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期 從願景看未來教會的領袖需要甚麼質素–由兩段視頻談起

記者:盧士傑

    關於未來教會的領袖需要具備甚麼質素這個問題, 我嘗試分兩個步驟去思考: (1)教會領袖對未來教會有甚麼願景? (2)對未來教會的不同願景怎樣啟發「未來教會領袖需要甚麼質素」? 

    第一步, 我參考了兩位教會領袖於2024年5月13日至16日由世界華福中心在沙巴亞庇舉行的未來教會峰會中分享的兩段視頻:黃偉仁牧師主講「為散而聚的使命群體」、 萬力豪牧師主講的「充滿盼望認清教會的現實」。

    在第一段視頻中, 黃牧師對於未來教會, 提出了「為散而聚」的概念。首先, 他分析過去幾年疫情對教會的影響:

初期反應與適應:疫情對傳統教會活動造成了重大衝擊,教會領袖從實體聚會轉向虛擬平台的過程中,感到準備不足和不知所措。揭示了教會一直過度依賴實體空間和傳統計劃的脆弱性。 

從恐慌到生產力的轉變:隨著疫情發展,教會領袖從恐慌轉向更有效的模式,開始嘗試線上服務和新的參與方式。這段時間充滿了快速學習和適應,教會領袖嘗試保持與會眾的聯繫,並在新的環境中繼續事工。 

疲憊感的出現:儘管如此, 教會領袖和會眾都出現了顯著的疲憊感。這種疲憊不僅來自線上服務的實際需求,更來自在應對疫情和維持事工及社群過程中,所經歷的情感和精神壓力。 

    教會及信徒由開始的慌張, 然後繁忙, 最後感到疲累。簡單地說:慌、忙、累。從教會及信徒的反應, 基督徒要問:在疫情中沒有會堂與節目的時候, 我們還是基督徒嗎? 疫情可能反而讓我們看見以往的假象,去問:忙的基督徒就是愛主的基督徒嗎?

    黃牧師提出教會事工可以有兩種模式: 

吸引模式:這模式側重通過程序和活動去吸引人參加教會。這種方法強調教會作為聚集場所的重要性,並依賴教會的吸引力。疫情期間,這一模式因為無法舉辦實體活動而面臨困難。 

使命模式:相對而言,這模式重視將人們派遣到社區中去實踐信仰。它強調教會賦能個別的人去服務和參與世界的角色。這種模式與「教會作為影響社會的催化劑」這理念相符,而非僅僅是一個聚集的中心。 

    以上兩種模式不是完全對立的,每一間教會或多或少也需要有這兩種模式的一些元素並存。問題是我們的焦點放在哪一種模式?若我們的焦點放在吸引模式, 就容易產生消費者心態,當疫情聚不到人進堂會, 沒有林林種種的節目, 便手足無措。使命模式則不同,所問的是我們應該出去做甚麼, 強調進入人群、社群。 

    可惜很多教會把重心放在前者卻忽略了後者,吸引模式是「為聚而散」, 著重資源 及組織性; 反之, 使命模式的出發點是「為散而聚」, 著重小組、肢體團契、進入人群, 在人群當中能夠感到自在, 能夠體驗基督的道成肉身, 在逆境中能屈能伸。福音不應該被節目化, 而是應該更生活化。 

    正如馬丁路德金在著名演說中提到「我有一個夢想」, 黃牧師對未來教會及領袖也有一個夢想:教會的KPI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不再把焦點只放在主日崇拜有多少出席者?會堂是否擠滿?而是更多信徒願意在社區及職場中默默服侍有需要的人。信徒及領袖不留在同溫層: 教會不是上流社會圈子的教會, 不是中產人士的教會, 也是病患者、 窮困者、被社會拋棄者的教會。教會願意出去, 進入人群中, 陪伴有需要的人。如此,將來就算有疫情或其他危機, 或受到逼迫,令教會再次關閉, 教會牧者、領袖、信徒都不必慌張, 因為大家都實踐了「為散而聚」的目的, 體現了基督道成肉身的道理。 

    在第二段視頻中, 萬牧師指出幾個普遍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思維, 但其實是需要反思的: 

1. 我們以為門訓方式與內容應該要更有創意去吸引更多人,其實可能教會連小部分人亦沒有接受過完整的門徒訓練。教會不能只強調更有創意的門訓去吸引更多人數參與, 而是需要有系統教導更完整的門徒訓練。  

2. 我們以為特別的福音主日是我們傳福音的最好方式,其實舉辦福音主日並非不好, 問題是聽了福音的人會否繼續回來?情況就像去餐廳吃了一次很好的菜式, 假如餐廳不能重複提供同樣的菜式或水準你還會再去嗎? 理想的情景, 應該是每個主日的訊息都與福音結合,每個主日都成為傳福音的機會。

3.我們以為數字沒有那麼重要,因為重質不重量。其實我們心底十分在意數量。否則為何每週都統計主日崇拜人數? 其實量度數目本身並沒有問題, 問題的核心是我們錯誤地數量化:仿效他人的數字, 套用他人的方式, 卻沒有運用數字去反省現狀、策略、異象是否一致?

4. 我們以為一定要找到一個偉大的新異象去帶著我們走,我們經常聯想主任牧師是一位CEO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能夠經常為教會提供新的偉大異象、新的方向。其實主任牧師是否更加應該似一位COO (Chief Operating Officer)? 能夠忠心地執行神託付的異象, 持守一些簡單的原則, 持之以恆, 並不需要每年都構思出新的異象。可能這才是教會所最需要的主任牧師。 

    綜合以上兩位牧者對未來教會的願景, 令人想到未來教會究竟需要怎樣的領袖?去帶領教會走向這些願景? 以下圖表, 拋磚引玉, 嘗試推敲一些關鍵的領袖特質。在此邀請讀者利用以下現狀與未來狀態的對比圖表 (current-to-future state map), 作為思考的工具, 在圖表餘下的空間, 填上更多你認為未來教會領袖需要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