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期 華人管理文化的迷思

總編評筆
陳孟賢教授

最近在香港教會更新運動主辦的一個特別聚會中,分享了一個題目「教會領導與發展:華人文化是助力還是阻力?」

首先,關於文化和管理的連繫,我介紹了兩派意見:共相論、殊相論。前者認為,文化和管理根本無關係,這派認為人性是共通的,文化差異只是錯覺,認為無論是中國人、英國人、非洲人、任何人,基本上皆是理性動物,行為取捨至終都只是「利益極大化」的功利抉擇。但殊相論則認為,文化和管理確有關係,不同族群的歷史、習俗、民族性格確會影響人的行為模式、價值觀念。

例如,著名管理學者賀斯特的經典研究,調查了五十多個國家裡十幾萬受訪者後,提出理解文化差異的四種方向:(一)個人主義或集體主義,(二)權力距離大或小,(三)冒險性強或弱,(四)陽剛或陰柔。譬如,美國文化被視為傾向個人主義,而日本文化則被視為傾向集體主義;海洋文化國家被視為傾向冒險性強,而大陸文化國家則被視為傾向保守等等。

應用殊相論在組職管理和領導方面,最熱門的是比較西方管理方法與東方管理方法。例如,西方文化被視為是要征服大自然的文化,所以,管理方法崇尚競爭、賞罰分明、對事不對人、追求效率與創新。相反,東方管理方法著重表面和諧與面子、家長式控制、用人唯親、辦事靠關係。

這種東西方管理學的比較,曾經流行一時的,就是對比日本式管理和美國式管理。日本式管理代表東方,因為基於集體主義,決策便慢(因需要擺平各方意見以保持和諧),但執行便快(因已經消解了分歧而有了各人皆接受的共識)。而美國式管理,代表西方,恰恰相反,決策快(因權責清晰),但執行慢(因習慣了個人主義,組織內的各人未必順服)。

不過,隨著日本經濟低沉多年,研究日本式管理的熱潮已過去。代之而起的,是研究中國式管理(因為中國崛起,成為了經濟強國)。典型的中國式管理方法,領導的權威基礎是道德人格,規劃是由上而下的,執行是靠督導和依賴下屬服從,監察是用被動方法的(有人睇住會做好、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對人不對事、用群眾壓力控制,溝通以非正式途徑為主(飯局中枱底下成交易、正式會議反而次要)。
在那次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專為教牧同工舉辦的特別聚會中,討論十分熱烈。在問答時段裡,從最基本的理論問題諸如「管理學是否屬世的學問?不應帶入教會叫屬靈群體世俗化?」到實用問題諸如「華人文化隱惡揚善,加上基督徒強調愛心,便常叫華人教會包庇作惡者和不負責任者?」各式問題應有盡有。

總結的時候,我分享了最後一個觀點:文化學只是其中一個角度去分析教會的情況,它是一塊有用的濾鏡,但還有很多其他濾鏡(例如心理學、社會學),同樣有用地幫助我們參悟教會的光景。雖然當天聚會的焦點是探討華人文化與教會發展、管理、領導的關係,但我強調不應該過份抬舉文化學這塊濾鏡。其實,講到底,教會的各種難題,到根本處,往往是因為「人的不成熟」;要參透教會的軟弱,最重要的分析角度,其實仍是屬靈的角度。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