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加拿大恩福協會總幹事謝章響傳道
採訪: 黎浩斌
隨著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遷,很多基督教機構的發展,經歷過百花齊放,也經歷過式微轉型。加拿大恩福協會就在這裡走過了三十五年,當中經歷過高山幽谷。加拿大恩福協會的發展和改變,除了保留了原來的福音營和門訓營外,現在也可能是加拿大最大的基督教中文書室, 也開辦了神學院等多項事工。以下是新上任的總幹事謝章響傳道的分享:
1. 在加拿大恩福協會最初成立的時候,創辦者們領受的異象是甚麼?當時有甚麼成立機構的契機?
據謝傳道了解,在1989年,有很多從中國内地來訪問的學者,一些弟兄姊妹從証主協會出來,成立了恩福協會,時至今天,向國語群體傳福音的異象依舊是那麼單純。最重要的契機是那年正是89年民運的時期,很多人來到多倫多,他們的心都比較開放,願意來教會舉辦的活動,也願意了解基督教。
2. 加拿大恩福協會成立時有甚麼事工目標和主要服侍對象?為甚麼選擇這些事工目標和服侍對象?跟當時的其他類似機構有甚麼不同之處?
謝傳道說到,1989年的時候,國語教會相當少,記憶中就兩、三家。恩福協會創辦初期,以舉辦福音營為主,主要經費靠講粵語的弟兄姊妹支持,以免費或很低的價格接待這些講國語的朋友。當時,類似的機構在印象中是沒有的,甚至,能講國語的弟兄姊妹和牧師都不多,服侍的主要是來自香港的弟兄姊妹,甚至連創辦人都只講粵語。
3. 加拿大恩福協會成立初期想服侍的對象、理念、目標到今天還是相同嗎?從機構成立至今三十多年來,有那些事工方向的改變或事工發展的里程碑?改變的原因是甚麼?
恩福成立了三十五年,一直都以國語群體為主要福音對象。然而,隨著一些人信主後,就有了栽培的需要,恩福就開展了門訓營。有些人在門訓營蒙召,願意獻身事奉主,就想去裝備神學訓練。當時,多倫多完全沒有國語的神學院,就出現了開辦國語神學院的看見。看到這異象和需要的不僅是恩福神學院,同期,也有不少粵語牧者看到這個需要,所以,加拿大華人神學院和恩福神學院也差不多在那時候收到第一批國語神學生。
這麼多年,恩福的理念都沒有變,只是根據不同時期的不同需要,加進去更多適應需求的事工。除了神學院,還有出版事工,特別是簡體字的出版,還有特別開了一些免費的資源事工,幫助一些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和有文字事工恩賜的弟兄姊妹出版。這樣,因為本身寫書的人和福音對象的文化背景相同,比較容易有認同感,能更好的傳福音。恩福協會還有一些配套的出版,例如恩福挂歷、書籤等。這些事工雖然多了,但服侍群體和目標一直沒變。
謝傳道說到里程碑時,表示過去35年變化還是不少,單單過去十年就有很大的調整。以前的福音對象,都是單純面對國語群體,現在也會面對一些粵語群體,一些活動也加了粵語分享的部分,最近恩福也開辦一些粵語講座。除了語言方面,恩福還在媒體上有改變,從疫情開始,恩福增加了媒體製作,包括「每月恩福」、不同類別的講座、電子書等,希望接觸到的人群可以廣一點。
4. 以機構自訂的目標為評估標準,你認為三十多年來機構的營運算達標嗎?
謝傳道表示做總幹事這個位置不長,而不在這位置的時候,少去考慮全方面的營運事宜。當總幹事之前十幾年,雖然在恩福,也只專注自己負責的一部分。在成為包括代任和正式總幹事的一年半裡,回看過去三十五年,其中多次發生人員變動,因此短期性的目標也有不少更改,謝傳道覺得很難去評判有沒有達標。
然而,鑑於今天在多倫多也很少看到有機構可以覆蓋這麼多方面的事工,包括講座、營會、神學院、書店、出版等等,謝傳道為此感恩。三十幾年的營運看來,整體是健康的。從開始的異象,到實際的運作,謝傳道覺得可以算是達標的。
5. 三十多年來加拿大恩福協會有那些主要的發展策略?
恩福協會一個很主要的策略是跟教會配搭,各種活動和事工,包括門訓營、福音營、神學院等,都是與教會配搭的。恩福活動的報名,有一個必要條件,就是有教會牧者推薦才接收。當活動結束,恩福也會向教會匯報情況,謝傳道認為這很重要,也很正確,因為機構的存在,就是為了發展教會,最後還是要讓羊回到教會,教會去跟進。機構事工都比較靈活,很快就可以構建出一系列活動,做教會難以做的事。但教會要擔任最主要和重要的角色,就是跟進。
6. 三十多年來加拿大恩福協會最重要的事工/活動是甚麼?這些事工/活動對達成機構目標和發展策略佔了甚麼位置?
謝傳道說,很多人,特別是國語教會對恩福協會的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門徒訓練營。每一年,恩福都會辦門訓營,至今已過去三十一屆,就像是恩福的一個招牌。而且,在門訓營裡,當有人蒙召,他們都會進入神學院深造;當這些人畢業,也會進入教會,成為牧者。所以,恩福看到,門訓營把很多事工招聚在一起,作一個樞紐作用,連接起各項事工。
另外就是書店,即使不知道恩福協會的人,很多還是知道恩福書店。在過去的十幾二十年裡,不少基督教書店都相繼結束營業,中文基督教書店越來越少,可能恩福書店已變成了北美最大的基督教書店。因為有書店,很多牧者和弟兄姊妹都來到當中,書店也成為一個信息中心,聯繫著機構和教會,也帶動了恩福的其他事工。今年恩福門訓營有超過來自三十五間教會超過八百五十人參加,以往曾經也有超過一千人參加的。
7. 資源管理是任何機構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加拿大恩福協會在財務管理、人才管理、資源分配等幾個領域,分別採用了甚麼策略?有甚麼細節/要點是因為自己機構的獨特性而去調整的?
謝傳道認為,無論機構或教會,在財務方面都很具挑戰。不過,教會每週有一些固定的奉獻支持,大部分機構,資金和人力都相對更缺乏。在恩福協會,每位同工都不看在這裡是一份工作而已,而是帶著一個事奉的心,去一起與神同工。在機構,工作和報酬很多時候都難以對應,同工都有一個奉獻的心,他們大部分不是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都有另一半支持家庭。
機構裡工作的分配,每個同工都一身兼多職,做很多崗位,基本上每個崗位的事情都會做,都可以互相補足。另外,每項工作都不是單打獨鬥,而是一個真正的團隊。即使身為總幹事,書店需要搬運書籍的時候,還是會一起去搬的,這樣,能節省一些人力資源。在支出方面,也是精打細算,能省則省。原則是盡量能不買就不買,必要買的,也會有一些弟兄姊妹來奉獻支持。都是憑信心去做事工,也因為弟兄姊妹的支持,便沒有缺乏。
在獨特性方面,同工中也從開始只講廣東話的,到有一兩個講國語的,再到彼此學對方的語言,到現在同工大部分都是國語的。最近幾年,機構一下子有五六個人退休離開,換上了一批講國語的同工。
8. 資訊科技對加拿大恩福協會現時或未來的發展策略有甚麼價值和影響?例如怎樣幫助發展策略的制訂、檢討、執行、改良等各方面?
謝傳道說,恩福協會在過去三十多年,都已經把整個框架搭好了,表面上好像沒有甚麼可以加上去。但因為對象不同、年代不同,資訊科技已經改變很多人的生活,恩福不改變是不行的。現在,很少人還會像以前那樣查電郵了,這些人會使用微信、whatsapp、mailchimp等網絡通信軟件。所以,除了固定在做的事工,恩福也會相應做出調整,去適應時代。
例如,恩福協會過去三十多年都有很多回中國培訓的事工,但因為中國的政策改變,現在去培訓很困難,便會以網絡形式去實時培訓。不僅這樣,現在還會把很多本來實體的事工,搬到facebook、 youtube等不同的網絡社交媒體去,為了接觸更多人。當然,側重點還是跟教會配合,和實體活動。謝傳道明白,時代在變,恩福不變就會被淘汰。
9. 到了今天,由於機構自身的特色,你認為加拿大恩福協會作為一個機構,有甚麼優點、弱點、契機、挑戰或危機嗎?
謝傳道覺得,恩福協會的同工都比較和諧,有默契。這不是一下子建立起來的,而是透過一系列的不同活動、長時間大家一起同工,默契就漸漸建立起來,做事情也容易事半功倍。同工之間雖有不同性格,不同看法,但在多次的活動下來,就磨合了。在團隊中,關係很重要。有甚麼問題都需要坦誠相待,一同分擔。好的同工團隊可算是恩福的一個優點。
挑戰就是同工的老齡化問題。謝傳道可能算是同工裡最年輕的,但其實也不年輕了。這可能不僅是恩福協會的挑戰,也是眾教會的挑戰。希望神能興起新一代,幫助建立接班人。
另一方面,現在支持恩福協會的人,平均年齡都比較大。當這群人退休離開,人力、財政等都會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沒有新一代的人認識恩福、支持恩福,事工開展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能接觸到下一代支持恩福的人,也是一個挑戰。
10. 有沒有因著機構自身的弱點或需要,曾經跟其他機構合作呢?合作的具體原因是甚麼?合作的體驗如何?
謝傳道分享了一個經歷,在恩福神學院剛開始的時候,國語神學院很難被認可,也難頒發政府認可的學位,因此,那時就和西人的多倫多浸信會神學院合作。合作不容易,畢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機構,加上文化、理念都有一些不同。
也曾經跟校園團契等不同機構合作過,但因為每個機構都有自己的歷史背景,和一些固有的價值觀與特點,合作的時候,方向、理念會有差異,合作是有困難的。
很多機構都做類似的工作,如果可以合作,資源整合是很好的,但合作需要不同機構都能心胸寬廣地容納彼此,不能只看自己的機構最重要。
謝傳道還分享了一個困難的例子: 有一些機構不著重與教會合作,而恩福的理念是一定要與教會合作、配合教會。當合作舉辦青年營的時候,恩福希望參加者都由教會推薦(開青年營幫助教會,然後又送回到教會裡)。但一些機構不這樣想,一些沒有去教會的人也接收為參加者,這樣合作難免產生分歧。還有就是合作中的費用支出怎樣分擔? 奉獻收入怎様分配? 所以,機構合作,在實際很多操作上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的。
11. 為了優化資源運用和更有效率達成目標,有沒有考慮過或被邀請過跟相似之機構合併呢?你怎樣考慮機構合併這個選項?
謝傳道對於合併是有考慮過的,因為恩福協會有比較多事工,希望相同理念的機構可以成為恩福的一個部門,資源分配也會比較好。這樣,恩福便有專門的家庭事工、心理輔導等,由專業人士負責。又或者是機構合作,資源整合就可以更好,弟兄姊妹也比較容易找到所需要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