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
李經寰牧師(多倫多中華福音宣道會主任牧師)
譚文鈞牧師(多倫多城北華人宣道會主任牧師)
李靖波牧師(美麗徑福音堂普通話牧者)
(一)原居地教會背景方面:
1請概述兩岸三地教會的發展歷史。發展進程中又有哪些標誌性事件或 人物呢?
鈞: 如果從宣道會的歷史來看,二次大戰後在中國的宣教士撤退到香港, 在避難期間亦成立了建道神學院,在1961年差派了趙士昌牧師到加拿 大中部雷城,開始了廣東話學生事工。其後香港很多學生紛紛到北美其他 城市聚居。趙牧師在數年後再去到溫哥華開展事工,帶動了溫哥華、多倫 多、滿地可的教會。
寰: 教會在台灣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1865年。當時長老會的馬雅各醫生 從蘇格蘭到了台灣的南部,開始傳播基督教,同時亦進行醫療宣教。 1872年,加拿大長老會的馬偕牧師亦到了台灣的北部開展了醫療宣教的工 作,同時建立學校,後來再建立了神學院。因為主要是針對當地人,所以 發展都是閩南語事工。國共內戰後,有宣教士撤退,一部分到了台灣,因 為當時隨國民政府軍隊撤退到台灣的百姓,心裡徬徨、不平安,很多人信 了主,是一個屬靈的豐收期。因為撤退而來的新移民都能說國語,因此比 較是針對說國語的對象傳道,當時有多所差會紛紛在各地建立教會和神學 院,同時亦有吳勇長老,在台北建立了地方教會,也連繫到台灣全省不同的國語禮拜堂,福音事工和教會的屬靈 指數都在增長,佈道會的效果都不錯。後來台灣經 濟起飛,大家的心趨向物質的追求,福音的發展也 停滯了。70年代循理會的宣教士戴紹曾牧師看到會 眾的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就設立了專門取錄大學畢 業生的神學課程,建立了中華福音神學院。
波: 談到大陸教會的發展歷史,我就想到兩個重要 的受苦難的例子。第一批受苦的是義和團運 動時期被殺害的西人宣教士,這件事對中國的福音 工作有莫大影響,當時有很多西方宣教士來中國傳 福音、翻譯聖經、辦孤兒院、辦學校,雖然這些都 是規模不大的,但當義和團殺了西人宣教士以後, 因為經過這些苦難,福音就在中國各地全面展開 了。後來到了王明道、宋尚節、倪柝聲這些中國牧 者漸露頭角的時候,中國的信徒就開始在中國教會 中承擔了傳福音的使命,亦參與神學培訓,教會就 有了雛形。第二件就是四九年以後,宣教士就被趕 離中國去到香港、台灣、東南亞等地區,但是中國 教會就出現了向下紮根的過程。大苦難就是文化大 革命,中國的所有基督徒都受懲治。當時如果信耶 穌就財產沒收、沒政治前途、子女也沒有前途。那 個時候有形體的教會都關門了,苦難促使了信徒、 教會的增長。不論是註冊教會、家庭教會、三自教 會、城市教會都已經扎根在中國,我們要感謝主。
2在三地教會各自的發展過程中,有甚麼重要的教 訓或成功的例子可以互相借鑒?
波:過去西人教會都有宗派背景,宣教士帶著一個 已經有形體的宗派背景進到中國,帶來文化衝 突,出現了民間、官方、士大夫多方面都全部抵擋 基督教。但是當中國政權交替以後就出現一個微妙 的情況,就是反倒在中國生出了一個沒有形體的福 音,回到最基本,信耶穌、為主受苦、用本土話的 福音。
3因為三地的諸般不同,包括:社會發展史、文化 背景、福音傳入的時機、當地人的需要等等,交 織成甚麼樣的教會現況呢?
寰: 80年代因為福音的停滯,台灣有牧者就到韓 國的教會觀摩學習,某程度上亦把著重讚美和 靈恩的模式帶入台灣。雖然突破了傳統福音派教會 保守的氣氛、限制,以致教會成長,但同時亦有隱 憂,需要留意、改正。
4請再從屬靈層面上描述三地教會各自的特點。譬 如對於宣教事工的重視情況、教會的管理理念、 門徒訓練的方法等等,請舉例說明。
鈞: 說到香港教會的特點,其中之一就是對宣教非 常重視。另外一樣比較少人提及的,就是香港 的教會滲入了英國的管治理念,以致加拿大的粵語 教會在架構、形式上都十分清晰。再加上對領袖的 服從,令到屬靈事工的發展得心應手。而門徒訓練 方面,香港教會非常重視一對一,師徒制的形式。
寰: 長老會在他們的神學裡比較著重高舉神的公 義,所以他們關心政治,要為受苦的百姓發 聲,讓被虜的得釋放。從某個角度來講他們認為福 音不應跟生活脫節。你不能夠只在教會歌頌,卻不 顧你的弟兄受政治逼迫。他們覺得有些教會只講福 音、靈魂得救,卻沒關心到在地百姓的痛苦。
5在歷史回顧中,三地教會有哪些重要的互動例 子?
鈞: 我印象中其實三地教會並不多互動。因為中國 早期的教會並不開放,而跟台灣教會亦有語言 不通的問題。其中一個我記得的例子是世界華人福 音運動(華福運動),當時不單止中、港、台的教 會,東南亞及世界各地的華人教會都有參與。這是 為了更加有系統、有效率地進行大型事工、活動。 另外就有港九培靈研經會,有時候會邀請到台灣的 講員來主持。
寰: 台北研經培靈會也一樣,有邀請過香港的牧 者。另外台灣的神學院畢業典禮有邀請過建道 神學院的梁家麟院長去講道。台灣教會亦有在中國 教會的造就事工上提供一些配搭、互動。 波在中國的行政管轄體系下有一次華福大會是在 澳門舉行。當時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都有 參加,中國政府也容許。
6現今有甚麼比較大型的聚會、事工是三地教會同 時參與並且策劃、舉辦的呢?而過程當中又怎樣 去克服種種的不同甚至衝突呢?請列出一些實例。
寰:台灣的神學院與教會和國內的信徒在培訓上有 一些互動。
鈞:香港的神學院也有和國內互動。其實華福正在 擔當一個華人信徒互動的重要角色,不單止是 華福運動,亦有推動神學院之間的聯繫。
波: 中國的神學院都是官辦的,跟香港的交流較 多,但不會太過張揚,因為會帶來政府干預。 這是我們要反思的,因為中國不容許太具規模的機 構從外面進去,互動的特色要看似零散、輕描淡 寫,卻帶著感染力,有生命改變的見證。
(二)加拿大華人教會現況方面:
7回到加拿大的處境,雖然中、港、台背景的三種 華人教會有所不同,但亦有相當多共同之處。 例如民族背景、共同語言、身處異國的思鄉情懷等 等。三種華人教會的互動似乎無可避免,但致力推 動它們互動的事工、活動多嗎?
波: 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多倫多眾教會去支持 八九民運以後所成立的多倫多華夏聖經教會。 當時牧者們都看到國語事工的開始,這可說是比較 有規模亦對現在有影響的一件事件。由眾教會一同 推動,沒有持任何宗派,是為了所有華人而建立 的。這個教會可以說是兩岸三地的牧者一同生出來 的孩子,眾教會在建立過程的參與是一個非常好的 見證。
寰: 據我所知,當時內地會基本上是不成立教會 的,而這個是為了當時需要的一個特例,當時 是希望面向在多倫多大學附近從中國來學習的留學 生。當年的國語教會寥寥可數。
鈞: 其他互動的例子包括去年聖誕節在多倫多舉行 的中國福音大會,由生命季刊舉辦、眾教會一 起推動、一起參與,聚會完全以國語進行。
波: 多倫多在中、港、台背景的華人互動下改變了 華人社會結構。我自己在天道神學院學習的 時候,特別得到香港背景的一些牧者們關照。出來 服事的時候又在大多倫多同工會跟兩文三語的牧者 們交流,得到提醒。在互動中發覺其實大家的心靈 相通,都是信徒,而且同工之間能夠互相看到各人 的長短。大家的互動亦愈來愈親密,一同合辦培靈 會、佈道會、冬令會等。
寰: 我教會的青年團契也和李牧師教會的青年團契 合辦過福音聚會。
8如果從聖經的角度看,應該怎樣看待三地背景加 拿大華人堂會之間的互動?有大大推動的必要 嗎?跨堂會互動有甚麼好處?
鈞: 聖經裡說的合一我們一定要謹守,正如約翰 福音17章所說的。眾教會以往比較缺乏社會 意識,現今有改善,甚至可以為眾教會帶來更多互 動,例如在一些反對通過跟真理有矛盾的法例、制 度的行動中,可以看到中、港、台的會眾一同參 與,關懷社區、捍衛真理。中、港、台教會之間的 互動非常重要,不能再各自為政,否則很難對抗社 會的衝擊。
寰: 我覺得我們多倫多教牧同工團契的培靈會、佈 道會就是大家聯合,一同籌備的。這些都是 中、港、台教會、同工一同合作的操練。聖經講到 我們在主裡就是不管我們是甚麼人都歸於一。當然 大家可能在一些習慣上、想法上有不同,所以大家 一定要好好溝通、彼此交流,減少誤會、攔阻。
9觀察一些既有國語堂又有粵語堂的加拿大華人教 會,在堂會內的中國內地信徒群體、香港信徒群 體、台灣信徒群體彼此互動多嗎?有大大推動的必 要嗎?在堂會內互動有甚麼好處?
寰: 我所服事的教會沒有粵語,只有英語和國語。 但我們的國語事工與粵語教會的國語堂又有些 不同,因為在我們的國語堂中,台灣的群體佔的比 例不算少,約四成。感謝主,大家雖然背景不同, 但彼此都能相愛互助,同心事奉。雖然最初的時候 教會是由台灣背景的群體所建立,但我們目前擔任 長老的,卻多數是國內背景的。教會選長老的時候 有一定的屬靈、事奉經歷要求,所以都沒人從背景去篩選。
波: 我自己在兩文三語的互動基礎,建立在以弗 所書2章19到21節上。透過這段經文,我看到 雖然大家背景不同,但在基督裡同蒙拯救、同得應 許、同被建造。在互動過程中,我發現場地使用是 一個首當其衝的問題。如果是在比較有系統的管理 模式下,會預先劃分好使用的時間。但內地背景的 信徒覺得這是神的家,作為家的成員,隨便用就好 啦。雖然大家的習慣、管理理念不同,但在當中看 到包容。既然大家都來了,就遷就一下,這其實是 一個靈性上的考驗。仍然會有規矩、制度,但是還 是會退讓、不會生氣。在場地使用方面還有一個非 常好的見證,我們教會的英語堂,因為看到國語人 數的增長和需要,主動把大禮堂的地方讓出來給國 語堂使用。
10中、港、台三地背景的信徒,如何使用一些 共同文化在互動中作屬靈建立的工具?例 如:華人傳統中「百行孝為先」的觀念、《論語》 等文化經典,能否成為有效的屬靈建立工具?又如 何防止「將文化蓋過真理」的錯誤?
鈞: 我覺得在現今加拿大的華人在教會,並不會直 接講或者引用這些經典,而是以潛在文化的認 識存在會眾的生活、處事方式之間。不過因為長期 在加拿大文化中生活,所以教會的治理都比較接近 西方的文化。文化並沒有太大的直接影響,因為大 家已經不是非常在意這些。我自己在講道的時候間 中會引用一下文化經典,不過可能要附上一些簡單 的解釋。
寰:我就比較常用成語,不過年輕的可能不能完全 明白。
鈞:我最近講道講一篇關於傳道書的,引用莊子作 為開端,幫助大家明白。
寰:講到歷史典故、成語、詩韻,過去有所接觸, 或有學習背景的信徒較容易接受。我覺得這 些傳統文化在傳福音的時候往往也是非常好的切入 點。
波:中國文化背景其實就是佛教、道教、儒家等混 合而成的。在屬靈的事情上可以用作借鏡,例 如浪子回頭,我們中國也有浪子回頭的故事。雖然 能夠提出一些相似的例子,可是重要的是後面的理 念,只要我們是在誇聖經文化就可以了,不可以本 末倒置。
寰: 對於一些關於生前、死後的文化傳統比較難處 理。以前有一句話「多了一個基督徒,就少了 一個中國人。」這是很大的誤會,我們有責任去澄 清,其中部份原因是有一些中國人的文化摻雜了迷 信或者不合真理的地方。如何保存中國文化,又合 乎神心意?我們應該要去分辨、傳承、用智慧去處 理。
鈞: 文化離不開文字,剛剛亦有環球聖經的新譯 本,我留意到文字上已經開始有改變。譬如我 們叫中國人「龍的傳人」,是正面的,不過在聖經 中龍是負面的。所以新的翻譯改作魔蛇,那對於日 後文化可能會有影響。可以看到聖經翻譯與文化、 文字之間的調和,希望用更貼切的文字去表達屬靈 信息。那對於中、港、台的互動亦會有幫助。
11中、港、台三地背景的信徒,整體上仍然是 華人信徒,跟西人信徒比較,華人仍然有不 少共通性,例如較保守(相對西人文化較開放冒 險)、較集體主義(相對西人文化較個人主義), 我們可以怎樣善用這些共通性在互動中取長補短、 彼此屬靈建立?
鈞: 通常問題會在跟英語會眾合作的時候出現。我 們必須學習放低自己的一些理念,嘗試合作、 理解他們的思想。所以在計劃教會發展的時候一定 要邀請他們參與。
寰: 有時候我們持守的理念會和西方文化對立,我 們亦必須同時嘗試站在對方的立場去分析。福 音是我們突破這個文化差異的高牆最重要的元素。
波:我們現在面對的,被定義為後基督教時代的挑 戰。我們需要好好裝備我們的信徒,要他們心 裡面有基督、有良好的生活操守,才能夠在社會、 職場上表達出我們的信仰。教會應該持守自己的立 場,同時亦要準備有可能為主受苦的心志。像中國 教會的例子,過去面對苦難、受到逼迫、社會壓力 的時候並沒有對抗,當然現在加拿大的情況未有那 麼嚴重,但一樣有機會受苦,可能會惹上官非、被 排擠、被拒絕、被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