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期 小組文化的反思

陳華恩

    這裡要談的小組,是加拿大華人教會文化孕育出來的小組。處境很重要,處境往往決定做法,又限制思考。首先,幾個觀察:

一、小組扮演了同鄉會的功能:意思是,由於身處在文化上跟中國人族群有差異的社會,宗教群體的活動和聚會,就扮演著非宗教社團的社會功能,使來自同鄉的移民可以找到歸屬感。小組的信仰性,容易被同鄉意識取代,自己人成為小組聚集的原因,或甚至成為干擾因素,而出現排他性。基督信仰強調對異己的包容性,就相應降低了。

二、小組的宗教功能造成了生活割裂:有些小組太強調宗教功能,把生活完全踢出聚會以外,刻意地塑造出一種與世俗生活格格不入的程聚安排,久而久之,參加越多小組,就越建立起一種壁壘文化,把自己跟外界隔絕而不自知,見證力、融和力都大打折扣。

三、小組的交往以小組作為目的:這是一種聚會主義的結果。聚會主義指的是,以按時按規格見面,又對見面的內容有約定俗成的慣性,而視之為信仰生活的全部,並以聚會本身來量度其他東西的一種思維。聚會主義的惡果是 「人為聚會而設」(耶穌的用語是:人為安息日而設)。人作為主體,失去了不參加小組的自由。小組的交往,以繼續維持小組作為目的,把小組之存在目的倒轉了。

    以上的觀察,主要來自對移民教會的小組現象總結,並不代表土生族的情況。觀察到的東西,也不一定一無是處,於是,要回答的問題,是如何評估這些現象?

    在一種移民為主的教會中進行小組時,我們要問《聖經》對小組的原型有沒有規範或意見?新約時代的小組或教會,主要的規範是「彼此相愛」和「作比這更大的事」。前者是包容異己的最大操練,有差異性,才需要接納;基督徒之間的相愛,是由接納差異開始,而不是從排除異己眼。小組的同質性,使彼此越來越不用努力相愛。華人教會的危機,是越來越變得更華人,而不是變得越來越教會;越來越同一,而忘記了教會應該變得差異性越來越大。

    至於「作更大的事」的挑戰,就挑戰小組這種運作,久而久之失去了與生活的連結,甚至應該挑戰生活,並以「有沒有生活得更好」來量度小組的質素,而不是以小組的參與人數,來衡量一個小組的成功。《聖經》說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套過來用,小組是基督的身體。基督在地上的身體,就要做基督以前做過的事,而使人看得見基督再現。惟有這樣,我們才能作更大的事。因為作更大的事之前,是作相同的事。

    (作者為安省證道浸信會美麗徑堂傳道)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最舊
最新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