。網站在三個月內有近四萬點擊率,讀者遍及加美、中港台、星馬、澳洲、英國各城市。在這過程中,小弟更體會到,要建立一個成功的網站,需有的不單是只會寫網頁的技師,更需有全盤的計劃。先擬定目的和受眾,再評估本身資源,再考慮形象、版面、擺位、推廣、運作、編輯、內容質素和更新等問題。並要訂出短、中、長期目標,以及量度的客觀標準。

以下是四個深刻的體會,不妨跟大家分享:

一、網站不是報告版:有的教會網站會被視為一塊網上的電子報告版。主要功能是查詢教會資料,下載講道錄音和報名表格,不定期加送一、兩份感人見証分享。這類型網站對該堂會以外的人,沒有太大瀏覽的動機。但倘若教會真的希望借助網站來推展事工,發放信息的話,就必需要跳出報告版的框框,重新定位,了解網民的心理和瀏覽習慣,將網站製作成一個能夠吸引人定期上來瀏覽的地方。

二、內容不比外型重要:一個好的網站,固然需要有深度的內容,不過要吸引網民定期瀏覽,單靠內容並不足夠,外型和版面設定也同樣需要花心思。一個吸引的版面,可以給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一個有條理的版面設定,有助人更容易搜尋所需資料。兩者揉合起來,才有機會提高瀏覽的次數和時間。

三、不能停止更新:要令網民能夠養成經常上來瀏覽的習慣,網頁內容必須經常更新。不論是教會本土創作,或是友善轉載,總之要不斷上載新資訊和內容 (沒有太多人會經常翻看同一本舊雜誌吧?!)。有新鮮的內容,既可令人有驚喜,又能給網民學習新事物的機會。

四、發掘恩賜的土壤:要多元化,又要經常更新,當然不能只靠牧者。其實在會眾中有來自各行各業的弟兄姊妹,可向大家分享異象,邀請大家按自己的專業撰稿。例如醫生護士可搜集一些健康資訊,搞創作的可以寫連載故事;時事評論員可寫時評;媽媽可以寫育兒心得。透過不同類形的文章、影像、錄音,讓弟兄姊妹有學習表達信仰價值觀的土壤。

網站事工並不如想象中容易,卻是非常值得投資。對外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外展平台;對內則是一個發掘恩賜的土壤。若能善加運用,傳福音及建立會眾兩方面都大有幫助。

(作者為卑斯省歌鄰基督教會傳道)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