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期 定位

專欄『加國草原的牧野蘆笛』

王乃基

轉眼間去年八月我已牧會足足四分一世紀,常常懷著好奇的心,在不同的牧會階段學習新的功課。神學畢業後,我在香港母會事奉了九年,過去十六年在加國草原兩所教會服事,撰寫這個專欄,心中就浮現出加國草原的牧野蘆笛,首篇以『定位』為題來描述初到牧場的心路。

心態的轉移:我開始牧會是在香港作助理牧師,應邀來到沙城作主理牧師時,我已刻意放下助理的心態,因為當時只有自己一位教牧,需要主理大小事工,既從香港來,就更要放下大香港文化,投入草原的華人處境,學習雙文化的牧會路線。當九二年出任現時教會的主任牧職時,更在心態上肯定雙語教會的平衡軌跡。

召命的確立:我剛來到現在的教會,就有一種被會眾觀望的感覺,就是看我能留多久。可能因為前任牧者只留六年及三年,他們都因神的不同召命而投身宣教及神學教育的事奉。我就祈求神賜下我長期委身一個教會的召命,因我深信唯有如此,才會對教會又對牧者有積極的成長。特別草原教會的牧者流動性極高,單在愛城十三年來,我就送別差不多六十位牧者,你可知我們只有十六間教會而已!

處境的了解:草原城巿與東西大城有所分別,九十年代是香港移民潮的高峰期,每次到訪大多巿及大溫巿,都感受到他們教會的客滿及植堂熱潮,但愛城每年都只有百分之五的華人新移民,本城居民又不斷向外流動,又怎能與大埠的教會增長模式媲美呢?牧者一定要對所居城巿的處境有所了解,作出結構性的趨勢判斷,不能人云亦云的跟風造勢,應當在本土走出自己的路來。

土壤的分析:這也連帶到教會成長階段的分析,就如土壤一般,在不同的泥土可種出不同的生命,我剛來本會時正值十週年,可謂教會剛踏進成年期,適逢當時新任省長苛政,大量流失青壯人材,但教會仍有潛力從一個中型教會的土壤邁向成熟的全面成長路線,這需要長期的領導,堅持建立團隊來發揮教會成長潛力,才能進入健康的成長新階段。

平衡的堅持:身為牧者初到工場,除了以上的定位要素外,還有最後一個大前題,就是在牧職的紀律上作平衡的堅持。我認為牧師常要在三方面作出全情投入的平衡努力,就是在『道』、『人』與『事』。

『道』是指追求及教導神的道,這是傳道的首要託付,無道可傳還是傳道嗎?故埋頭功深地鑽研神的話,是我們無任何藉口可推辭的。忙絕對不是理由,因為首要忙的,正是在準備施教神的道上,這才避免『不務正業』。

『人』是指牧養及團隊的協調,牧者若對人無興趣,難持久牧會,因為教會就是人頭湧湧的地方,需求多亦要求大,人是我們餵養及團隊建立的對象,我們必須處人及知人任用。

『事』是指事工的領導,牧者若會講道,會受歡迎;若能牧人樹人,會被尊重;若更能帶動事工,則更得愛戴,因為人多事多就要有效地建立榮神益人的事工,這才有利教會的成長。

三方面都是牧職的要素,各人有不同的恩賜,但不能避免任何一方面,唯有努力發展強項又不放棄在弱項上改進,才能達至教牧先進步,繼而使教會成長。

以上五個牧場定位的元素,是牧者在牧職內持久不斷的定位要素,下期將與你分享『入位』的重要原則。                                                                     

 (作者為亞省愛城福音堂主任牧師)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