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 返回原本

教會歷史中的教訓
梁壽華

基督教的歷史可以說是教會改革的歷史。教會改革有一個特性,就是要返回原本裡去。『基督新教』是十六世紀宗教改革返回舊信仰的產物,華人教徒有時稱之為『復原教』。『復原』在教會歷史中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不斷發生的過程。歷史上沒有復了原的教會。

        宗教改革的復原精神,其實早已存在。初代教會在建立發展之中,因內外原因,偏離了信仰和生活的原旨,神學家和教父不斷的努力去復原。例如三一教義的成立,是在信仰偏差危機之中重尋三一信仰本原的結果。修道運動是要恢復耶穌自己和祂所要求的清儉生活。中世紀威克里夫的教會改革運動,也是要返回聖經原本那裡去。

        宗教改革直接承自較早時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方法:『返回原本』。人文主義者不但返回古希臘古羅馬原本,也返回古代基督教的原本,形成了基督教復興(Christian Renaissance)及基督教人文主義,給當時徒具理論和形式的僵化腐敗教會帶來一股清新的靈性風貌,這就是歷史上的『現代敬虔』(Devotio Moderna)。

        基督教人文主義欲改革教會,但不成功,宗教改革家卻承接了其返回原本的精神,推動了教會改革。宗教改革家和人文主義者一樣,都要返回原本裡去,不同的是,人文主義者針對教會的腐敗而返回原本;宗教改革家返回原本則是要解決救恩問題上的偏差。他們要返回耶穌的救恩和保羅及奧古斯丁的救恩神學那裡去,復興了福音信仰,於是就有了所謂的復原教。

        復原教並非『復了原』,而是不斷復原。以後的清教徒運動、敬虔運動、循道運動、歷次大復興、基要主義和福音主義等等,無一不是復原運動,要返回原本基督教裡去,每一次復原,教會都得著改革。現今我們福音派,就是歷次復原和改革的成果。

        可惜的是,教會每一次改革後,以為復了原,到某一階段就固步自封,停滯僵化,甚至跌回去改革之前的狀況中,最慘的是還不自知,反而惟我獨尊、惟我最屬靈、最純正、最權威。誰知所有返回原本的改革都會有錯失,都沒有完全復原。教會若不自我反省、認識自己、不斷返回原本,就會走錯,離原本愈來愈遠,生命之道就會變成吃人禮教。耶穌時代法利賽人敬虔的墮落就是一例。

        傳福音叫人認罪悔改接受救恩的教會,本身要不斷返回福音去:知罪,認罪,悔改,接受赦免和潔淨,經歷上帝的愛,期待榮耀的盼望,愛上帝愛人。 

(梁牧師為基督教角聲佈道團(加拿大)代總主任)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