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加國華人教會」訪問了國際真愛家庭協會的會長葉高芳牧師,探討以家庭為單位的牧養模式。
葉高芳牧師認為「以家庭為單位的牧養模式」主要是指牧養的內容,而不是外在的形式。教會需要在牧養的內容方面下功夫,不一定要改變教會現有的主日學和團契模式。如果主日學和團契不按年齡分段,會有語言上的問題,信息需要翻譯成英文給小孩子聽,而且信息也要變成以小孩子為主。分年齡的主日學和團契就可以有特定的信息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需求。
關於以家庭為單位的牧養模式,葉牧師有兩個建議:第一個建議,葉牧師認為教會現在所行的分年齡主日學和團契,從實際上的考慮,確實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但是在學習當中,葉牧師覺得要鼓勵信徒在學習的內容上要常思考家庭方面的走向。比如說,傳統的團契主日學教導聖經時,我們在聖經的應用方面,盡量引導連結與家庭有關的教導。在一般團契學習當中,也要常常強調一些跟家庭有關的議題,例如,對父母講孩子的事情,對孩子講全家人的事情。第二個建議,教會可以安排全教會的聚會和活動;例如,一年有幾次的聯合崇拜和聚會。另外,也可以每一季都舉辦家庭晚會和一年一兩次家庭營之類的活動。
葉牧師覺得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看家庭的牧養。第一個角度是以一人影響全家。在教會,家裡只有一個人信主的比例很高;我們不單要牧養這一個人,還要關心他或她背後的家庭。教會要關心其家人的信主,也要關心其家庭生活的狀況。有些人是因為家庭問題受傷才來教會。當他們信主以後,我們要關心他們,幫助和裝備他們如何面對家庭的問題。他們在家裡受傷,就想逃避到教會,但逃避家庭卻不是一個辦法。聖經的教導是一人信主,全家蒙恩。他們信主以後,不須要逃避了,要積極影響家庭。第二個角度以家庭關懷家庭。關懷是牧養的基礎;傳統的關懷是由牧師傳道人或者探訪部去探訪;我們要改變這現狀,鼓勵更多信徒互相關懷。單單用牧師傳道人或者探訪部去關懷,是杯水車薪的。如果要讓教會每一個家庭都得到關懷,就要訓練和招募更多的基督徒來做關懷的工作,最好是邀請愛主的夫妻一起同工。這些夫妻檔可以成為其他的家庭的「家庭導友」,通過陪伴和分享,互相支持和建立。
葉牧師指出在教會的主日崇拜中,兒童與成人每個星期從頭到尾都一起崇拜是不現實的。教會可以偶爾有兒童與成人聯合崇拜,但是不可能每個星期都這樣做。若每週都那樣做,聯合崇拜的信息和節目到底是要針對孩子還是成人呢?聯合崇拜很難同時兼顧到兒童與成人的需要。葉牧師分享到美國有些教會有個折衷辦法,就是前半段兒童與成人一起敬拜讚美,然後有個以兒童為主的短信息,後半段小朋友去主日學,大人繼續崇拜。葉牧師表示這是一個可以參考的方法。
葉牧師覺得「家庭崇拜」或「家庭祭壇」對基督徒建立、強化、落實和傳承信仰是一個非常好的傳統做法。祭壇在聖經是一個很嚴肅的宗教活動,現代人會覺得太嚴肅了,不容易執行。葉牧師以前牧會時候,用一樣的道理,做同樣的觀念,但是將這個事情叫做「家庭日」或者「樂趣日」。葉牧師建議每個星期用一個夜晚或者星期六半天舉行。如果有小孩子,葉牧師建議以小孩子的喜好來安排晚餐,營造一個愛和接納的氣氛。晚餐後,一家人可以一起唱詩歌,讀經和分享;盡量不要把這活動變成家長的講道;然後,在剩下來的時間讓小孩子玩玩遊戲,看看電影等,進行一些有趣的活動。除了每週一次的家庭日或者樂趣日以外,每天晚餐是可以是創意性的家庭時間。現代人要好好利用晚餐時間;葉牧師提出兩種簡單的作法來善用晚餐的家庭時間:第一種作法是每次吃飯後抽一張金句卡,根據所抽的經文來分享。第二種作法是就是在晚餐禱告以後,分享當天有關正面情緒的事情和負面情緒的事情。
葉牧師覺得除了教會崇拜和家庭日以外,家庭和家庭之間也可以成立家庭小組,彼此互相幫助和影響。葉牧師提倡藉著家庭牧養,令到信仰生活化,生活信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