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李思韻
代溝是親子溝通經常談到的問題,即使在基督教家庭,兩代成長文化背景不同,也會出現代溝。特別是自小浸淫在西方文化教育,卻成長在傳統中國文化家庭的北美華人新生代,對於二者差異的適應和自己身份認同也很大程度影響與父母的溝通。
自小隨家人來加國生活,十九歲的李小姐(Xinzhi)就讀大學二年級商科,與父母及姊姊居住多市中區華埠超過十年,本身非常適應加國語言文化。她說與媽媽的關係不算親密,因爲媽媽在超市工作時間長,自己又上學,大家平日在家相聚時間不多,反而較容易與姊姊傾吐心事,始終姊姊與自己年紀相若,會比媽媽明白她的情況,而且自己性格内向文靜,不會主動分享自己的事,加上說英語遠較普通話流利的她,與只說普通話的媽媽溝通漸見困難,為免表達上有誤會,於是索性少與媽媽談話。
Xinzhi回想自從踏入少女時期,與媽媽衝突便開始愈來愈多,覺得自己已長大,有獨立思想,會偏向堅持己見,當中有不少吵架之所以愈演愈烈,都是因爲雙方溝通的態度及心情所致。然而,信仰很大程度改變了她與母親的關係。她知道當大家都氣在頭上,說話總是難聽,所以每當與媽媽有爭拗,縱然覺得媽媽很嘮叨無理,甚至受不了嚴苛的口吻而將要出言「還擊」之際,她會用幾秒鐘先叫自己冷靜,過一會情緒平復便沒事,而她也逐漸發覺在生活中多了忍耐和寬恕。只是就算知道自己有錯或語氣重了,大家總不會向對方道歉,極其量只是注意下次態度和善些,不愉快的事情亦很快便忘掉。無論有多不願意,最後她也會依媽媽的意思去做,因爲她認爲即使媽媽很多事不理解她,始終維繫和諧家庭關係比甚麽都重要。她承認這些做法和想法都是受根深蒂固的中國家庭傳統觀念所影響。
被問到媽媽了解自己有多少?Xinzhi說一些眼前的事,例如自己的日程、將要做甚麽,或宏觀一點的例如前途方向、價值觀等等,媽媽在這些方面也表現理解,會給她自由去選擇喜歡的科目、喜歡的路,這些都是較表面的一層。不過論到内心一點的事,好像選擇男朋友,特別當媽媽知道她與非華裔或不懂說國語的男生約會後,便顯得非常抗拒、反感,甚至生氣。她覺得媽媽還是不甚了解自己的想法及需要;不過自己何嘗了解媽媽?她慨嘆與母親的關係本可以更親密,只是大家各有自己的忙碌生活,很少走進對方的圈子體會。因此雖然存在文化、語言等問題,Xinzhi還是享受與家人參加同一家教會國語堂崇拜。她坦言崇拜只是坐着聽,只要不用她以國語回應便沒有問題,而她另外則會去英語團契聚會。
在加國生活超過十年,Xinzhi從小養成了「直腸直肚」的西化個性。她慶幸與父母說話能坦誠直接,不用拐彎抹角,卻不覺得在中國傳統文化家庭下成長為她與母親的關係帶來負面影響。相反一些成長於較傳統家庭的朋友,連與父母對話都要經過修飾才能說出口──她頗感受到當中的壓力。不過同時她也欣賞中華文化價值,好像尊敬長輩、孝順父母等,這些都是西方文化沒有注重,因此也為自己擁有這「雙重身份」感到自豪。
生活在有基督信仰的家庭的她,覺得基督徒家庭成員的關係與非基督徒家庭分別不大,因爲這很大程度與家庭成員本身性格有關。不過她心目中最理想的親子關係,就是父母與子女可以有平等而民主的溝通平臺,就像朋輩相處一樣舒服自在,無所不談,不會有一面倒權威性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