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加拿大華人神學院(温哥華)院長梁海華博士
問:現時有哪些比較流行的靈命塑造方法?
梁: 我先以自己在這方面的參與、經驗和研究來給「靈命塑造」下一個定義:就是靠聖靈的能力、效法基督的榜樣、以基督的心為心,恆切地去作屬靈的操練,以致靈命能夠不斷成長,在生命中彰顯主耶穌基督的榮美,及活出美好的見證、榮耀神。
我認為靈命塑造有兩方面的途徑:第一就是透過門徒訓練;第二就是透過屬靈導引。門徒訓練就是透過有系統的方法去幫助信徒做三件事:第一就是與神建立更好的關係;第二就是活出神在信徒身上的要求或心意;第三就是幫助信徒能夠將他在屬靈操練上的學習去教導另一個信徒。這些是我過去十多年在門徒訓練事工強調的地方。
屬靈導引的重要性是因為信徒在屬靈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屬靈導師與他結伴同行,去幫助信徒細心聆聽神的話語,令他更明白在生命中更需要成長和突破的地方。以致他能夠除去一些世俗的心思和困惑,就可以與神建立更親密的關係,明白神的心意,行在神的旨意中。David Benner 對屬靈導引有一個定義,我非常認同的:屬靈導引是一個祈禱的過程。一個人尋求與神建立更好的關係而與另一個人會面,一同與神對話、禱告。以當中的內容焦點加上生活的經歷,增加對神的敏感和對神旨意的順服。
問:推動靈命塑造事工的時候,應當注意甚麼?
梁: 我想到四方面。第一是以聖經為基礎,有兩個主題。第一個主題是與神契合(abiding in God)。靈命塑造絕對不可以離開神,離開了神根本沒甚麼屬靈追求可言。第二個主題就是要在試煉中站立得穩(standing firm in trials)。其實靈命塑造中,認識就是個起點,包括認識聖經、認識神、認識自己。之後就是生命的建立,然後事奉就是表現。
推動靈命塑造的第二方面就是以效法基督為目標。當我們看耶穌的生命的時候,在歷史中他的生命展示出不同屬靈的傳統,在Richard Foster所寫的《屬靈傳統禮讚》這本書裡,他特別強調這一點。例如我們可以看到他祈禱的生命、聖潔的生命、充滿靈力的生命、憐憫的生命、宣講的生命等等,這些都是歷史中耶穌傳統的屬靈操練。
第三方面就是以愛為生活的標記,靈命塑造不是在一個密室裏做一些屬靈操練。我們屬靈生命成長應該有諸內形於外,明顯地表達神的愛和對人的愛。聖經中耶穌問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可以看出耶穌看重一個屬靈領袖的首要條件就是愛主,然後才去事奉主。耶穌提到最大的誡命「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要愛人如己。」
第四方面就是讓恩典成為成長的動力。林前3:6記載「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沒錯我們可以參加很多屬靈的操練,例如讀經、祈禱、默想、禁食等等,其實最終叫我們成熟的都是神的恩典。一方面我們有責任去操練,另一方面是上帝的恩典叫我們成長。
問:靈命塑造事工的發展和盛行是不是好現象?有沒有令人憂慮的現象?
梁: 我於80年代在北美讀神學。在80年代有不小神學院都是偏重學術方面的,會稍稍忽略學生在靈命上的塑造、操練。神學生畢業出來後會面對困難,例如婚姻、家庭、牧會中的人事問題等等。所以,靈命塑造事工的發展,我認為是好現象。在90年代開始,很多神學院都加入了靈修神學類課程,亦有福音機構推動有關屬靈操練、屬靈導引、教牧關懷等講座、聚會,似乎越來越普遍。至於令人擔憂的現象,其中一樣最明顯的就是追求的方向、目標本末倒置。有些弟兄姊妹操練追求一種「感覺」或者經歷,或者在祈禱的時候要有「feel」,甚至要聽到神的聲音等等,用這些來蓋過追求耶穌基督。看保羅在林後12:1-10的神秘經歷,保羅說他要誇的不是這三重天的經歷,而是誇自己的軟弱、神的能力。
問:有沒有見過信徒在經歷過靈命塑造事工之後帶來負面影響?
梁:我認識的信徒中不多,但亦有聽聞類似情況。特別是如果有信徒追求一些感覺、「feel」、神秘經歷、聽到神的「聲音」的時候,往往帶給他身邊的屬靈群體,例如團契、教會,會有明顯的張力,會考慮他的追求到底是否正確,或他所追求的應否繼續,引來很多不同看法。這就像昔日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追求恩賜、講方言等等,帶來教會結黨、紛爭,這些都是我聽聞過的情況。
我亦聽聞,有信徒會對傳統的看法不接納。因對他當下追求的感覺、經歷非常投入和主觀,便覺得傳統的屬靈操練太沉悶,便不再認同傳統的操練方式。
問:參與靈命塑造事工有甚麼潛在危險?如何避免?
梁: 有幾方面。他可能抽離社會、抽離群體。如果他強調個人的屬靈經歷,對社會上的參與、或關心社會議題便不感興趣,而會熱衷於一些靜觀、靜默的操練。這帶出一個問題,到底這些操練是不是一定要在「曠野」中,一定要將自己封閉起來嗎?我覺得未必,過往有很多屬靈傳統的學者都認為真正的聖地不一定在「沙漠」、「曠野」之中,而是在我們實在的生活環境中,例如辦公室、家庭、社區。今天我們信徒的屬靈生命不可能與世隔絕,屬靈操練不像以前在靜修院中,而是在社會、家庭、社區當中來操練。要避免抽離社會、抽離群體,必須明白屬靈與屬世的觀念不應該是二分的。屬靈生命的成長應該是全人生命的成長,並不是單單心靈方面的成長。要包括我們的情緒、社交、智慧等等,這才叫全人生命的成長。很多研究、書本都指出,全人的成長,對靈性的成長息息相關。如何活出全人健康的生命非常重要。
第二方面,信徒可能會忽略群體意識。因為他們想強調個人與神獨處、個人與神的經歷,就忽略了群體意識。危險就是可能會陷入個人主義中。特別是在西方社會,這情況相當明顯。如果要平衡,我過往在門徒訓練、屬靈導引中都強調,門徒不單止要個人的安靜、讀經、祈禱、默想等,同時,群體的操練亦相當重要。我們個人的操練亦成為集體操練的基礎,例如個人的敬拜,譬如每日與神親近、讀經、祈禱,其實就是一個集體敬拜的重要基礎。
第三方面的潛在危險就是出現律法主義的危機。譬如在祈禱當中聽到神的聲音,而其他人沒有這經驗的時候,會自覺比人屬靈,這都是潛在危機。一個人聖潔與否,屬靈與否,並不以個人的屬靈操練作衡量,而是以我們的內心,這是聖經強調的。我們實際生活上流露的行為表現,才是重要。避免危險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用愛心去除割律法主義。即是不再強調我這樣做比別人好,而是在實際行動上活出聖潔的生活、沒有機心地服侍其他人、效法基督的榜樣。
第四方面的潛在危機,就是一個人能擁有屬靈經歷,可能會覺得是靠自己的努力得來。如果有這樣想法,或錯誤動機的時候,就是明顯的危險。沒錯,我們需要努力地在屬靈方面去操練,但是叫生命成長的,能夠提升、更新我們屬靈生命的,不是我們的努力,而是聖靈的工作。
問:帶領、推動、參與靈命塑造的導師,需要具備甚麼條件?有那些原則需要特別注意?
梁: 靈命塑造的導師,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如何去引導信徒在屬靈生命成長,會有深遠的影響。有幾個重要條件,第一,導師自己需要有美好靈性,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我特別想起Ian Brown所講的話,他說現今教會在尋找更合用的方法,但上帝卻是尋找更合用的人。今日教會需要的並不是更多機械式的、實用的方法,而是聖靈所能夠使用的人:在祈禱上有能力的人。因為聖靈的能力不是藉著方法流露出來,而是藉著人流露出來。我非常認同這句說話。
第二,就是要與神建立個人的親密關係。如果他和神沒有親密的關係,就根本沒有甚麼屬靈追求可言,更加不能領導他人在屬靈方面追求成長。第三,導師需要是一個安靜祈禱的人。因為屬靈導引的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如何透過祈禱去幫助信徒在他的人生階段裡去明白上帝的心意,所以導師本身要是一個祈禱的人,為信徒的個別需要祈禱,亦要和他一同禱告。這個導師亦需要渴慕神的話語,因為屬靈導引最終都是透過神的話語去建立生命,所以只有熟讀神的話語,才能夠有效地作引導的工作。另外,導師要有一個愛神愛人的心,因為他愛神,以致他在屬靈上有所追求,因著愛人的心,他用自己的時間精神去培訓、準備信徒,在他人生的階段上與他同行,以致他屬靈生命有所成長,這些事情的動機都是出於愛。第六,一定要有謙卑服事的心,把叫人成長的榮耀歸給神。要有屬靈的分辨能力,當弟兄姊妹在屬靈上面對困難、困惑的時候,或者到了抉擇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從,導師需要用屬靈的智慧去幫助、了解弟兄的狀況,用神的話語去安慰、鼓勵,或者用神給予的亮光去引導、祈禱,並非用世俗的方式、個人經歷、或者現代心理學理論。最後,導師自己要曾經有接受屬靈導引的經歷。
另外需要注意的,每一個基督徒的經歷都是獨特的。導師需要謹記,並非所有原則、經歷都一致通用在每一個信徒身上。我們必須去面對、了解、分析個人背景、獨特經歷和景況,特別是面對的困難。神不斷去更新人的生命,並不是導師講了甚麼說話、給予甚麼鼓勵。我們必須把信徒完完全全帶到神面前,他們需要跟隨、效法的對象是神,而不是導師自身。以聖經、禱告為基礎,以神的話為中心。可以用個人經歷、心得、分享作輔助,但沒法取代聖經、神的話。
最後給靈命塑造、 靈命成熟一個定義:透過認識生命和事奉的過程來追求和培養跟三一神的美好關係,以致我們能夠在轉變的世代中信心堅固、站立得穩,並見證耶穌基督,作美好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