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期 一位牧者的體驗

採訪:李思韻

退休牧者黃澤晃牧師於1980至2000年期間曾先後牧養三間教會,也是教會創堂牧師,在多年事奉路上可謂身經百戰。他表示,教會領袖與牧者之間的衝突,都是基於大家辦好教會的熱心,很少關乎個人利益問題。最容易引起不同意見甚至衝突的多數在牧師講道方面。
黃牧師回想在第一間教會牧會期間,曾多次經歷有會友去信長執,投訴自己講道太長、沒有内容、難以明白,甚至覺得沒有得著。當批評擴大至教會層面,便被拿到長執會上討論。儘管長執普遍不覺得講道有問題,在向會友解釋時,會友卻覺得有偏袒牧師之嫌,一些會友因此再聚集更多人表達同一個意見,並得到部分長執支持,事件被閙大;當牧師為事件辯白時,又被會衆認爲不謙卑、無心改善問題;而同時其他支持牧師的會友卻覺得是小事化大;如是者除了引發會友對牧者不滿,形成長執之間的矛盾,挑起長執與會友甚至會友間的不和,最終演變為複雜的多角性衝突。

黃牧師表示,透過領受神的教導,踏出化解衝突的第一步:謙卑自省。在自我解構過程中,他發現原來問題出於自己講道時間的控制:花太多時間在說引言及枝節,最後時間不夠便只能粗略的講主題,以致會衆覺得内容空洞,沒有得著。他爲此想出一些改善方法,包括把講道内容逐字寫出來計算時間;盡量根據自己所寫的講出來,不添加枝節;留心不要過份引用例子,使人不能集中。結果發現講道比以往準時,自己寫下講章也能幫助自己不離題,而會衆反應也很正面。

每當教會領袖或會友對牧師有意見,由於大家在神學上或牧會上觀點有差別,而未有及時澄清,又或未能按聖經原則解決,往往容易引起誤會、批評、論斷,最終造成衝突。黃牧師憶述當年在同一間教會事奉時受到神感動,計劃組織更多查經班及外展活動,有較保守的會友則認爲大家屬靈程度與根基未穩,這是過份急進,並批評牧師想法屬世、有野心,為建立教會王國領功。而同樣因此隨即引起牧者與長執間之衝突。牧師本身出於好意,但因會友思想未及準備導致誤會產生。為解決困局,教會隨後邀請了一些有類似經驗的牧者及長執協助分析,經反省後,黃牧師意識到一方面會友未夠成熟承擔大任,另一方面自己想法也太急進,此外更不能因爲自己是牧師,便有特權要求會衆跟隨己見,畢竟教會不是社團,不求活動辦得多,最重要是同心和諧,彼此順服,這樣才能表達主的愛,叫人看到愛心。為追求教會合一,牧師最後暫時擱置計劃,透過禱告交上,由神帶領教會按部就班擴展。以上兩次經歷都是能夠解決的小事。黃牧師坦言,多年牧養路上面對過一次無法和解的衝突,是關於教會建堂問題。

那時候,已離開的黃牧師,因爲前教會會友就建堂計劃出現很大意見分歧,加上教會出現牧者真空,便請他回去協助調解。基本上會友均支持建堂方案,可是當中處理方法不合小部分人的原則,令雙方僵持不下,作爲調停人的黃牧師聽過兩方面講法,以中立態度重新展示雙方立場,強調既然贊成建堂,又成立了委員會,便不要再生枝節,重頭做起只會費時失事,而且條條大路通羅馬,既然選了領袖負責事情,會衆應學習順服。無奈雙方都以自己的經驗與學識為是,無法調和。沒有辦法之下,牧師提議交由會衆表決,少數服從多數,結果事情還是依照原來計劃進行,反對的會友因爲不能接受結果而無可避免的自動流失;黃牧師後來知道他們都分散到不同教會去。他為到普遍教會出現本身靈性上很好的基督徒,卻因意見不合而對立最後更選擇離開的情況感到無比可惜。他又慨嘆普遍華人對神學觀念教育不深,不能運用順服領袖這基本原則在這些事情上。教會是神權組織非社區組織,推選了人作長執領導,不論其性格、學歷、爲人,只要所做的是合符《聖經》,理應支持,可以提出意見批評,但決不能反抗,否則往往容易造成一有不滿便離開,這絕對是教會致命傷。

被問到連串衝突過後有否影響自己與會衆長執的關係,黃牧師表示絕對沒有,他明白大家都是用愛心說誠實話,雙方並無難受,而會衆看到他接納他人批評,亦欣賞及肯定他的努力。因此儘管他已離開,昔日教會的會友也與他經常來往,至退休後到彼得堡市居住,大家也常見面喝茶,保持聯絡。

經過這些事件,黃牧師汲取了經驗及教訓,在以後的教會牧會都避免了同樣問題。他認爲關鍵在於《腓立比書》二章五節所說:當以基督的心為心。身爲牧者,他自覺從衝突中學習的東西比會衆更多,要學懂謙卑,接受自己的軟弱,並時刻將屬靈教導實行在生活上。神讓衝突出現是要試煉人的成熟度;一個成熟的人,意見若不被接受,會默默為對方祈禱,掉過來接受人意見的便得勝。有了這些操練,生命在面對屬靈爭戰上便更能彰顯基督的成熟,不會給魔鬼攻擊教會的地步。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最舊
最新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