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 寬容

教會歷史中的教訓
梁壽華

        歷史上有一位奴隸出身的羅馬教會教宗,他就是哥尼斯特一世 (217~222在位)。哥尼斯特生平極具傳奇色彩,做了教宗後,充份體現了寬容的福音精神。

       哥尼斯特一生大起大落,曾以奴隸身份擔任銀行經理,生意失敗逃走,被捕後輾轉成為自由人,又因犯事被判入九死一生的苦工監,千方百計謀求脫難,脫難後被賞識擔任教宗助手,最後由助手變成顯赫的羅馬教宗。

        當上教宗後,政策寬容,卻因此被希坡律陀、特土良等人指責。他被指責為形相論異端 (主張父子靈是一神扮演的不同形相)和紀律鬆弛。其實他不是形相論者。至於另一個指責,是認為他紀律鬆弛。那時候的教會自覺處於一個道德低落、偶像充斥的異教社會中,於是對信徒的生活操守有極嚴格的要求,信徒洗禮後若再犯謀殺、姦淫、拜偶像等重罪,就難以獲得教會的赦免,立刻會逐出教門。哥尼斯特不贊成這做法,他認為無論犯了甚麼罪,只要肯悔改,都應被接納饒恕,對神職人員的犯罪也應如此。

        史家多認為,哥尼斯特與希坡律陀、特土良等人的分歧,和他們出身背境和所形成的性格有關。希坡律陀生於富有人家,飽受教育,深被當時的神學大師薰陶,自己也著作等身,在羅馬教會的聲望很高,根本瞧不起奴隸出身的哥尼斯特,但竟在競任教宗一事上落敗於他,最後不屑在他之下,不惜召集信徒,與教會分裂,另起爐灶,自任教宗,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對立教宗』(antipope)。特土良父親為中級軍官,受高等古典教育,攻讀過法律,一生對人對己講求嚴格,當然反對哥尼斯特的寬容政策,而自己卻因此走入避世禁慾主義的死胡同中,投身具極端靈恩和禁慾性質的孟他努教派,最後也不符合他的理想,自己又另起爐灶。哥尼斯特出身卑賤,歷盡滄桑辛酸,屢經挫折失敗,也領受過別人的愛惜提拔,在絕境中屢次得以翻身。有這樣經歷的人生,是比較容易體會別人的軟弱失敗。

        史家也認為,哥尼斯特的做法,比其他人更符合耶穌的教訓。早期教會紀律的嚴厲,在哥尼斯特的寬容中得到了緩和,自此以後,教會對信徒的要求亦日漸寬容。後來奧古斯丁的寬容路線可說是與哥尼斯特一脈相承,成為後世教會的主流路線。

        哥尼斯特和奧古斯丁在困境中掙扎過,深得體會其中的苦處,他們像彼得那樣,成為過來人,回過頭來堅固他們的弟兄,不轄制他們,反倒轄制自己,作群羊的榜樣。

(梁牧師為基督教角聲佈道團(加拿大)代總主任)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最舊
最新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