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傅潔明
既是採訪高雲漢牧師與吳克定牧師的師徒關係,訪問了高牧師後,當然也要聆聽多倫多華人基督教會主任牧師吳克定牧師的分享。
相識三十載
吳克定牧師懷緬地說:「回想起來,與高牧師相識差不多三十六年了,當時自己還是學生,不了解甚麼是勉導,只知道需要找一間教會,就參加了高牧師成立不久的教會;那時教會人數不多,主要是學生,整體氣氛也有很強的追求氣氛。可能因為多是海外留學生的原故,沒有家人或家庭在這裡,教會便漸漸成了我們的家。而且,教會對學生們也很關懷,時常會照顧我們的膳食。」
關係的成長與建立
「我應屬第一群學生在教會事奉,那時還沒有教會堂址,所以,很多時都會到高牧師家開會或聚會;除了高牧師及高師母,還有高婆婆 (高師母的媽媽),她對我們一班學生也十分關心。問到何時開始勉導關係?首要是感受到導師的關愛,以及他對我栽培的心。高牧師喜用釋經講道,即需要會眾在前一個星期先看經文及做預備,以致講道當天便能更投入及明白。採用這個方法講道,當時可說是比較新穎。另外,高牧師還時常帶我們去探訪,作個人佈道,他要我們細心留意他的用語及方法,久而久之,我們也學到了。雖然,他從來沒有清楚說明『克定,現在我是你的導師,你是我的徒弟』,但現在回想,這段關係的建立及相處過程,其實已是勉導關係。
在這關係中,當然有不少難忘事,我想有以下幾項:
- 1) 高牧師是一位觀察力強的人。他洞悉我的潛能,然後給予機會。有一次,當時仍是學生,從沒講道經驗,高牧師突然邀請我往團體講道,心中懷著戰兢,還記得講的是《以西結書》;之後,高牧師送給我一本書,是由Evans所著的How to Prepare a Sermon,那實在非常鼓舞,心中感覺牧師對我信任及讚賞,而且有一個強烈訊息給我,就是以後可以在這方面做多一點。第二個經歷是在1986年,我有機會跟隨高牧師前往荷蘭,出席由葛培理舉辦的巡迴佈道會議。當時我沒有資格前往,既不是牧者又不是佈道家,可是該會議需要很多翻譯,於是,高牧師便向籌委會極力推薦,以至我才能同往。那實是大開眼界的經歷,能夠親身聽到世界各地知名佈道家講說,他們的信息大大觸動我的心,那股震撼力非言語能表達。
- 2) 在個人生命歷程中,有幾個重要的里程碑,高牧師也在我身旁。第一是畢業,因為當時是留學生,家人未能負擔昂貴機票前來,高牧師的出席像是一個父親的形像,給予我鼓勵及見證;第二是我的姐姐在香港身亡,那時,我已經有自己的醫務所,一天太太接到這個消息,她不敢向我講,怕我會受不了,於是她致電高牧師,然後高牧師親自來到醫務所,陪伴我一段時間。那時,他還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克定,為何你要經歷那麼多不幸的事情,可能神要你為衪做一些事情。』當天,哪有心情去揣摩高牧師這句話的意思,只是心裡默默記著。回想,那可是一粒種籽放在心裡,為日後全職事奉預備。
- 3) 高牧師亦是一位慷慨非常的人。他的口頭禪為『施比受更為有福』,好像早前提到他時常邀請我們往他家中作客;在學生時代的某年聖誕節,他送給我們一隻火雞,於是我們又歡天喜地廣邀身邊的朋友,一同享用;另外,在我神學畢業時,高牧師除了前來參加畢業禮外,更送上一張支票作禮物,作為對我的鼓勵。他慷慨的態度深深地影響了我,以及日後的成長。
- 4) 另一樣從高牧師身上學習的是廣闊的心胸。他處事總是針對事而不針對人,縱然得罪了他人,高牧師也設法與他和解,修補關係。他總是儘量找出事情癥結所在,避免在人事是非中打滾,找出解決途徑而不加添煩惱。事情過去之後,高牧師總以積極樂觀態度往前看,容納異己,為主做大事。
- 5) 高牧師也著力廣闊我的事奉層面,如在加拿大華人神學教育協會擔任執行董事。自己不曾想過,以自己的背景及學歷,怎能勝任呢?但高牧師卻為我鋪排,讓我在不同方面平衡發展。」
回想可改善的地方
「一段關係有優點,也有缺點。沒錯,高牧師在我的人生最重要歷程中陪伴著我,也是一位充滿關懷心腸的牧者。但他較著重知識傳遞、技巧上的學習,及發掘恩賜等,反之,在生命的流露,在讀經、祈禱、靈修分享等,卻沒有太深入的分享。可能是年長一輩的成長背景及文化影響,不輕易流露真我性情或是心底掙扎;其實,作勉導的應了解徒弟的成長、內心掙扎,有沒有童年時留下的包袱、陰影、創傷等。作勉導的要先適當地與徒弟分享,慢慢引導他們正視內心的重擔,讓他們感受到導師也是真實的,並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所以,自己現在作導師時,也會加強注重這一方面。」
不願再犯同樣缺點
「現在自己是別人的生命導師,當然我會把從高牧師身上學習到的長處繼續教導別人,同時,經過反省及改進,我會增加個人的透明度,跟他們分享自己的挑戰,個人幽暗之處,如家庭問題,與子女相處等,彼此加深了解。其次是與他們一同生活,耶穌也帶著十二位門徒,一起走遍各城各鄉,一同起居飲食。於我的情況來說,我會利用帶短宣隊的時間,這樣每一天便能與受導者一起,生活習慣也一目了然,沒可能隱藏,那便是好時機分享一些信仰體驗,及人生價值觀等。我非常享受及珍惜那些時間,且會把握那些時候,教導弟兄姊妹如何活出信仰。
除此之外,這裡要給作徒弟的一些提示:若你找到一個可以成為你導師的人,不要害羞,嘗試主動邀請,大膽請求。要留意導師給你的功課,那怕只是一件小事,可能是導師給你的磨煉及測試,看看你能否在小事上忠心,大事才加給你。還要時常抱著誠懇求問的態度,也不要把導師看作英雄,因為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我會建議可找數位導師,因為每個人的專長不同,能互補不足。」
後記:
除了高牧師之外,吳牧師也提到自己另一位導師,是香港突破創辦人蔡元雲醫生。吳牧師還是醫生的時間,正猶疑應否轉為全職事奉的時候,認識了蔡醫。蔡醫只是默默地聆聽,從不會把個人的經歷加在吳牧師身上,也不會強迫他要怎樣去行下一步,每一次總是聽著及作出適當的鼓勵,這令吳牧師深深地感受到蔡醫的同行,而且,蔡醫更會引導個人去發掘自己獨特之處。而吳牧師第三位屬靈導師則是Martyn Lloyd Jones,他本人並不認識Jones ,只是從他寫的書及個人傳記中讀到,Jones是英國有名的御醫,專門於心臟科,神也呼召他作全職事奉,先是在英國小鎮內服侍貧困的人,其後,成為西敏寺的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