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廣頤
兒童與青少年是主給我們看管的產業(詩127:3),他們也是教會未來的接棒人。聖經多處命令我們要教養及栽培他們,不但在教會中,也當在家裡(箴22:6;申6:4-9)。若父母不好好悉心教導孩子,結果只會自招咒詛(撒上3:13-14)。
可惜今天社會的境況實在令人擔心,基督徒的家庭亦面對不少挑戰,甚至一些家庭遠離了神的教誨。有父母在主日放下兒女於教會後,便回家處理家務或外出飲茶,只當教會是一個提供免費看管兒童的地方。若父母帶了小朋友來教會或容讓青少年孩子回教會,就認為盡了父母在屬靈上教導孩子的責任,父母便沒有給孩子作好的榜樣。
在現實生活中,不是每一個兒女都會自動自覺喜歡主日早上去教會參加聚會,往往父母要費不少唇舌才能帶他們準時到教會。但當孩子踏入十二歲後,便可合法自己留在家中,一些父母為了不想與兒女爭吵,便漸漸容讓兒女不去教會了。更有些父母錯覺的認為勉強兒女去教會不是好主意,讓他們長大後自己選擇會更好。
結果孩子長大入大學,功課壓力增加,更受新環境及開放的社會風氣及反傳統的價值觀所影響,漸漸便會疏離教會,最後甚至不見踪影。一位資深的青年工作者經多年的觀察及調查,留意到青年人入大學後,若在數週內找不到基督徒朋友或參加教會聚會,有很大可能他們會失去對信仰追求的機會與熱衷。
2010年1月,加拿大福音團契(Evangelical Fellowship of Canada)舉行了一個重要的圓桌會議,出席者包括多個層面的青年事工領袖,會議中討論到「教會青少年人流失」的問題,會議結束前議決開展一項調查,去研究為何及何時青年人會飄離教會及失去對主的信心,甚麼能使他們留下或回轉。這份研究報告再次肯定兩個兒童及青少年人流失率特別高的時段:一是從兒童進入少年的過渡期(六年級入初中),另一時段是青年進入成年的過渡期,包括中學畢業入大學或出來社會工作的過渡期。報告中更指出在兒女成長過程中,父母於屬靈上的影響也至深,所以教會與家長的合作,對兒童及青少年事工的發展非常重要。
放眼看兒童及青少年的成長階段,雖只有約短短十七年,但對他們將來的變壞、變好,及在屬靈上的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
在牧養栽培的模式上,一般教會都是分齡牧養。往往這種模式有不少弱點,不但事工銜接上、人手調配上會有漏洞,在牧養理念及事工推動上也很易有分歧。
若兒童事工領袖與青年事工領袖能一同商議,使事工理念、栽培系統、課程、人手上能更有一貫性,這種「一條龍」的牧養栽培模式,必能使兒童進入青少年的過渡期會更為暢順及有效。而且,此種「一條龍」的牧養模式對教會作為神家的觀念推動上會更易領會。青年人是兒童的大哥哥、大姐姐,到有一天兒童長大後,也自然會成為後上的兒童的大哥哥、大姐姐。因在這種「一條龍」的牧養模式栽培下,青少年人會對自己更有自信及承擔力,對教會中的弟弟、妹妹們,也自然會義不容辭的支持與關心,因他們年少時也曾是受惠者,得到昔日的大哥哥、大姐姐的照顧及幫助。
事實上,一間教會若希望有強健的英文事工,其中關鍵是先做好現有的青少年事工。而同樣,要有強健的青少年事工,關鍵也是要看重及做好目前的兒童事工。教會若能全面兼顧,不但對目前教會的家庭能有全面的牧養,而且也自然吸引到更多新接觸的家庭。
要推動這種「一條龍」的牧養模式,必定要刻意作出努力,務使教會領袖及牧者同領這異象及方向,也願意為我們的下一代費財、費力。若不能有資源請兒童牧者及青少年牧者,也可成立一特別事工委員會去推動。目前,多倫多區有兩間華人教會已積極推動這方面的理念,在行政架構上也有相近的發展,效果不錯。理念是把兒童事工及青少年事工聯合起來,成為一全新的部門,稱為YLD 部門(Young Life Division 或Young Life Department)。並有專人帶領,包括兒童的牧者及青少年牧者,或可簡稱為YLD牧者。這部門與英文部、國語部及粵語部平起平坐。目的是要使這事工及部門不會成為「附屬品」或「二等公民」。我們若不肯為下一代費財、費力,怎會期望有美好的效果呢?
今天,我們不能再忍受看到下一代在屬靈上流失,不但為教會未來前途作出努力,更為下一代能從小便在屬靈上得著栽培,到老也不偏離。這是我們至深的盼望,也是神的心意。
(作者為安省麥城華人浸信會創會牧師暨榮譽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