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牧師平安:
二十多年前我移民加拿大,參加了一所中型教會,那時每期粤語成人主日學都有幾十班,大部分信徒都上主日學,學習氣氛很好。今天這教會的粤語會眾人數是二十幾年前的三倍多,但每期粤語成人主日學只有大約十班,大約只有十份一會眾上主日學。為何現今信徒的學習態度大不如前? 我觀察其實事奉態度也比從前冷淡得多。請問這些改變是否眾教會的普遍現象? 為何教會人數增長後屬靈體質卻衰弱很多?
擔憂的老信徒上
擔憂的老信徒:
感謝主賜你睿智,並因着愛主、愛教會的心,把你的觀察提出來分享。我是青年時代信主,從全職事奉退下來已逾十年,如今也是老信徒了。
你在二十多年前移民加拿大,我猜你是從香港移民來的吧。在那個時代,加拿大實在有不少新移民,筆者在1990年代移居加拿大,進入全職事奉,也目睹一些你所提出的問題。
感謝主,你曾經歷過主日學興旺的教會,相信也深受其裨益。如今卻見到主日學的景況好像大不如前,自然有所感嘆。我認同你的觀察,但也有一些不同的體會。使徒保羅十分看重下一代信徒的培育,從他所寫的教牧書信可見一斑。他也提醒年青的提摩太:「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所以,真理的傳承十分重要。神賜下各樣的恩賜,也是為了要成全(裝備)信徒,建立基督的身體(弗4:11、12)。主日學的推廣,有著明顯的貢獻。
還記得我年青的時代,在香港各宗派教會中,不少都發展了有系統的主日學課程。例如:浸信會,播道會等。也有跨宗派,像中國主日學協會這類組織所編定的課程。從初小至高小,少年,青年,成年級的課程都齊備,並且有教員本,學生本等。那年代,我在教會中有好幾年都當過主日學部長呢!那時代,在教會裏的團契雖然有查經班,但重點很多時是肢體相交、彼此建立、關顧代禱等方面。另一方面,每主日回到教會,信徒很自然就是要參加主日學及主日崇拜,主日學自然十分興旺。附上大約五十年前我參加由中國主日學協會主辦的主日學研討會的一幀舊照,有些面孔依希可見,像黃繼榮、余達心、梁康民、黃良日、蘇恩立、劉文昭等,都是後來或那時代已經全時間服侍主的同工。
如今,在北美洲這個年代,主日學好像息微了。我想原因有多方面:首先,縱然是華人教會,在牧養模式方面,亦受到不少北美洲主流教會所影響,如標竿導向教會、施瓦茲的「自然教會發展」等不同牧養模式。以往主日學對真理的學習,被溶進了不同形式的聖經教導中。再者,也有不少神學院發展了有系統、而不是在主日授課的聖經課程,如「生命之道」等。這些都是切合時代需要的真理教導。或許,另有一些信徒選擇在網上上課,追求適合自己方式的裝備。當然,這或許是不完整,未必有明顯進度或系統的研習。當聖經教導變得專業化,校外神學院課程垂手可得時,傳統的主日學自然會被忽略。這裏亦隨之衍生了的一個問題是:成熟的信徒也缺乏了作主日學老師這個訓練的機會。有時我們自以為對道理習練得通達,但當你要作教師時,卻會發現自己不足,所以教與學是相長的呢!再者,一位主日學老師就好像一位小牧人一般,與一群為數不太多的學生相聚一段時間,關係的發展是超越課堂以外,有更多的關顧與牧養。筆者初中時候參加一所教會,那位主日學老師的愛心,對我的關顧,至今仍然瀝瀝在目。
雖然在上面提了好些信徒可以進修真理的機會,但筆者仍然以為主日學是很好的學習途徑。然而,師資的甄選、負責教牧的心態都十分重要。筆者知道在一所大型教會,主日崇拜人數眾多, 主日學的人數卻不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山頭主義,有些有恩𧶽、願意教導的人因太受學生歡迎,故被負責的教牧拒諸門外,如此狹隘的心,實在是主日學發展的一大障礙。
有心的老信徒,你是否仍然在上主日學或參與教導呢?讓我們用一個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這問題:為牧者、為教會禱告。老驥伏櫪,讓我們彼此鼓勵,為同走天路的人打氣,成為美好的見證,直等到主來。
同奔天路的老信徒
溫元京互勉
(温牧師是資深退休牧者,在加拿大和香港都有多年牧會經驗。歡迎讀者將信仰掙扎問題電郵至本刋編輯部 editor@ccc.cccowe.ca,問題會在本專欄中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