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期 神學教育與宣教

楊慶球

一、殖民主義的宣教

十七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遵從國家的指引,把傳教看為無 比重要,由國家支持,受國家管理。後來的荷蘭及英國,殖民者除了貪婪、只 為利益,對宣教不單冷漠,更故意攔阻。1例如荷蘭在十七世紀初,趕走了葡 萄牙人,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保持與穆斯林教徒的關係,明文禁止向他們傳福 音,也反對教牧帶領巴達維亞(即今之耶加達)奴隸歸主。21622年東印度公司 在萊登大學(University of Leiden)成立印度神學院(Seminarium Indicum),目的 是培訓東印度群島包括印尼的教牧。可是,由於那些教牧專心傳道多於公司的 利益,東印度公司停止資助,以致這間唯一訓練宣教士的學校關閉。荷蘭教會 雖然抗議,卻不願承擔經濟。相同的情況也在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出現,例如倫 敦會差派馬禮遜牧師到中國,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恐怕馬禮遜的宣教會影響他們 的貿易,禁止他搭乘公司到中國的船隻。馬禮遜被迫要到美國,在1807年得美 國政府接納,成為榮譽美國人。由美往中國,在紐約上船,繞道太西洋、好望 角、印度洋等才能到中國,於該年9月7日才到達廣州。可是,東印度公司不歡 迎他留住,最後得美國使館接待。基督教的宣教主要靠個人熱心,沒有政府及 殖民者的支持,這使十七世紀之後的一百多年,基督教的宣教都是在艱困中向 前行,這與中世紀愛爾蘭的宣教熱情及後來天主教國家強力支持的宣教相差極 遠。

二、二十世紀初的反省

二十世紀初有一位英國聖公會的宣教士,叫亞倫(Roland Allen),他先在 印度宣教,後在中國宣教,他發現宣教工場上西方差會所做的,與當年保羅的 宣教非常不同,這正是宣教問題所在,他寫了一本書︰ Missionary Methods: St. Paul’s or Ours? 對當日的宣教有很多反省及批判的地方,可惜當時並沒有得到 應有的注意。60年後,世界洛桑會議重提這書,值得今日宣教士細讀。

宣教士的目標本來是為當地建立自治、自養、自傳的教會,由於他們不 放心年資淺及訓練不足的本地教牧擔任領導,因此無意把教會的領導轉移。很 多宣教士甚至看自己為「專業」的教牧,是當時中國教會不可或缺,因此只有 由他們管理整個宗派是無可避免的。3亞倫亦指出,本地教牧無法承擔領導, 因為沒有宣教士的優勢,其中最重要的是大部分的經費都由宣教士引入,有錢 就有說話權。4結果很多宣教士只在差會辦公室做事,而很少從事前線的福音 工作。在處理重大問題,通常是以西方的標準及文化傳統來擺平,5而本地教 牧雖然有些很有恩賜及能力,由於地位低微,往往只有緘默不言。6這種家長 作風,有一位宣教士這樣描述︰「我們為他們(中國信徒)做了一切︰教導、施 洗、牧養;又管理他們的經費,打點他們的聚會,為他們建教堂、 供書教學、照料他們、餵養他們、醫治他們、甚至按立一些牧者。除了平等看待他們、與他們同工、給他們領導的名份之外、我們為他們做了一 切。我們對他們如親愛的孩子,卻未能看他們為同等的兄弟。7」

這種情況直接影響到按立和物業擁有權。一個蒙呼召的傳道人,除了本地 教會的推薦,也須得宣教士的認可,由於挑選及薪金支付,主要由西方宣教士 負責,因此通常經過十多年的觀察及評核,宣教工場主任才考慮按立聖職。物 業權一般屬於差會所有,要移交物業權也是最後和最困難的。筆者曾到過巴拿 馬培訓,當地華人教會非常倚賴加拿大的華人教會,而加拿大的華人教會也無 條件的供應他們的需要︰派傳道同工牧養、派短宣隊做短期探訪宣教、提供經 濟援助等。一位巴拿馬教會領袖對筆者說,他們不需要做很多的事,因為外援 已很足夠。本人同意亞倫的看法,保羅宣教的目的是建立當地教會,讓教會自 立自養而自傳。地方教會必須承擔傳道的責任,因此栽培本地教牧同工比一切 都重要。保羅到一處宣教,通常都是停留一段頗長的時間,目的不單傳福音, 而是栽培本地同工,到他們有了基礎,便把教會交托給他們。這些被稱為長老 的,便是當地教會的領導。自此之後,保羅成為他們的顧問,而非他們的上 司。

亞倫指出另一個事實,雖然相對今日而言,保羅有時花了不多的時間,例 如半年,便扶立了或按立了地方教會的領袖,保羅便甘心讓他們領導教會。然 而,保羅雖然不在行政上領導,但他在屬靈上及真道上仍指引他們。8耶穌在 世,非常重視門徒訓練。追隨耶穌的群眾有一大批,但耶穌需要的是門徒。門 徒是願意領受耶穌的呼召,聽從耶穌的教訓,遵守耶穌的吩咐。耶穌在世日子 不長,祂沒有留下任何文字,我們今日的信仰就是由使徒傳承下來。沒有使徒 領受的教訓,就沒有今日的教會。9因此,宣教不能離開神學教育,沒有神學 教育的傳承,就沒有良好的工人訓練,以致沒有良好的宣教士。 (

作者為加拿大華人神學院恩道學院院長)

1 莫菲特(Samuel Hugh Moffett)《亞洲基督 教教史》卷二(香港︰文藝,2012)頁261
2 同上,頁265
3 Kenneth S. Latourette,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 (London: 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na Knowledge, 1929. Reprint, 1975), p.618
4 Roland Allen, Missionary Methods: St. Paul’s or Ours? (Grand Rapids: Eerdmans, reprint 1962) p.57-68.
5 同上,頁137
6 同上,頁106
7 Missionary Methods: St. Paul’s or Ours?
p.143
8 同上,p84-85
9 Robert Coleman「主基督的佈道策略」, 收在陳惠文編《普世宣教面面觀》 (Sunnyvale: 大使命中心,2006) 頁82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