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 從愛慕看靈修

專欄『領袖的靈修生活』

蔡貴恒

       我還清楚記得神學一年級時做的一份作業:《論愛》。為了要提交這份教牧學作業,我翻查了原文的字典及釋經書。完成之後,分數是甲,我也感到非常滿意。那份論文早已不知丟到何處,但我知道的是我實在不懂得何謂愛;缺乏真正的體驗,文章只是搬字過紙而已。

        後現代人不單活在快線(Fast Lane)上,要面對無數的死線(Deadlines);因為專業化(Professionalization)的關係,我們也變得更功能化或效率化,當然教會及神學院也不例外。所以,儘管我們在講台上或教堂中宣講或論述何謂愛,我們對愛的經歷甚少,更沒有掌握到愛慕(Desire)的重要性及意義。

        七十年代讀大學時教授提到疏離(Alienation)時覺得新鮮而真實,也隱隱覺得存在主義者對人與人之間那種無法溝通的實存真相感到唏噓是真實的。但時至今天,我覺得『人際關係式家庭基建』不單沒有顯著的改善,更大的危機卻已顯現。這更大的危機或困局便是人與自己的關係。回頭談愛慕,我發覺一個不能單純愛慕上帝的人,常常是因為他不單不懂得愛自己,也根本不明白與自己相處是怎樣的一回事。

        華人教會的領袖中,克苦自勵、勤力奮勇的可不算少;但真正有愛慕神的情懷,在生命中流露出對神的情思的顯然不多。我絕不懷疑牧者們的忠心,我只擔心他們缺乏空間去蘊釀及操練對神的愛慕,以至仰慕上帝之情、經歷上帝之恩的情操能流露在他們的生命中,也能漸漸的影響更多領袖及信眾。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愛慕並不是由人去主動的,乃是神主動的接觸了我們,並將受感(Affected)的種子放在我們心中。但受感後,我們必須繼續向神完全的開放自己的心思意念。唯有在不斷的集中及全人投入的操練中,我們向神敞開自己一切的壓抑與捆綁、情緒及感受。這樣,我們不單得著釋放,並能以愛慕去回應神;就是被愛過才能去愛的道理。

        另一方面,讓我們彼此提醒:神並不是要『完美無瑕』的人去愛慕祂。教會領袖的『死穴』是覺得自己不配。我們對自己有更高的道德及事奉要求是對的,但也要學習接納自己的軟弱。在正視自己的失敗時,讓我們記得愛慕神,重投祂懷抱的人,並不都是完全無過的人,相反,乃是誠實無偽的人。

        最後,人的愛縱然微弱,但只要有愛的動機,我們總會由幼嫩的愛發展到深入的愛慕。

        然而,在此進程中,我們可能經歷到教父及靈修學者所提到的所謂刺心之痛(即為己罪憂傷之痛),及因愛慕尋求但神卻似乎缺席的哀傷。前者是大衛的經歷,後者是眾多詩人的經歷,二者都說明『愛慕的渴求』的真實性,但也提醒我們愛慕與失落原來是有一種微妙的關係。在失落中,當我們醒覺到我們的愛慕原來是那樣的不足,那時,我們卻千萬不要放棄,因為在暗中察看的神,祂不單欣賞我們的愛的動機,也絕對以無條件之愛來接納我們,使我們能經歷福杯滿溢的人神之愛!

(作者為溫哥華靈根自植國際網絡會長)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最舊
最新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