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 李師堯
何謂「機構形象」? 又何謂「有效建立機構形象」? 本文會用如下一個簡單例子作參考: 如果某某咖啡連鎖店主要是售賣咖啡,它的決策團隊希望大眾想起咖啡時便想到自己那家店,此乃「機構形象」。而當大眾想喝咖啡便經常想起去那店買,此乃「有效建立機構形象」。
大家也許會問:「福音機構不都應以傳福音為其形象? 」但在傳福音核心外的第一層形象,也許是透過一些社區服務、活動、出版刊物等,讓服務受眾參加或閱讀。所以,今次採訪所探討的「機構形象」,是指第一層機構給予公眾的形象。
筆者採訪了身處不同地區的六位人士,兩位是資深牧師,一位是資深時事評論員,一位信主多年的弟兄,一位在財政上支持基督教機構的捐獻者,一位是剛移民到多倫多的弟兄。他們有已經退休的,也有仍在工作的。年齡都在五十歲以上。訪問他們有以下的題目:
(一) 你曾聽過任何基督教機構嗎?從何得知?
(二) 這些基督教機構給你甚麼印象?
(三) 你曾交往過這些機構嗎?例如用過他們的服務或購買過他們的產品?
(四) 你跟這些機構交往了多久?
(五) 你有多大可能介紹這些機構給朋友?
(六) 你有否聽過同性質的其他基督教機構?
(七) 你自己有否用過或購買過這些其他機構的服務或產品?
(八) 在同性質的機構中,你怎樣作選擇?
兩位牧師當然認識多間機構,一問便能說出,如中信、華福、遠東廣播、短宣中心、恩福、使者協會、恩雨之聲、影音使團、證主、加拿大華人神學院。另外幾位所說出雖然沒有那麼多,但大致相同,加添了種籽及號角。
上述每間機構都沒有給予被訪者「錯」的印象,不會以為短宣中心是派發神學學位的研究中心,也不會把加拿大華人神學院跟使者協會的工作混淆 。就算是幾間傳媒機構,被訪者都能指出不同之處!至於從何認識這些機構,受訪者指出是由別人介紹、教會介紹、曾參與這些機構、又或是從傳媒得知。
因為不同年齡、背景、在加拿大年日長短有别,所以受訪者跟這些機構交往多久亦各有長短。一位受訪者在香港時已聽聞一所機構,但來加拿大探望在多倫多的女兒後,令他更淸楚那機構所做的,而在香港時,亦已經認識影音使團及觀看過其製作。
一位受訪牧師常常參與不同機構的事工,也有作為董事及顧問的,但也有使用其他機構的服務及閱讀它們出版的刊物。另一位受訪牧師已退休及專心短宣,所以也會帶遠東廣播製作的福音光碟去聽不到廣播的地區工場。
因為多個機構處於華人常到的商場内,受訪者們到廣場活動後,也方便到這些機構使用其服務或購買書籍禮品。
雖然在加拿大的時間有長短,但受訪者們已認識、參與、或享用過不同機構的服務達十多年至幾十年之久。眾受訪者都覺得眾多機構百花齊放,選擇那所機構參予,往往基於是否適合自己的需要和方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