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期 牧心信箱︰主餐真義

李博士:

最近,我曾到一間西人教會中崇拜聚會。我發現他們歡迎所有信徒包括未受洗的一同領受聖餐。這個做法和我所屬的教會有所不同。其實,是不是一定要受洗後才能領受聖餐?以我所知很多教會也有這個要求,這樣又有沒有《聖經》的根據呢?

                                小信徒上

主內「小信徒」:

有關「聖餐」如何施行,教會內確有不同傳統。

單就名稱而言,便有「聖餐」(Holy Communion)、「主餐」(The Lord’s Table)、或「擘餅」(Breaking of Bread)之別;也有每日、每周、每月、或每年復活節舉行的習慣。

「餅和杯」有用葡萄酒或葡萄汁、無酵餅、麵包、或入口溶化的小圓餅;有教會分派多盤聖餐餅和杯,也有教會堅持只傳遞一個餅或一個杯,信徒可選擇輪流飲用或用手碰觸、但不得以餅沾酒;我曾參加過另外一次,會眾每人獲派一隻匙羹,從一個杯內舀出來喝。

領餐者有排隊到聖壇前跪下、有在座位站立、也有安坐低頭靜默領受。至於誰可以參加,亦有不同宣佈:「清楚重生得救並已接受水禮」、「所有真誠愛主的人」、「只限本堂受浸會友」、「非本宗教友須先獲主教批准」等。

你看,我們還沒有討論施餐襄禮者應否自行取用餅杯,更未曾涉及自十六世紀改教運動以來就「聖禮」的神學爭辯。不過,我們若對教義探討嗤之以鼻,卻只會聚焦在章程規則上高談闊論,這便有本末倒置之嫌了。

楊慶球牧師的《會遇系統神學》(香港:中神2000)指出:聖餐包含記念主恩、重溫信約、與主相會、實踐肢體生活、表示信徒合一、宣揚主的死、等候主再來合共七大意義,這些認信重點才是《新約聖經》清楚強調的真理教導。

不同教會傳統,往往反映不同時代背景:把葡萄酒改為葡萄汁,是因為十九世紀約翰衛斯理帶領信主的煤礦工人多有酗酒習慣;禁止以餅觸酒,可能是為了防範二十一世紀流感肆虐。中西文化迴異,也許亦是造成參加聖餐不同限制背後的原因。權宜措施跟聖經神學並無衝突,不必斤斤計較。

下次碰上陌生的教會制度規矩,難得趁機會不恥下問;摒除批評論斷心態,學習理解和欣賞在基督裡的自由,更可豐富自己對福音信仰的省思。

願真理的訓慰師幫助你,竭力保守祂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主末

李思敬 謹覆

(李思敬博士為安省城北華人基督教會顧問教牧。歡迎讀者將信仰掙扎問題電郵至本刊編輯部cccheditor@yahoo.com,問題會在本專欄中回答。)

請通知我其他新評論
請通知我若有
guest

0 評論
最舊
最新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