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期 基督教書室從業者談閱讀風氣

採訪:盧士傑

基督教書室一直是華人信徒與屬靈讀物之間的重要橋樑。曾聽說,從屬靈書籍銷售的趨勢,便能對華人教會的情況一葉知秋。今期本刊專訪了兩位資深的基督教書室工作者,他們對管理及經營書室都有豐富經驗,對於屬靈書籍的巿場及需求,也有細緻的觀察。

第一位受訪弟兄,有二十年管理基督教書室的經驗,他有以下分析:「2005年至2009年是華人基督教書室的銷售全盛期,當時是中國大陸移民加國的高峰期,也是加拿大華人教會的增長期。自2009年後,書籍銷量便每年下降。若華人教會增長停滯,信徒閱讀風氣欠奉,屬靈書籍的需求也隨之下降,因此,基督教書室的狀況,其實是華人教會的一根探熱針。

銷量、讀者的選擇等等都反映了信徒成長的情況。以書的類別來說,差傳書籍銷量最少,釋經書則最暢銷。主要原因是讀者巿場傾向實用性,與一些課程有關的工具書或具收藏意義的經典著作等,讀者才願意花錢購買。華人讀者群以嬰兒潮之後的一代,即年約四、五十歲人士,及以女性為多。當這些讀者日漸年長,他們的文字閱讀量也隨之下降,喜歡轉用聆聽CD方式或其他媒體。年青一代則不喜歡閱讀書本,網上平台成為他們主要的閱讀途徑。隨着在主日崇拜使用PowerPoint的普及,堂會也不需要購入新的《聖經》。不論中文書(約佔書室營業額45%)、各版《聖經》(約15%)、英文書(約10%)、禮品(約30%),各項目的銷量均每年下降。在薄弱的閱讀氣氛及網上平台的衝擊下,基督教書室的前景不明朗。

要改善華人信徒的閱讀風氣,不是單靠一些短期讀書小組、主日學課程、閱讀運動、或任何功能化途徑可以做到。每當講員推介一些新書,很多時信徒都有即時的正面反應。但我們要注意:若在着重人數多於着重深度成長的氛圍下,閱讀習慣很難持之以恆。華人教會應更重視生命的栽培,提供一個讓信徒全面成長的環境及空間,鼓勵追求真理,好好教導信徒明白《聖經》,真正教曉他們如何閱讀。

我認為在未來,書室與網上平台是可以共存及互補的。關鍵是書室經營者能否了解時代的需要,能否有策略地將基督教書室定位。這是關乎經營者對讀者的使命感,而非為經營而經營、為求存而求存的心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會的圖書館,只要好好重新定位,仍然可以發揮作用。」

另一位受訪者,在另一間基督教書室工作,他的經驗之談:「書室近年的銷售情況只屬一般,實用性的書籍例如關於親子、婚姻等較受讀者歡迎。軟性一點的書籍如生活小品也相對暢銷。深度思想性的書籍,則少人問津。我認為這現象與近年福音派文化思想貧乏、信徒多着重感受與感覺、不喜歡思考有密切關係。教會閱讀風氣薄弱,信徒讀者十分被動,很多時候是經過牧者推介,透過講員效應,才購買書籍。買書者以實用為主,例如神學生購買與課程相關書本。單純享受林語堂所說『讀書的樂趣』而買書的人,現在已不多了。從中國大陸來的信徒,我認為他們是較喜歡閱讀的,只是不願意付十多元買書,大量利用免費的網上閱讀。他們閱讀文字的總量並未減少。網上閱讀的缺點是資料來源及質素沒有保証,也容易觸犯版權問題。」

如果從這些現象一葉知秋,秋去便要冬來了。華人教會應否更迫切反思如何迎接一個閱讀文化的「寒冬」?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最舊
最新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