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期 基督徒如何有意義地使用社交網站 座談會

主持和記錄:傅潔明

    網絡世界一日千里,尤以近年興起的一些社交網站日新月異。究竟這些看為新穎的溝通模式,對基督徒有甚麼意義?本刊邀請了多倫多中信中心事工統籌郭馮淑貞女士(簡稱「郭」)、燃動青年機構董事並資深傳媒人周浩輝先生(簡稱「周」)、資訊科技分析員陳德彰先生(簡稱「陳」)一起座談,去探討這個重要課題。

問:你對現時流行的社交網站 (facebook,twitter,微博,MSN)有何看法及評價?
陳:我看為是中性的,沒有特別好或不好,在乎用家自己如何對待。社交網站是工具,但那是開放式平台,其中資訊可以是正面或負面的,作為用家,要清楚怎樣去過濾資訊。
郭:我贊成媒體本身是中性的,無可否認,它是非常方便,人與人溝通變得即時,甚至通電話已經變成較為間接。現在隨時隨地都可以用電腦、手機上網與友人溝通,站在現時年青人的立場,確是一個很大的平台,能夠講出自己的聲音。有很多人平時不善表達自己,但透過這些平台,反而容讓他們有表達意見的渠道。當然,也有正反兩面,好的是可以表達自己,不好的是容易受到周圍很多聲音影響。
周:我的觀點與大家一致。值得一提的,這是傳媒發展的趨勢,今天我們提到社交傳媒,回看歷史,以前有無線電通訊、電話、電視、電報等,在不同年代,大家都會覺得每一類新發展的傳媒,均有好與不好兩方面,這是必然的。因為,當中隱藏著一個觀念,每一種新傳媒,其實都是軀體伸延(extension of body)。意思是:由最初,人類單靠神創造的身體,擁有發聲溝通的能力,隨著科技發展,當有新的「軀體伸延」科技出現,便會引發很多討論;例如:究竟伸延出來的有幾真實?當中有多少與人性有分別的呢?顧慮當然有,但使用這些科技是順應時勢,用者必先找到適當的位置,然後去使用,去發揮,及去傳揚信仰。
周:讓我再多闡釋一點甚麼是「軀體伸延」。那是一個學術探討的課題。神創造人,而人類的能力都在人的身體範圍可以發揮及運用之內,而科技發展把人類的能力延展。不用說現在的電訊,其實古老機械的發展,已經是軀體伸延的開始,例如農夫拿著犁,那已是伸延,大大增強人本身能應付的體能。試想在人沒有工具以先,都只用手。上古開始,科技已經發展,雖然現在看來,那只不過是一些較底層面的科技。再者,現今的高科技,討論焦點已經不再只是人類體能的發展及伸延,而是去到所謂生活,更廣的甚至牽涉社會運作模式。是人類的意念,令軀體伸延出現,而這進步的終極意義,正是人類文明的進步。
陳:對於軀體伸延,就想起,是身體要將個人的概念去實踐,所以,就需要科技去幫助,時至今日,透過軀體伸延,也把自己的思維影響伸延。
周:剛才提到的意念(intention)很緊要。正面來說,是人欲求進步的表現;但作為基督徒,從信仰角度看,我們要問為甚麼要求進步?終極意義是甚麼?最深層的渴求,結果就是犯罪。這是一個有趣的題目讓我們去深思。
問:基督徒應該使用/不使用社交網站嗎?怎樣防止沉迷於社交網站?如果使用,如何更有義意地使用?
陳:不能避免地要使用,就如每一代科技的出現,例如電話,你也不能不使用,這些科技使我們得到的資訊,內容更豐富。至於如何防止沉迷,乃取決於個人。記得自己還就讀大學時,互聯網剛開始,一般人還未聽聞互聯網,那時的人還在用BBS(Bulletin Board System),那是透過電話去傳訊的科技,類似互聯網的前身。每一樣事情或科技都有不同階段,感覺新鮮的,便大夥兒沉迷,更不停發掘,當用了一段時間後,就發現那只不過是一個工具。當人有自己正常的生活、真實的生活圈子、確知自己的身份,便不會沉迷於那些虛擬世界。除非是用這些社交網站去維持已建立的友誼,否則,與一些不認識的人交朋友,極需要警覺性,要知道如何保護自己。而沉迷有幾方面,一是沉迷在目不暇給的資訊,二可能是某些不正常的關係,癥結是平時心靈狀態處於甚麼情況,取決於日常的生活態度。若平時所作的有意義,用社交網站也會有意義地使用。
郭:這是一個很簡單直接的問題,如果不想與這個世界脫節,便要參與其中。問題是如何使用這些工具,以致能發揮基督徒在這世界的作用。聖經教導基督徒要進入世界,認識世界所發生的事情,這是難以避免的,且需要參與其中;但要認識自己的身份,跟非基督徒有別,不要學世人在網絡世界裡模造一個完美身份,以蒙混別人。
周:對,每一個人對自己的身份該怎樣拿捏呢?你嘗試與別人溝通,當然會說一些好話,令別人對你有好印象,但這種營造,是否坦誠呢?
郭:基督徒要反省,自己為甚麼要用這些平台?用的過程,對信仰、對個人屬靈生命有沒有影響?是否只因為整個世界都用,要順著潮流走便用吧?沉迷一定有其原因:關係個人身份的確定;有些年青人時刻用電話上網,隨時隨地都要看著,好像沒有了這個電話,便沒有了接連,很不自在,像是與世界脫了軌,有莫名的焦慮,這正反映內在的心靈問題。原因可能是透過這些社交通訊平台,滿足心內的需要,或是成功感,或是別人的肯定。有一些人極需要朋友,需要別人肯定,需要群體的支持,或許這些人正是從社交網站獲得,繼而沉迷。
郭:要防止沉迷,就要有健康的生活。沉迷在虛擬世界,反映出現實生活的不濟,是逃避的表現,可能是與家庭或配偶關係不好、工作得不到滿足、沒有朋友。在真實生活中要有足夠的支持,知道生命靠甚麼去支撐,甚麼源頭供應心靈空虛的需要。若有好的屬靈生命,生命隨之自然流露,互聯網是其中一個渠道讓你流露;如果與神關係好的話,一位有愛心的人,平時去接觸他人,身邊的朋友必能感受得到。分享生命,根本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也可以透過互聯網去關心別人。
周:甚有同感。任何一種沉迷,都是因為要逃避生活上的一些不如意。記得看電影片頭,常有一句話「escape with us」。「escape」本身有點負面,但現今社會不會把看電影視為負面的事情。人原來也需要逃避,當我們遇到沮喪,我們需要出路,問題在於方法健康與否,及我們會否沉迷下去。奈可,無論用電話或電腦上網實在太方便,人很容易沉迷下去。對互聯網,可真又愛又恨。它可以令我們沉迷,但亦可從中得到醫治,在這個由現實社會伸延的虛擬社會,可以帶著正面的空間,例如在網上寫下自己的感受,有朋友回應,當中得到鼓勵及支持。我們日常面對面的相交,群體生活,基督徒之間的團契,已經有互相支持的作用,而在網上也可以有,科技除了幫助我們見面之外,更可以幫助我們溝通,所以要好好運用。
周:至於問到應否使用,沒有一個簡單答案。在日常事物中,道德有很多明顯的判斷,如偷竊、殺人、吸毒等,但亦有很多事情不容易判斷,數十年前看為不體面的事情,如看電影,或唱流行敬拜詩歌,是不獲接納的;時至今日,已經不是甚麼一回事。所以,我歸納了幾個使用的原則1)扎根真理;2)順從靈性;3)流露自己感性;4)運用理性。另外,還有一句說話可共勉:「不用者,無用;能用者,得用;濫用者,忌用;善用者,樂用」,無論我們接觸甚麼傳媒,心裡就必定要敬畏上帝,謙卑省察,小心辨析,聰明選擇。
問:你認為社交網站能否促進基督徒的網上團契?
周:社交網站的用途大概可分為四項:1)新聞的資訊,繼續傳遞;2)沒有地域限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交流;3)在交流中,可以傳遞價值、心意,期望在facebook透過不同話題,流露信仰,帶著敬畏、謙卑和使命感;4)團契溝通,在主內互相鼓勵。至於負面的影響,則為太多消息,很難去辨析;太多資訊,多到很難成為你的智慧;還有太多交流,難以聚焦。資訊與消息的分別,先有資訊,然後才轉化成為消息。
陳:談到促進網上團契,就必須先弄清楚何謂網上團契。我深信只要一個群體願意交流,網絡只是交流的平台。
周:這確是一個吊詭的說法,虛擬與現實。究竟虛擬是甚麼?現實又是甚麼?我們所謂的網上團契必須要建基於真人,而不是一些從來沒有見面的人,因這是一個很大的冒險。
陳:團契生活始終要有生命的互相影響,並願意委身。
郭:《聖經》中提到的團契,是生命有交流,大家彼此造就,不僅口講,還有彼此提醒(accountability),及培養關係(relationship building)。培養關係,不能在接觸不到的世界裡建立得到。神造人很奇妙,因為人在各方面都有需要,如肉體上,精神上,心靈上等,而團契正是在當中實行彼此激勵、一齊生活、以至成長。社交平台只是輔助,不可代替真人。
陳:對,不可以吃維他命丸當正餐。我會選取狹義解釋團契,就是可以一起經歷生活的一群人,網上的就稱為群體,便不會混淆。
問:如何使用社交網站與非基督徒朋友建立有意義的社群關係?
陳:在個人經驗中,我相信是可以的。曾經在這些通訊工具中,加了一位不相識的人,就在這誤會下,建立了友誼,經過一段時間的交談及真誠分享,我更吩咐香港的朋友帶這位網上朋友返教會,最後,她更決志信主。當然,這是一個萬中無一的例子。回想,那是因為當年使用這些平台的人,沒有現在這麼大的戒心,大家能夠坦誠對話;但現今的社會,越來越多不法的勾當,令人提高了警覺性。雖然現在媒體架構是豐富了,但人卻不像以前般單純。
郭:社群關係如何界定?是有參與其中的群體?或只是閒聊幾句?其實想深一層,我們剛才所討論的模式與我們出隊派傳單,於商場傳福音類似,都是主動與一些陌生人傾談及傳福音。那都有其意義及存在價值,但一定要小心。
周:對於建立社群關係的定義,確需要深思,大前提都是要小心,建基於自己信得過的朋友,要有把關。
問:使用社交網站時,怎樣避免侵犯別人私穩,和避免被侵犯私穩?
陳:談到實際的層面,當然首要是選擇出名的平台,那比較穩妥。至於一些有主題的通訊平台,例如標榜異性約會、同性戀網站,或是一些沒有太多信譽的,就要加倍小心。緊記不要放太多個人資料,用的時候問自己,為何要用?使用的原意是甚麼?一些所謂社交工程(social engineering),就是套用了一些看似無關痛養的資料,取讀到你個人更多的資料,以致可能帶來人身安全問題。有些時候,資料不用放太多,如果是你的朋友,根本就已經知道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若不是你的朋友,也毋須要知道那些資料。
郭:我覺得不要刻意去做一些舉動去顯露別人的事情。例如,有些年青人會放一些不太適合的照片於網上,可能是心智還未成熟,可能是引人注意,嘩眾取寵等。
周:侵犯別人的私穩,多數是相片,原則上需要先徵求朋友的同意。其實每一個人都不自覺地要別人注意。至於如何不侵犯私隱,那很難答。不過,以下提出幾個問題讓大家一同思考:1)甚麼是私隱?2)為何要保護私隱?3)何謂侵犯私隱?考慮這些問題可以從幾個角度去思想,從常理的角度,從法理的角度,從真理的角度。價值的中心是,去細想我們為甚麼要著重自己的私隱?問題在於,個人是否有足夠的智慧及成熟程度,去拿捏我所上載的東西。私隱意識一定需要有,但卻不必覺得私隱最重要;別人的罪性,利用自己的私隱便俱破壞性。自我與社群的大我如何取得平衡?或在保護自己下如何取得平衡?如何著重個人得失?如何關注群體的共同利益?這些都要我們細心思考。

    總結:在使用社交平台這話題中,我們需要學習定睛在基督上,活出「真善美」及「信望愛」。而時下的年輕人,在網絡上沒節制的行為,以為是有自我,卻正是沒有自我的一群,只隨波逐流。在這個環境長大的一群,將來會變成如何?那是一個危險的警號,若不好好教導,他們將會是沒有責任感的一群,不懂關顧身邊人的一群。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最舊
最新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