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 不要以惡報惡

專欄「金句散文」
陳孟賢

        「你們要謹慎,無論是誰都不可以惡報惡,或是彼此相待,或是待眾人,常要追求良善。」(帖前五:15)

        以牙還牙,屬人之常情,是很自然的反應,是十分容易犯上的錯誤。保羅深知人性中這方面軟弱的實況,所以,他特別強調「你們要謹慎」(帖前五:15a);若不警愓,人便會很輕易地陷入報仇的心魔裡。

        「毋以惡報惡」,是在聖經中,多處重覆要求我們應當持守的生命原則(參太五:44~48;羅十三:10;羅十二:17a,21; 彼前三:9;路十:30~35),但在實行的時候,卻依然很不容易,其中需要許多「上主的恩典與憐憫」、「我們自己願意操練的決心」,以致「一些成功例子的榜樣」。

        真心地放棄報復,不以惡還惡,首先需要一種「排除怨憤」的內心鍛煉、一種「不計算人的惡」的胸襟(林前十三:5d)、一種「算喇」的寬懷。這便令人想及杏林子在她客廳掛上的名聯:「天地無限廣,歲月不愁長。」又叫人憶起兩句詩:「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姑勿論這兩句詩的原意,有著濃厚的政治色彩,但詩中消解怨恨苦毒的願望,總算可嘉。

        「兄弟在、泯恩仇」,若「兄弟」泛指人類大家庭中的所有人,便比較容易捕捉「不計算人的惡」的豁達和氣量、「常存善意」的心境。意思是,在某時某地跟別人碰上,你覺得別人善待你或惡待你,但轉念想一想,任何人都是上帝創造的孩子,嘗試感受「彼此同類、同根生」的感覺,「別人」便都是值得珍惜的人生旅伴。

        電視劇《鹿鼎記》有這樣的一幕:少年韋小寶要離鄉往京城謀生了,倒捨不得一個經常惡意欺侮他的肥仔,肥仔也捨不得他。離別在即,肥仔說平日常欺負他,過意不去,叫他狠狠地打自己一拳出氣,當是賠罪吧。韋小寶望著這個一同長大的兒伴,只見到對方是一個「兄弟」,不是一個仇人,便輕輕地打了對方一記繡花拳,然後便抱哭而別。這也算是一幅「兄弟在、泯恩仇」的圖畫。 

(作者為多倫多懷雅遜大學教授)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