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期 一般新潮詩歌是否屬靈內涵不足?

採訪:林潔瑩、何柏濤

專欄『異議與溝通』

聖詩在信徒生命成長、敬拜聚會、教會活動、傳福音等應有怎樣的意義?華福加拿大聯區溫哥華事工主任梁碧瑤傳道對聖樂事奉素有投入,有以下的分享。

    梁傳道認為:『敬拜以神為中心,為神得喜悅、為榮耀神。詩歌應該能夠幫助會眾進入敬拜。若焦點準確,會眾就能口唱心和。另外,詩詞內容應該提到關於神的屬性、位格及作為。「心被恩感」,就能異口同聲去頌讚主,將神的榮耀歸給祂。神更吩咐我們用詩歌感謝祂,以神的享受為目的,獻上歌唱祭。

    在詩詞當中應包含「生命成長」的要素,詩詞的內容應取材於《聖經》、人生經歷、人生觀,就能彼此教導、牧養及勸戒。唱詩能令會眾入心入腦,能影響及鼓勵與神的關係,更能幫助加深屬靈眼光、增加對神的信心,更可激勵弟兄姐妹,彼此相愛和合一。在傳福音方面,詩歌應能傳揚神的美德及大能,以吸引未信朋友認識神。

    現代新潮詩歌的內容,大部份是去表達愛慕神、神的慈愛及個人對神的感受,多提及神的愛、個人經歷、分享、鼓勵及感受。新潮詩歌比較少提到《聖經》的內容、神的莊嚴、神的聖潔及公義,也很少提到教會觀、神的審判、神聖、社關、國度盼望、全備救恩、救屬計劃、神的怒、罪的問題、神學教義及屬靈爭戰等等。現代詩歌的內容一般不夠全面。

    現代新潮詩歌的優點,是能反映世界觀、比較迎合人的口味及投其所好。在後現代社會,一般新潮詩歌比較追求以感性去認識真理。大部份詩詞是短及重複,所以新潮詩歌容易用、容易跟、容易學、容易記得。但詩歌淺白不一定代表低劣、大眾化不必然等於膚淺、受歡迎不一定等於庸俗,新潮詩歌亦可以帶出高深道理。現代新潮詩歌需要時間去考驗和淘汰。在缺點方面,一般新潮詩歌只注重讚美神的愛、不具體、不夠實質內容。相比之下,古典詩歌比較詳盡,內容大部份取材於《聖經》,更經得起考驗、跨時代跨文化、能幫助人轉化生命及歷久常新。古典詩歌不等於老土及高深。相反,新潮詩歌不一定代表進步。我們需要用開放態度去分辨古典詩歌及新潮詩歌的好與不好。

    新潮詩歌少提及背負十字架犧牲、跟從主。其實,人不單應該數算神的祝福,更應反省自己,是否配得上神的祝福?新潮詩歌缺乏提醒人願意過聖潔生活,才配得上神的祝福。 每個人自己應預備敬拜的心、敬虔的態度。會眾要認同所唱,感受到所唱,就能夠接受不同音樂風格,便能口唱心和及存有內心敬畏。不論舊歌新歌也可,會眾要有開放態度去敬拜、存敬畏心,音樂應該多元化,內容要有真理信息,歌詞曲調也要配合信息。』

古典詩歌和新潮詩歌各有特色,我們可以怎樣理解這些不同的特點。安省城北華人基督教會敬拜事工傳道林志輝先生有以下的分享。

    林傳道認為:『無論是個人或群體的敬拜,在祈禱和讀經以外,詩歌能提供另一種途徑給信徒與神交往和親近。在合適的時候選用合宜的音樂和詩歌,往往能夠幫助會眾更加專心投入敬拜。詩歌的質量可以從三方面去衡量:一、內容/主題(Content);二、結構(Structure);三、風格(Style)。《聖經》說「神是個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四:24)。一首歌有否屬靈內涵不是在於它是否傳統詩歌或新潮詩歌,而是在於它的內容能否教導我們關於神的屬性(Attributes),和是否建基在真理上。詩歌的結構和風格不需要有一定的規限,因為它們必需迎合會眾的文化背景。

    傳統詩歌架構工整,內容極為充實,常常觸及三位一體與其他豐富的神學觀念,但可能因為較長而不便消化,會眾往往只能記住十之一二。新潮詩歌一般比較內容淺白、短和歌詞重複;因為內容比較簡單,意思清晰,在不斷重唱下較容易記在心中。

    曾聽過有人用「無聊」、「空洞」、「不尊重」等字眼來形容新潮詩歌。也有人認為新潮詩歌貶低對神的觀念,只把神當作朋友看待,忽略了神的神聖。無可否認,新潮詩歌當中是有一部份不太好的作品;但也有很多以簡單、新鮮、活潑的句子和旋律帶領我們直接與神說話。也有很多是以對神的擺上為主題,鼓勵我們燃燒為主、獻上身心和求神掌握每一天。

    一般新潮詩歌簡單明快,容易上口,但近期新潮詩歌的拍子和旋律漸漸變得不容易學習。這些新歌重點在個人經歷,比較適合在佈道會和小組分享等場合中獨唱。因為它們大多沒有樂譜在詩集中,會眾學習時容易有挫敗感,因此選歌時要小心處理。

    好的詩歌都帶有美感,每一樣的音樂、樂器和創作,只要是出於由衷和敬虔,神也會悅納。所有創作的品質必須不斷改進:舊的詩歌會隨著歲月漸漸被取代,而今天流行的詩歌,在十數年後便可能會成為傳統詩歌了。神在不同的時空會感動和挑選某一類人去創作某一類詩歌:也許在一個場合影響到很多的人,亦也許只能感動到一個人便被人遺忘。但這不要緊,因為最重要的是那些歌在那些時刻按神的心意完成了神的工作。傳統詩歌和新潮詩歌各有優缺點:較長的傳統詩歌決不能被捨棄;風格新穎的新潮詩歌也不應不被接受。我們應該因應會眾的需要從兩邊取一個平衡,作出最大的果效。』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