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期 一位基督徒醫生看輔導學、心理治療、精神治療

──訪問多倫多大學醫學院臨床診治導師楊兆前醫生

採訪:馬駿

這些學科有何異同?   

輔導學

輔導員透過自己的人生經驗及智慧,為當事人在生活上或情緒上的問題作出建議。

心理治療

重點在於當事人的思維方式及情緒。心理治療師幫助當事人自己思考,讓當事人自己找到解決辦法。

精神治療

精神科醫生會為當事人做心理治療,同時根據精神科斷症手冊,把當事人的症狀定位,給他適當的藥物。

這些學科的根源是甚麼?

啟蒙運動後,心理學開始脫離哲學,而哲學又脫離宗教。心理治療源於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源流是以當事人的行為去推斷他童年受了甚麼影響。六零年代以後開始有人觀察當事人從小成長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問題,這方式比前者更科學化。其他流派如認知治療法、行為治療法,分別嘗試把焦點放在人的心理現象的不同位置,而弗洛伊德的流派則著重潛意識和情感。這些都是科學認知法,它們各有焦點,但不能完全劃分界線。

如何從信仰的角度去批判這些學科?(例如它們的根源是否人本主義?)

信仰和科學進路不同。信仰是啟示,即有人說給你知,不用自己找答案,我們是接收者。科學是憑觀察作推斷,我們是發現者。弗洛伊德最初把宗教批判為幼稚投射 (infant projection) ,意思是把我們的夢想投射在上帝身上,卻並不關注上帝是否存在,也不關注信仰如何在人心裏產生和形成。以前有人用弗洛伊德的學說反對基督教,現代心理學對宗教信仰的態度比較接納,但重點放在信仰於人心理裏所產生的功用、益處和害處,而非神是否存在。信仰和心理學不一定是仇敵,兩者可以溝通。天主教徒向神父懺悔讓自己感到愛與寬恕,心理治療師所擔當的角色也是一樣,不過那愛和接納出於治療師本身,而不是神。人的愛是神的愛之縮影,這樣,心理治療和信仰就可以結合。若輔導員或心理治療師不意識他們愛的背後還有一個無限愛的源頭,那就是值得商榷的地方。

綜合而言,這些學科的限制是甚麼?

輔導學、心理治療和精神治療都是一把『劍』。限制不在劍本身,而是在於舞劍者。這些『劍』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輔導員、心理治療師和精神治療師要懂得謙遜,知道自己學識的限制,以至於他能適合地作出轉介。另一種限制,就是一些治療師或輔導員依然對屬靈的事抱封閉態度。若當事人在信仰上有掙扎,沒有宗教背景或不接納屬靈範疇的治療師可能會抗拒甚至否定屬靈掙扎的價值。所以『劍客』要有自知之明,謙遜及開放。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