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評筆
陳孟賢教授
「基督教機構管理」是我在1992年為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開辦一個課程的名稱,這是我三十多年來於不同神學院教書歷程中第一個開辦的課程。之後在其他神學院和不同宗派的領袖進修活動中教授類似課程時,較多採用「管理科學與領導藝術」這課程名稱,最近在加拿大華人神學院卡加里主辦的普及神學講座中分享,我也用了一個類似的題目「管理科學或領導藝術?」在這次講座中,我嘗試給教會領袖們一些不同的反思角度,也講一些小故事,達至一點點啟發作用,盼望這些教會領袖們將來在事奉中面對難題時,能夠思考出適合他們自己教會處境的答案。
管理工作也有文化處境因素的。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到上海短期訪問,給一所大學的學生介紹西方管理方法,尤其是關於規劃的技巧。講座之後,中國内地的老師告訴我:「學生很喜歡這些專業的概念和方法,但他們覺得,西方管理學在中國文化中用不出來,因為中國式的管理没有科學,在中國大陸文化裡當領導的人,喜歡管,但没有科學,尤其是没有貫徹始終的規劃,皆因中國的大環境常常在變,甚至企業或事業單位內亦常常朝令夕改,規劃了也沒有用,也令辦事的人灰心喪志。」
管理和領導工作是科學還是藝術?哥林多前書14章40節説:「凡事都要規規矩矩的按著次序行。」管理專業,就是要讓一個團體「規規矩矩的按著次序行」,一個團體可以是一個企業、一個政府、甚至是一個教會。
管理科學適合在教會應用嗎? 在華人教會歷史中,是一個長期的迷思。有些教會領袖認為: 管理方法是人的方法,是屬世界的、不屬靈的。但也有一些教會領袖不同意,例如: 蔡元雲醫生曾經説過:「多年來,華人教會放棄了很多有用的科學」(例如管理學、輔導學)。幾十年前在華人教會推廣管理學的先行者如李金漢博士、幾十年前在華人教會使用輔導學的先行者如蔡醫生,都曾經歷不少開荒者的艱難辛苦、受過不少批評。
管理科學包括各種專業學問,例如在大學主修管理專業的四年課程,包括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策略制訂等等學科。
我想到一個關於市場營銷學的教會領袖小故事:1993年第二屆全球華人文字事工研討會在台北舉行,我在出席研討會期間認識了台灣宇宙光機構創辦人林治平教授,會議後他邀請我參觀宇宙光總部,一入大門,我立刻看見宇宙光出版的各種書籍展覽,並在它們上方懸掛了很多白紙,全寫上「回頭書」三個字。林教授解釋,這三個字是要提醒所有員工努力推銷書籍,否則,變成「回頭書」,不單叫所有同工的苦心白費,亦讓上帝原要使用這些書籍建立人的本意落空。關於推銷書籍,林教授有時會隨身攜帶一些書,隨時向人介紹推廣,也不介意可能會被批評「市儈」。書生能放下身段去做買賣,無懼褒貶,其實只為了天國事工、祝福眾生,我看這是超越一般凡夫俗子的胸襟,是不計較自己個人毀譽的真愛心、真忠心。(林治平教授在2024年4月安息主懷。)
在台灣,久不久便會碰到一些教會領袖不約而同對林教授的一個描述:「他很厲害,能夠將全台灣的文字事奉人才都招攬到宇宙光的事工裡。」人力資源管理的重中之重,就是禮賢下士,凝聚天下英才,是真正「搶人才」的學問。
我又想到一個關於財務管理、籌款募捐的教會領袖小故事: 很多牧者、機構總幹事都不願做籌款工作,總有「屬靈領袖怎好意思開口問人拿錢」的心結,不少教會領袖便請教一位大型機構的負責人: 「你的機構有幾百位全職同工,每月發工資都不少錢,你是怎樣籌款的?」這位總幹事回答:「我只將神給我們甚麽使命心意和神施恩之手怎樣帶領我們講出去,錢便自然進來了。」我想這豈不正是尼希米的祕訣(尼2:17-18) ?
關於領導藝術,我想起岳飛的名言: 「兵家之要在於出奇,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跟成語「一鼓作氣」的故事不謀而合:「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是曹劌戰勝齊國的鮑叔牙、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故事,曹劌回答焦急的上司魯莊公: 「身臨戰場,臨機判斷。再看吧。」
領導學中有一個這樣的經典個案:飛機失事後,倖存的幾個人在求生過程中發現,一般人認為該是領袖的人(例如議員、專業人士)在求生旅途上没有用處,反而一般人不認為是領袖的人(例如廚子、家庭主婦),反而在求生路程裡成為重要領袖。
領導是甚麼?就是影響力,而這個經典個案顯示: 在不同處境中人人都可以發揮領導力。例如,在教會中一位敬虔老太太的屬靈影響力可以是巨大的,她可以沒有職位、没有文憑証書,但有生命影響力,是真正的領導者。
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2至13節讓我們反思:領袖得尊敬是因為甚麼?是因為職位? 或是勤勞? 或是工作成效? 回答這個問題,便先要問帖前經文中「因他們所作的工」是甚麼意思?這是領導藝術和管理科學中常見的績效評估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