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期 加位

專欄『加國草原的牧野蘆笛』

王乃基

牧者對承擔一間教會的牧職需有清楚的定位,繼而又能和諧地入位,在兩三年內與教會同工們進入共融的節奏,必定可以展開健康堂會的成長,此時正是『加位』的時刻來臨,我所經驗到的『加位』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團隊的增加:首先當然是增加信徒領袖的團隊配搭,一般中型堂會在二百人左右,若有大約七位執事,應該可以囊括基本的事工,要為不同語言會眾提名及訓練這些信徒領袖,一點也不容易,比方英語領袖就需要長時間才有土生土長的成熟信徒。國語堂的長執能否大部份由真正國語信徒來出任,也是相當大的一個挑戰;但這正是不可或缺的人材培訓方向,亦是粵語信徒領袖應該學習功成身退的目標。

十四年前我來現在的教會面談時,只有一個要求,乃是教會要有共識的團隊計劃,特別在教牧的增聘上,乃首要的共同策略。這絕不等如越多越好,但一定要有增長式的比例。一般維持性的教牧與會眾人數比例是一對一百五十人,比較理想而合理的比例是一對一百人。誠然當每加一位教牧,立即帶來全新的人際組合,這極需要教牧隊工中每一位的共融努力,也只有聖靈能做到『人不能組合的』同心果效,否則,教牧越多,特別年齡、語言及文化的差距越大,就會產生配搭上更大的挑戰。

事工的增加:教會要發展一定有事工的增加,但事工不是一天而成,先可能是按需要而有一些聚會 (Event),久而久之的聚會,產生了某種的節目 (Program),再按時日及人手成熟發展而成事工 (Ministry),這個過程是必然的取向。

除了原本會眾的事工擴展外,教會成長到某階段,會考慮增加如國語事工及植堂事工,但這需要周詳的考慮。首先,國語事工不是人做我做,要有一定人力開荒的資源、多元設施的配套及領袖恩賜的配搭。加國華人教會基本上已需要平衡粵、英堂,再加一個國語堂,真是雙手難敵三個互動的挑戰,需要估計實力才開展,在此並非不鼓勵去作,而是想清楚才開展,不是被追上時尚的虛榮心推動。其實,多年前爭先恐後的植堂風氣,已証明了這一點。香港早十年大舉植堂,誰知最近的香港教會普查結果指出,植堂不是人做你又做就能成功增長,有時先天不足還會大傷元氣呢!

設施的增加:教會增長帶來多元設施上的要求壓力,現代化的堂會裝置,就從嬰兒室、停車位到體育館及平衡式兩個禮堂(以作同時間多堂式崇拜的使用),都是龐大人力物力的消耗,但教會成長中又不可莫視這些配套的要求。

曾經有人認為中國大陸教會復興絕非靠建築物,我們又焉能說禮堂坐滿八成就需要考慮擴充方案呢?不夠停車位但若有聖靈復興,就仍然可以教會增長。當然在超然的情況下,神可以成就一切,但持以上意見者,忽略了社會群體的生活差異。大陸信徒坐公車去聚會為多,但北美信徒卻相反,那麼多的汽車放在那裡呢(特別亞省的嚴冬很長)?加國的私人住屋也相當寬敞,教會的空間及設施也會相應有不同的要求。

原來『加位』絕不只是加一些坐位那麼簡單,是有人力、事工及建築的三方面。繼本文後,下期為你分享『改位』的挑戰。                                                                           (作者為亞省愛城福音堂主任牧師)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