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期 怎樣在這時代同心同行?

採訪:林潔瑩、趙敏能、姚增智

    團契事工雖然往往是華人堂會中重要的一環,但隨著社會、文化、生活之變異,這類事工遇上前所未有的障礙,亦造就了改良及發展的契機。今期我們訪問了三位嘉賓,請他們分析團契事工困難之所在,及提供建議。他們分別是:加拿大基督使者協會總幹事陳基舜先生、亞省南卡城華人播道會主任牧師屈志宇牧師、安省城北華人基督教會團契導師(曾任教會團契部執事)劉袁孟萓女士。

    相比於較年長的一代,新一代的團契事工充滿新的挑戰。劉女士認為現今團契生活多停留於參加聚會的層面,而缺少真正的相交生活,及在日常生活中活出信仰。屈牧師則觀察到『先經歷團契,後接受救恩』是現今團契事工的寫照,他舉例有一些未信主的人恆心參與團契聚會,經過兩、三年的體驗後,才決志信主。所以,如何關懷這些尋找信仰的人,遂成為現今團契事工的挑戰。陳先生則認為現今的學生團契流動性很大,加上高科技通訊如電郵、電腦等,徹底改變了現代人的通訊方式,為團契生活帶來挑戰。

    由於社會急劇地轉變,這個時代的團契生活有以下的困難:屈牧師觀察到現代人委身的概念薄弱,視團契為一項純粹社交活動,而忽略了團契生活之實質。劉女士則認為信徒往往因其它要事,如工作、家庭、學業等,而未能定時參加團契聚會,甚至為此感到內疚和壓力;另有些信徒把聚會定在次等位置,非到有空不會參加,為小組發展增添困難。

    雖然現今的團契生活有不少難處,但各受訪者均認為機會亦隨之而來。陳先生強調團契事工的方式可以由傳統的『以週會為本』,轉變為『以人為本』,繼而藉建立有深度的小組來組成團契(Fellowship with small groups),使小組的功能有效地發展。屈牧師則認為團契事工發展,可以用由淺入深的方法,例如透過舉辦一些興趣班,如太極班,首先滿足一般人士追求健康的需要,繼而幫助他們組織小組,讓他們認識人靈性上深層次的需要,再鼓勵他們融入教會的團契生活。劉女士則認為教會長執和團契職員需嘗試以靈活和創意,把讀經、禱告、傳福音這三個基本概念灌輸給信徒,教導他們在生活的層面上實踐。

    現時不少教會都有將團契分成小組的概念,各受訪者皆認為小組的優點,在於組員間更容易分享生命、互相鼓勵、熱心服侍等。但屈牧師和劉女士亦指出小組概念的缺點,在於其過份依賴組長的領導,若組長的靈命尚淺,便會影響組員對基督信仰的正確觀念。劉女士更認為若教會忽略對小組組長的牧養,會容易形成所謂的『山頭主義』,使小組和教會之間產生不協調。陳先生則認為假若小組出現過份內聚的狀況,便有可能固步自封,喪失外展的能力。所以,他強調小組要保持向外開放,才能健康地發展。

    有人認為現今教會團契漸漸變得過份強週社交、輕鬆,缺乏屬靈內涵。陳先生認為這種情況確實存在,而作為加拿大的少數族裔,在一個華人聚會的地方,這亦是無可厚非的。他認為團契不能單單強調屬靈的高調,而應讓人在社交及屬靈的層面上看見神。劉女士則認為無論團契事工是傾向社交化或生活化,最重要的是兄姊明白主耶穌常常與他們同在,只要凡事都能奉主的名感謝天父,他們便不會有所偏差。至於屈牧師則認為團契若缺乏神的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便不能有深層次的喜樂;所以,初嚐團契生活者或有尋求社交、輕鬆的心態,但最終必須讓神介入並改變,才可經歷真正的相交與喜樂。

    屈牧師認為團契興旺的因素,在於團友渴慕《聖經》,並容讓神改變其生命。在他的經驗中,興旺的團契必然有外展的熱心,勇於在信仰上進深,及積極地接納新人。相反,沒落的團契往往安逸於現狀,沉緬於成員之間固有之深交,拒絕改變及歡迎新人加入。至於劉女士則認為興旺的群體,必定願意放下自我,以基督的教導為大前提。相反,一個自我的團契便是衰落的緣由。

    在劃分團契方面,屈牧師表示教會普遍以人生階段來分團契,但亦會因應特殊情況,有分區形式、或為特別需要人士而設的分法。劉女士則強調若按年齡分別來組織團契,必須避免讓年齡的差異成為不同團契之間的厚牆,甚至產生爭競、排擠等。至於以專業背景來組織團契,劉女士表示可以發展,但強調專業團契必須有使命及目標,並用他們的專業技能向外發展,服侍教會及社會。陳先生則以使者為例,認為校園事工能讓不同校園的學生走在一起,以同一個精神去成立團契,讓他們一起祈禱、查經、互相支持。同樣道理,以上理念若果在一個行業或機構中實踐,便能幫助未信的人認識主。

    團契事工的實踐與教會的領導息息相關。屈牧師形容每一個團契都是小型教會(Mini Church),而且擔負起三項重要的功能,分別是關懷、門訓、外展。因此,教會必須向團契和小組的職員和組長,提供有系統的訓練及支援,以致他們能有效地帶領團員、組員。另外,屈牧師分享其教會每一位牧者皆會定期跟不同團契的小組組長開會,牧養他們之餘,亦了解各小組的問題,及提供合適的指引。

    有些團契實行『禱告伙伴』,目的是增進團友間的溝通和關係。劉女士和陳先生都認為兄姊應該留心,平衡『分享』與『祈禱』的時間,避免側重分享卻缺乏禱告。陳先生回想起大學時代,很享受團契『禱告伙伴』的生活,無奈當畢業及建立家庭後,便難再騰出時間實踐了。但他認為『禱告伙伴』可以在祈禱會中實行,使兄姊間加深分享之餘,更能為不同的事情代求。

    團契職員及小組組長的角色非常重要。教會應如何裝備他們,使他們成為稱職的領導者?屈牧師視小組組長如教會中的小牧人,因此教會非常看重小組組長的裁培、訓練、及跟從有經驗的領袖(Mentoring)。陳先生則認為一個稱職的團契職員除了明白自己的事奉,作一個好領袖外,還必須與人建立關係,願意與人同工。劉女士則形容屬靈操練、品格培養、技巧訓練是裁培領袖的『鐵三角』,而教牧應該有計劃去裁培領袖(Intentional Shepherding),讓他們不僅看見大方向的遠景,亦在品格和信仰上逐步地被建立,以備將來能夠成為稱職的領袖。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