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整理:黃思敏、陳瑞欣、姚增智
『社會關懷』對基督徒及教會來說,是一個爭議性論題,特別是涉及社會行動和參與政治。今期我們訪問了三位教牧,對這個議題作出不同角度的分析:Bruce Clemenger(布魯斯)是The Evangelical Fellowship of Canada (EFC)的主席,對『反映基督徒的社會意見』不遺餘力,他的辦事處設在渥太華,經常與國會議員有會面交談和書面接觸。余彩玉傳道是大多市華人教牧同工團契的社關聯絡人,曾參與及組織基督徒對不同社會問題的遊行和回應。陳再來牧師是大溫哥華華人教牧同工團契主席、溫哥華浸信會懷恩堂主任牧師。
今期我們也回顧了近年加拿大華人教會的幾個跨堂會社關見證例子,亦訪問了一位現任安省省議員的『基督徒從政心路歷程』。
基督徒社會關懷的定義及範圍
布魯斯和余傳道都認為基督徒社會關懷的範圍是很廣泛的。布魯斯指出耶穌基督在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層面都應該存在,因為基督徒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應該榮耀神,包括吃和渴,正如保羅書信中提及到。基督徒的社會關懷在布魯斯來看,是教會以一群信徒為基礎的團體和個別信徒,向社會作出適當的貢獻和幫助,來配合《聖經》的教導。因政府的政策措施對社會上的人民造成影響,所以布魯斯覺得教會是有責任去監察政府。余傳道亦認為在不公義的事情上,例如修改婚姻法、戰事罪行、醜聞等,基督徒都應該不畏縮地作出回應。
對於政教分離這個具爭議性的問題,布魯斯認為教會和政府分別有他們獨特的角色。政府不應該變成教會,教會也不應該變成政府。但是,假若政府不能履行職責,教會是有責任提醒政府。
陳牧師認為基督徒具有天國子民及地上國家公民的雙重身份,因此兩個國度的事情都應該關心。在國家公民的責任方面,分服務及行動兩種,前者為透過慈善工作在世界作鹽作光,讓非信徒體驗基督愛的實在,也達至將福音廣傳的目的;後者則為反映時弊發言,參與投票甚至是從政。
應持的立場和態度
『基督徒關心社會和文化』合乎神的心意,布魯斯、陳牧師、余傳道都一致認同。
陳牧師認為信徒在持守《聖經》價值觀的同時,不是要與世俗斷絕來往,但不應被非信徒的文化滲透甚至領導教會的走向,反而應該進入世界而造成正面影響。至於基督徒對社會關懷會否削弱對傳福音的關注,陳牧師指出若教會視社關服務為一個與人接觸的門戶、翻鬆泥土讓福音種子栽種的途徑,便不會減弱對傳福音的關注。
布魯斯認為教會對不同職責作出平衡是十分重要的,當中包括傳揚神的話語、建立信徒、關懷弱小、見證生命、進行輔導以及參與社會。
陳牧師覺得示威遊行並無不妥,尤其與道德標準越有密切關係的,教會越應該發言;但是,陳牧師強調教會不應特別對某個政黨作出支持。
余傳道建議信徒除了參與示威遊行外,不妨從多方面不同途徑關心社會,讓公眾見到華人基督徒是一個團結而且有建設性的群體,基督的愛便會得到表揚。
如何處理困難和障礙?
基督徒參與社會關懷,陳牧師和余傳道都覺得最大障礙是基督徒對社會關心不足,對政治、文化沒有足夠的認識。余傳道認為必須要對社會問題了解,才有把握作適切的回應。
當遇到不同的基督教支派對相同的政治議題有不同觀點時,布魯斯覺得這是基督徒謙卑下來自我反省的時候。這令我們好好的回到神的話語上,思想自己對《聖經》的真正認識及實際應用在生活上的情況。若能清楚明白教會和政府在社會中不同的崗位,布魯斯認為社會關懷就不會變成社會福音。
基督徒積極參與社會、文化,會遇到不同的引誘和試探。布魯斯指出最大的危機是當事人過於熱衷及太集中某個社會議題,導致只看到自己的觀點,而批評及指責那些沒有那麼強烈負擔的基督徒。
余傳道勸勉大家去明白神在自己身上的旨意,常與主同行,這才是最寶貴的。此外,群眾凝聚的力量容易使領袖墮入權力的誘惑;而組織所籌劃的資源亦容易使他們面對金錢的引誘。
基督徒在社關過程中亦可能會遇到被世界文化所同化的危機。因此,陳牧師提醒信徒應該認真追求真理,以致能辨別社會文化,不會隨波逐流。
非基督徒對基督徒參與政治和社會關懷可能會有不滿的地方,覺得基督徒硬要把自己的信仰標準放在社會上。布魯斯認為基督徒應該讓非信徒知道社會政治和宗教道德標準有著密切關係。究竟怎樣的道德標準才應該反映在政治法律上,每個階層的人都應該表達意見,基督徒和教會只是盡自己在社會上的責任和本份。布魯斯和陳牧師都贊成基督徒如被神呼召便可以從政,亦可以用個人名義參與助選團等與政治有關的工作。
對於跨教會行動這方面,布魯斯認為『信任不足』往往是問題所在,因害怕與其他教會合作會影響本身教會的情況以及神學思想。
陳牧師認為跨教會行動最大的阻力,乃華人教會很多是資源有限的。如要衝破障礙,就要歸根到信徒個人成長,以致教會有良好的根基。教會發展成熟,才有資源及能力進行其他跨教會的社關事務。
華人文化傾向保守,陳牧師覺得這也是對社會關懷其中一個大的障礙。尤其是上一代神學觀並不主張基督徒參與政治行動,至新一代才逐漸脫離這避世思想。
怎樣推動及展望將來
布魯斯認為基督徒需要常常自我省察:到底我們是為了勝利而作戰,還是真正為了要作忠心的基督徒去見證神?我們要預備自己打長遠的戰爭,不應該只是為了一刻的勝利。我們所採用的方法也值得反思。究竟我們對政客的意見表達方式是洽當和被他們接受嗎?論點解釋得清楚嗎?我們應該不斷從學習中成長。
雖然華人教會在近期的社會行動中積極參與令主流社會刮目相看,但是余傳道強調華人參與社關只是剛剛起步。因為關懷社會是需要長線參與以及不斷地認知和委身。余傳道提醒華人信徒必須從挫敗中學習和思考,更要明白這是一場屬靈的持久爭戰,魔鬼才是真正的敵人。
陳牧師認為推動基督徒參與社會文化需要透過教育,一方面提高主日學和查經班對這方面的重視,一方面響應基督教機構所籌辦的社關活動及保持緊密聯繫。
不同的主流教會支派也有常設機構去反映社會意見,布魯斯提議大家思想華人教會是否應該創辦獨立常設機構?還是應該參與主流社會現有的常設機構?那樣才較合適?
以陳牧師來看,華人教會應設立常設機構。目前各教會的財政狀況是有能力長期為常設機構提供援助,關鍵是常設機構要與眾教會保持聯繫,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由於華人與主流社會存在文化差異,要踏出合作的首步,陳牧師建議華人可先從宗派或理念較接近的主流教會或社關機構開始接觸,再逐漸增加拓展與其他教會的網絡。布魯斯覺得主流教會應該向華人教會多作更好的溝通,包括解釋所作的事情、可提供的幫助和合作的可行性。另一方面,華人教會可以主動向主流教會提出合作上所考慮的問題,所需要的協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