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期 基督教機構在社會關懷方面可以有甚麼策略?

被訪嘉賓:陳華恩牧師(現任多倫多華人基督教會主任牧師、曾任105 Gibson 社區中心首任主任)
採訪/整理: 盧士傑、張婉玲

        理解社會關懷及文化使命背後的神學概念, 是幫助基督教機構制定這方面策略的先決條件。 然而, 今天華人信徒、教會、機構, 對於社會關懷及文化使命的概念, 拿捏得準確及理解得全面嗎? 另外, 薛華博士(Francis Shaeffer)曾說:「基督徒應當抵抗這個世界的靈。但世界的靈並非總以相同的形式出現。因此,基督徒必須在這個世代中以它所呈現的形式來抵抗世界的靈。」我們這一代加拿大華人基督徒, 在社會關懷方面又有甚麼特別的時代挑戰? 以下, 陳華恩牧師為我們反思相關的概念, 宏觀分析基督教機構在社會關懷方面的策略, 以及回應時代挑戰的課題。

社會關懷和文化使命的概念

        陳牧師認為:「社會關懷」一詞出自七十年代, 承繼瑞士洛桑會議的提醒。社會關懷是福音表述的一個面向, 「社會關懷」不與「傳福音」對立, 不是二擇其一。

        基督徒文化使命根源於創世記裏。李思敬博士著名的講論不是用「治理」大地, 而是用「征服」大地的字眼, 帶有強烈的爭戰意思。

        文化使命, 嚴格來說是全人類的使命, 不局限於基督徒。不過福音派較強調救贖, 因此創世的部分好像被忽略了, 所以才出現「基督徒文化使命」一詞。

        很多福音派信徒認為,既然救贖已發生, 只需向前看; 亦有些信徒認為,反正大地會徹底地毀壞, 所以不要理會太多現今的大地了。陳牧師認為聖經並不支持這些看法,用兩個根據去反駁這些看法: (一) 耶穌多次用比喻指出, 在主人回來前要好好做管家,末日之先仍要忠心於地上的崗位及職責; (二)物質是具有連續性的,主再來,世上一切產生變化,但並非完全被銷毀。聖經多次提示天國來臨,啟示錄指出將會有聖城耶路撒冷到來, 意味著將來會保存一個我們可以理解的結構, 不是完全撇棄這個物質世界的形式。

        這裏牽涉兩個重要概念: (一) 管家, 不只是管理教會; (二) 「天國」比「天堂」在新約出現的次數更多,這一點,福音派往往忽略了。從基督復活的身軀, 可以推論肉體及物質建構有內在價值, 即使到了末日, 都有存在價值。用這樣比較廣闊的視野,再看各樣事工,包括社會關懷,就能理解: 關心人的軀體及幸福是有意義的(也包括精神建築例如藝術、音樂等)。

基督教機構的社關策略

        在這社會關懷及文化使命的概念基礎上, 便可宏觀探討華人基督教機構的策略。粗略地將華人基督教機構作分類,工作較多的主要局限於兩大類: (一)「傳」靈魂得救的福音機構; (二) 扶貧工作的機構。在公共領域、倡議、社會公義等方面工作的機構十分欠缺。在宏觀策略上, 我們墮入了一個狹窄化的陷阱。在公共領域上, 華人信徒未成熟到一個程度,勇於向社會大膽提出基督徒的立場。

        機構之間, 陳牧師認為不要分工太細,以至自限太多。也不要只高舉華人議題, 卻不理加拿大主流議題,要學習、參與主流社會的議題,例如毒品氾濫、安樂死、原住民服務、教育等議題。

        難民政策也需要基督教機構積極參與,陳牧師以自己曾任職過的基督教機構Gibson中心為例:自從加拿大政府開放接收難民後,近十數年曾有敍利亞、阿富汗、烏克蘭難民來到Gibson中心的食物銀行取食糧,也有由哥倫比亞來的政治難民,其中一名更成為Gibson 的兼職同工,最近正在籌劃一間西班牙語教會。

        還有在蘇丹內戰時期,有一位女士帶著子女逃難來求助,通過Gibson 機構介紹後,她毋須被遣返,且能申請丈夫團聚!這女士感受到機構內的基督徒為她一家禱告的親切,感受到上帝的愛,並且決意將這份愛傳開。

        不過,這些事工都是扶貧工作而已,尚未涉及到難民政策的層面, 基督教機構還可有很多發展空間。另外,按陳牧師所知,曾有過的環保機構、合作社、關注性道德的基督教機構,都已經結束。在倡議、對付經濟罪行方面,則缺乏相關的基督教機構。

        陳牧師認為,機構及教會需要擺脫移民思維,否則,便局限了自己的視野,墮入閉門造車的惡性循環。在社會關懷及實踐文化使命上,基督教機構不妨與非基督教機構多些合作,可能有些人會憂慮這些合作帶來被非基督教機構世俗化的危機,陳牧師卻認為這只是一種自保心態,應相信福音的力量,也應明白普遍恩典及特殊恩典的意義。

文化使命的實踐

        保羅描寫福音之宏大,涵蓋了政治議題,保羅放膽批判當時羅馬政府的權勢。然而,今天有多少基督徒能勇敢地說出含政治性的福音呢?其次,保羅論及教會,鼓勵教會當跟隨「教會之首」,明白福音的威力和覆蓋。無論在環保、經濟、金融等種種議題上,需要靠着教會內各行各業的眾信徒指出不同議題的誤點,反映出基督福音的影響力!

        陳牧師舉了一個真實個案:一位任職中學教師的基督徒,在一次教職員會議中,勇敢站出來,反對另一位同事的建議;建議內容是要求校方增設一條售賣小食專線給老師們,以節省老師的時間!那位基督徒糾正同事錯誤的想法,強調學生更需要珍惜有限的十五分鐘小息時間去買食物。頓時,會議中鴉雀無聲!幸好有一個「有心人」為學生發聲,彰顯公義。這個例子演繹了福音精神. 展現了一種由福音引發出來的道德勇氣,以致不畏權勢,為弱者發聲,移風易俗,「right the wrong」。

        薛華博士所講「這個時代的靈」, 陳牧師認為,世界的人都有一個尋找意義的危機; 而對照這代世人的危機,這世代的教會則有一個「門徒危機」。今天最迫切的文化使命,是要對世界有一份悲憫。今天教會究竟是在訓練門徒,還是在教會裏服侍「客人」呢? 

        神學院需要培訓人出來帶領教會,影響世界, 而不是以服事教會為終極目標。天主教的「牧區」概念,也許有值得基督教借鏡的地方,「牧區」的目標是要牧養社區; 華人福音派教會則以牧養一間間堂會為目標。

        身為一位主任牧師,陳牧師不忌諱呼籲一個沉重的反思: 信徒是否在強迫把耶穌拉進教會來敬拜,讓我們消費上帝; 但耶穌卻身在貧民窟、戰地裏的瓦礫中? 

         作為耶穌門徒,要成為基督在世的翻版,而不是一個消費式朝拜者。因此,這一代神學院、教會、基督教機構最主要的問題,不是處理微觀或技術上的事情, 而是門徒需要生命的覺醒,心意更新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