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整理:趙敏能、劉浩謙、蘇智聰
作為《聆聽心聲》報告的主要對象,華人教會中的年青第二代如何看《聆聽心聲》對他們情況和需要的分析?我們訪問了兩位已經在就業階段,並都已經離開華人教會的青年信徒,邀請他們分享閱讀《聆聽心聲》報告後的感想。
L 弟兄(化名)從小在教會中長大。小時候移民到加拿大,父母到教會的中文堂,他開始參加英文堂,一直到大學時期。離家升大學後,甚少到教會,偶然會出席校園團契,當時不覺得自己是信徒。直到二十多歲時再次返回教會,從新確認信仰。之後發現自己很難融入華人教會的英文堂;現時在主日造訪不同的教會。
在華人教會中成長, L 弟兄最深刻的感受是受到關心他的人(如主日學老師)所栽培。比較負面的感受,是在討論問題時,成人多數以訓話的方式立刻提供答案,而不是一起討論。還有,是因未有積極事奉而有的羞愧的感覺:若信徒一直都有事奉,大多數都不會有這個問題;但假如教會發現信徒停止了事奉,便會積極地叫他們多做一點;一旦信徒沒有事奉,教會好像就不太會理會他們。
從報告的分析與發現中,其中最有共鳴的,包括「家長的影響」。很多家長未能掌握如何栽培子女的信仰,子女從小到大沒有家庭崇拜,也沒有特別教導他們如何祈禱,只會叫子女返教會,少有關心子女的信仰。若子女的信仰出了問題,父母會覺得子女應出席更多的教會聚會,信仰問題應讓教會來解決,而不是由父母幫助子女的信仰問題。另一方面,是「日益複雜的理性表現」:在傳統信仰教導中,很多事只會從一個角度去看,少有理性層面的探討;在加拿大多元文化的環境中,這種態度令人感覺教會與社會非常脫節,導致年青人不願意與教會溝通,寧願自己上網找資料。
而報告的行動建議中,覺得「從『餃子』」到耶穌」對華人教會最為適切。有些父母想把孩子放到教會中,讓他們成為心目中的好孩子。不過,在充滿傳統華人文化思想的教會中,教會的教導除了福音信息之外,同時包含華人文化。假如一個本地加拿大人到華人教會的英文堂,他會發現其中濃厚的華人文化。有些年青人其實未必對華人文化有很大的歸屬感;當他們進入社會後,更會發現很難去融入華人文化及接受教會內的一些教導。有人曾說華人文化其實好像一套宗教理論;我們是否要求下一代須要同時接受兩套不同的理論及價值觀(包括基督教及華人文化)?難道要同時接納這兩樣才算是基督徒?會不會有些下一代是不適合返華人教會?他們可以到一般的本地教會嗎?其實有些下一代不是不想返教會,而是華人教會中的華人文化,對一些人來說是一個障礙。另外,八項的行動建議中,「從歸屬到成為門徒」﹑「從指導/教科書到生命旅程」﹑「從保護到預備」﹑「從嚴格到靈活」這幾項好像都是針對一個比較專制,與年青人的想法有很大出入的教育方式。
報告中又提到,「從『聖徒博物館』到『療癒傷口的醫院』」的建議,令 L 弟兄想起曾經認識一些過往在教會內活躍的信徒,但現在已經離開教會;其實他們不是沒有信仰,不過現時他們有吸煙的習慣。教會是否需要他們先戒煙,然後才能返教會?教會應該怎樣行,才是最理想?這些都是 L 弟兄希望華人教會思考的問題。
‧‧‧‧‧‧‧‧‧‧‧‧‧
Jenny(化名)小時候父母都不信基督教,但相信送她進基督教學校,能讓她學懂良善正直。後來學校老師建議他們一家返教會,於是就開始參加西人教會的兒童崇拜。到第六班時候,父母認為她是時候轉去華人教會,於是她從那時開始有大概十年時間在那裡成長。期間幾乎甚麼事奉也參與過:在崇拜和團契領詩超過五年,教主日學和帶組有三至四年,另外亦有參與義工、短宣,也去過Urbana宣教大會。逗留了十年,她經過祈禱後選擇離開,可能因為教會存在一些長期都解決不了的問題,令她感到極其困累;在教會林林總總事奉中她付出許多,卻又有種孤軍作戰、找不到足夠支援的感覺。她去了一間西人教會,既可以重新開始,接觸和學習新鮮的人事物,亦可以在新地方歇息,盼望重新得力。
問Jenny在加拿大華人教會中成長的感受,她說可謂感觸良多:有起,有跌;有時忿怒,有時焦急;有時滿有盼望,有時絕望;試過孤單,又經歷過同伴的關懷;曾經覺得教會裡難交朋友;領袖匆匆離去亦令她感到失落。至於華人文化對教會的影響,她認為很難抽空而論:她只可以肯定讀基督教學校以及在那華人教會長大,都是她信仰成長歷程的重要部份。Jenny覺得平衡非常重要;華人教會强調透過參與教會事奉去培養和神、和弟兄姊妹的關係,這是好的,但有時卻忽略了日常生活、個人靈修、建立同神親近的關係等。她現在返西人教會,沒有這類失衡問題:然而,她只返了大概一年,可能言之尚早。
問Jenny在《聆聽心聲》報告入面十個分析和發現中,那一樣最觸動她?她說是「友師經歷」:青少年在成長中會不斷摸索自己的身份、位置、渴求,若有亦師亦友的同行、聆聽者,願意明白他們,或者給予一些指引提點是很寶貴的。還有就是「動力而真誠教會」:正如前述人生路艱難,需要友伴在這路上同行,彼此守望關顧。教會如果可以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大家可以坦誠傾訴心事,彼此相愛,是多麼美好呢!她覺得互相信任和支持非常重要,保守分享不變作講是非;真誠的交通,可以療治心靈。她又提出一點:是華人教會不但對「性和性取向」教導的缺乏,而且選擇避而不談,令他們自然地將性少眾人仕排除在外,更惶論有真誠的關懷等內心交流,或者進而幫助每個人建立健康的愛與性價值觀、知識、關係、和界線。她後來透過在一個市中心教會的義務工作,讓她對屬於LGBT + 的群體更有負擔。儘管神不認同某些性關係,但祂愛每個人;我想教會其實可以多走一里路,在人群中讓大家體驗主的愛和彼此相愛。 問Jenny報告入面的八項方向行動指引中,那些對加拿大華人教會最適切?她說包括「由教科書到生命旅程」;她特別喜歡報告入面提到的「真誠的照顧」,及互動性的友師關懷。還有「從保護到預備」:教會的角色除了頒佈一堆信仰規範和理念,還會否幫助年輕人預備走屬於他們的人生路呢?當他們入大學,將會面對各種各樣新事物,假如沒有心理準備自然會不知所措;若能預先花時間思考前路,提早踏出温室認知現實世界,那會更理想。另外還有「從聖徒博物館到療傷的醫院」:教會要成為一個安舒、盡訴心中情、分享掙扎,能夠助人療傷的地方,而不是叫人被論斷批判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